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1922起,共青团成立近100来共召开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了临时章程在内的共计18部章程1。1921-1928是团章发展的初步确立和早期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于这一时期临时章程到团五大章程共5部章程的诞生背景、内容演变以及同党的纲领与章程的内容对比分析来梳理革命初期党团关系的发展历史。

  • 标签: 团章 党章 党团关系
  • 简介:<正>《中共党史研究》1992第4期刊登了苏开华《关于中国共产党创立几个问题的辨正》一文(以下简称苏文),笔者读后获益匪浅。但苏文认为1921的“三月代表会议”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次“改组”会议,笔行经过认真研究之后,认为此种观点难以成立,因此提出如下意见,同苏开华商榷。一、苏文说“张太雷本是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出席少共国际二大的代表身份赴俄的,参加共产国际三大不过是苏联方面的临时安排”。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张太雷赴苏俄时的身份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不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党的另一个代表是杨明斋(杨好德,曾误译音为杨和德)。当时张太雷、杨明斋分别属于北京、上海两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6

  • 标签: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张太雷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 代表会议 共产主义小组
  • 简介:中层社会乃国之中坚,其妇女家政生活,直接投射出时代变迁的影像。20世纪20代前期,沪上中层社会的妇女对家庭事务的管理与以往不同。在财产管理方面,有人直接生利,有人间接理财;在人员管理方面,有人颐指气使,有人和蔼可亲;在购置服饰、料理食物、布置住宅等事务管理方面,妇女们率性而为,或追逐潮流,或随意置之。考察这一时期上海中层社会家庭主妇的生活状况,探究其在家政处理上的共性与个性,可为今日社会与家庭文化建设之镜鉴。

  • 标签: 《申报》 上海 中层社会 妇女 家政
  • 简介:邱熠华在《中国藏学》2017第3期上发表文章,近代以来,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扩张,以及英俄竞争对这一区域产生的压力,引发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变动,导致西藏地方与尼泊尔的关系呈现出”希望、挑战与挫折并存”的状态。这一时期藏尼间的政治关系因边界争端、贸易纠纷等长期存在,时常表现出冲突与矛盾,而两者间原有的宗教、文化及民间社会的联系仍绵延不断.为双方关系的保持与调整提供了多维的渠道。

  • 标签: 文化交流 近代以来 尼泊尔 1921年 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
  • 简介:本文侧重考察1911至1921主要在中国境内产生的标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激进政党。在梳理相关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对中共一大召开前十间社会主义思潮与激进政党创建的历史进行分期解析,进而对上海成为党的诞生地的便利条件进行新的阐释。

  • 标签: 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党 共产党 创建
  • 简介:义和团运动直至新中国的历史中,1902—1921可视为一个司法时期。民国初年的司法现实承袭自清末的司法改革,但有新的突破;"司法界组党""火烧刑部档案""中央司法会议"等事件表征了民国的"司法革命"。然而,谋求"中央集权"的政府借故出台了"裁减法官"的政策,不料造成了"法官罢工"的后果。质言之,民国司法的进程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与司法之间的"协作"关系出了问题,从而造就了法院的"无足轻重"。因此,政治与司法协作的良好机制,再加上司法的价值与有效性,可能是民国司法"举足轻重"的必要条件。

  • 标签: 司法革命 裁减法官 法官罢工
  • 简介:为秉承阎锡山振兴雅乐之理念,1921在太原育才馆设立雅乐专修科。该机构虽然存续时间不长,却对20世纪上半叶山西地区的雅乐存续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对育才馆雅乐专修科相关史料的收集与解读为基础,从办学性质及初衷、课堂教学与社会音乐活动等方面为切入,对雅乐科的诸种音乐事项加以考证。通过对这一史事发生、发展的缘由与脉络的梳理,旨在明确雅乐科在当时山西音乐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与所起到的价值导向,并冀引起学界关注,以促进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对现有资料中对相关史事阐述中所存疏误做出反思。

