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珍珠是一种名贵的有机宝石,是异物侵入贝类体内,贝体为保护自身而分泌珍珠质包裹异物所形成的。然而这种产品却是少之又少,我们常说的珍珠大都指养殖珍珠。

  • 标签: 珍珠 有机宝石 装饰价值 药用价值 产地 发展史
  • 简介:我国渔业专业历史的编写肇始于清代。其时,江苏武进入沈同芳挥毫撰写了《渔业历史》一书。据作者自识,《中国渔业历史》一卷,编入万物炊累室类稿甲编、乙编、外编三编中之甲编(该编还收入公言集三卷),丙午岁(清光绪三十二年,亦即公元1906年)排印

  • 标签: 渔业 历史 清代 沈同芳 江苏 《渔业历史》
  • 简介:丽鱼科(Cichlidae)共约有70种鱼类,广泛分布在非洲(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和巴勒斯坦、中美洲和南美洲、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丽鱼科主要有2个罗非鱼属(台湾俗称吴郭鱼),即Tilapia属(以摄食大型植物为主,底层产卵类型)和Sarotherorlon属(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口孵类型),各种罗非鱼的策源地主要来自非洲(包括马达加斯加)和巴勒斯坦(约旦河流域和沿岸河流)。

  • 标签: 罗非鱼 摄食 吴郭鱼 种鱼 鱼类 产卵
  • 简介:亚洲龙鱼与[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的品种国际交易条约](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TradeInEndangeredSpeciesOfWildFaunaAndFlora,英文缩写为CITES)的渊源始于一九八零年。此条约的宗旨在于防止受规范的野生动植物品种因过度的商业性交易而灭种并且在不危及到它们生存的情况之下准许适度的猎捕。

  • 标签: 亚洲龙鱼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的品种国际交易条约》 物种保护 野生鱼类
  • 简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1843年正式开埠。上海开埠后,刺激了经济文化建设的兴起,使上海逐渐形成为国际通商口岸,先有松江府后有十六铺。

  • 标签: 上海 发展史 观赏鱼 文化建设
  • 简介:使用水质净化设备进行水处理,在循环水条件下,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氏鲟室内成鱼养殖.结果表明:经12个月饲养(鱼苗~成鱼),氏鲟平均体重由112g增至1129g,体长由30.2cm增至77.2cm.饲养成活率为97.6%,饲料系数为1.4,在高寒地区表现了良好的生长趋势.

  • 标签: 史氏鲟 养殖史 人工配合饲料 饲养成活率 饲料系数 鱼苗
  • 简介:经人工孵化的同亲本氏鲟鱼苗,用水蚯蚓饲养20天后,直接转入水簇箱内(水体100×25×40cm)进行配合饲料饲养试验。试验设3个不同蛋白质梯度的配合饲料组(1号料、2号料、3号料)和一个投喂水蚯蚓的对照组,每组放鱼100尾,试验期为30天,30天后试验各组幼鲟体重分别为5.01g、4.74g、4.91g和4.08g。存活率分别为82%、86%、75%和95%。试验结果表明:用活饵喂养一段时间的氏鲟幼鱼仍可直接采用配合饲料喂养,无需进行过渡驯饲,同时指出适合于幼鲟营养平衡的配合饲料仍需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 标签: 史氏鲟 配合饲料 存活 生长
  • 简介:氏鲟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其中最小的繁殖个体体重3.5g,体长54cm,认为自然产卵群体当前呈趋小现象。人工催产采用17α-羟基-20β双羟孕酮等诱导氏鲟在低温下(8.5-13℃)产卵,获得产卵率100%和受精率92.3%的理想效果。

  • 标签: 史氏鲟 人工催产 低温早繁 繁殖生物学 人工繁殖
  • 简介:氏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为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被认为是“活化石”,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水域均有分布。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其最大个体可达100kg以上。由于捕捞过度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其自然资源量极度下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省开展了氏鲟人工放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加快氏鲟资源增殖步伐,提高放流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标签: 人工培育 放流工作 史氏鲟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洄游性鱼类 I级保护动物
  • 简介:在流水条件下,对人工饲料驯化的氏鲟和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60d饲养,杂交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5g增至120.0g,最大个体重180.0g,体长42.0cm;氏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3g增至68.2g,最大个体重120.0g,体长31.0cm;本文还就体长与体重关系作了初步分析,并测得杂交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杂=4.417G^0.4482(r=0.9604),氏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5.9402G^0.3757(r=0.9847)。

  • 标签: 杂交鲟 史氏鲟 生长方程 幼鱼 体长 平均体重
  • 简介:水质的处理是海水养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之成败。目前我市大力发展鲍鱼养殖业,如何解决好海水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海水的处理一般包括物理的、生物的和物理一化学的等几种。本文将对物理方法中的过滤方法做讨论并提出建议。

  • 标签: 物理处理 海水养殖 水质处理 砂井 砂滤缸 砂滤池
  • 简介:氏鲟、鲫鱼、鲶鱼、鲤鱼进行了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几种鱼肌肉中水分含量分别为72.4%、74.75%、68.74%、76.3%;粗脂肪含量依次为5.60%、2.64%、2.62%、5.98%;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1.39%、16.28%、12.55%、16.91%;灰分含量分别为0.60%、1.64%、1.56%、1.18%,结果显示,氏鲟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几种鱼类,可以做为一种优质淡水养殖品种进行推广。

  • 标签: 史氏鲟 肌肉 营养成分 鲫鱼 鲶鱼 鲤鱼
  • 简介:肝脂肪变性病是虹鳟常见的营养缺乏疾病,可使养殖产量罹致重大损失。取虹鳟(Salmogairdneri)的肝脏和血液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液经常规和生化检验(分析)。石蜡切片病鱼肝细胞大量坏死,结缔组织增生,使肝组织变性破坏,已无法辨认。冰冻切片P.A.S.阴性,空泡中没有脂肪和糖元。电镜扫描与透射观察,病鱼肝细胞坏死,可见大量脂肪滴和空泡。血液常规红血球比数下降,淋巴球数下降,中性白血球和单核球增多。生化指标麝香草酚浊度(TTT)均在2单位以下,麝香草酚絮状(TFT)阴性,谷丙转氨酶(GPT)明显增高;胆固醇下降,血清总蛋白含量下降,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倒置。

  • 标签: 虹鳟 肝脂肪 变性 增生
  • 简介:氏鲟、达氏鳇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极具经济价值的大型鱼类,其肉食用