  • 标签: 育才馆 雅乐专修科 《山西育才馆雅乐讲义》 《中国音乐史》 顾梅羹
  • 简介:在1920代初期,将杜威称作国际主义者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毕竟,那时他业已到访过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和中国。在所有这些地方当中,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两两个月——并且书写最多的也是他在中国的经历。令人遗憾的是,太多的文献都在讨论杜威如何影响中国。本文将聚焦于'中国是如何影响杜威的'这一问题。特别需要指明的是,本文解释了杜威构思经验(提供了一个他称之为'经验形而上学'的名目)的过程,以便弄清杜威是如何体会他自己的访华经验的。

  • 标签: 实用主义 中国 杜威 经验 文化 美中关系
  • 简介:1949以前,现代人民调解制度已经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政权中萌芽和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制度,有效化解了民间纠纷。从历史的视角考察,目前推行的一些制度改革并非无源之水,而是1949前人民调解传统的延续,将来的制度完善应当从本土历史资源中发掘更多的养料。

  • 标签: 人民调解 指示调解 调解前置
  • 简介:辛亥革命之后的外蒙古问题几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从19111921的十间外蒙古问题经历了形式上的独立-自治-撤治-独立这四个阶段,其中夹杂着近代中国构建民族国家中存在的如何实现政治独立、民族独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这十间的外蒙古问题为讨论中心,着重考察外蒙古问题演变的成因.

  • 标签: 1921年 近代中国 外蒙古 国家转型 政治重建 危机
  • 简介: 【摘要】罗素一面自诩是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浮士德。一个理性狂魔,一个阴晴不定的暴君,自私、冰冷,撒谎精。一面又智慧超群,激情似火,风趣幽默,爱美爱自由,像个疯子样追逐爱和性。他奔突在这两极之间,其绝望、痛苦、仇恨,内省,可哀可愍。

  • 标签: 罗素  冰与火 幽灵  疯子
  • 简介:共产国际将中共定位为其地道的"中国支部",毛泽东则希望中共成为真正"中国的"共产党。瓦窑堡会议上"全民族的先锋队"的定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抗战爆发后,共产国际明确支持毛泽东担任中共主要领导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力推动中国共产党民族化。毛泽东的努力,遭到了王明的抵制。二战爆发后,共产国际放弃"集中制"做法,转而认可、支持各国共产党的民族化。在毛泽东的主导下,中国共产党民族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民族化圆满成功。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本文通过合成-听辨实验研究上声本调的调型调值。从语料库中选择一男一女两位发音人所发的音节yī和yǐ各一,通过调整相关参数,合成出7种调型共1420个具有不同音高表现的yi,并以此为实验刺激,请15位北京被试进行听辨。结果表明:低凹(降平升)调是上声的理想调型;非常态发声类型(如吱嘎声)对上声的感知影响显著。

  • 标签: 上声 普通话 调型 听辨感知 发声类型
  • 简介:1917的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对于现代性追求的全面展开,也意味着20世纪20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构建的重要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翻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时各种文学期刊则成为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重要阵地。

  • 标签: 《小说月报》 翻译语境 翻译作用 经典 欧化
  • 简介:在近代中国,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游民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部分政权(或政党)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救济。而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游民政策最为成功:从全面发动到改造利用,从区别对待到彻底解决,共产党游民政策始终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而前人对此一复杂演变的过程仍缺乏研究,本文对共产党游民政策的进一步梳理,不但是对学术界前此研究的补苴,亦是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之必然性的注脚。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游民无产者 历史演变
  • 简介:赵永华、向春晓撰写的《关于1921北岩来沪是否与史量才会晤的史实辨析》澄清了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史实,即北岩并未与史量才会晤。但是,文中关于北岩离日访华的路线不合史实,北岩不是离开日本再转道香港去北京,而是取道朝鲜、满洲前往北京,期间还与张作霖晤谈。此外,赵、向二位并未说明北岩在沪期间,史量才彼时的行踪。本文试图就北岩来华路线进行梳理,并介绍北岩与张作霖晤谈情况以及史量才彼时的行踪。

  • 标签: 北岩 史量才 张作霖
  • 简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初期(1921-1931),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青年力量,吸收了苏联的理论成果,恢复和建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创办和掌握了一大批报刊阵地,并初步形成了本土化的理论认识。这不仅在历史上促进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启示。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早期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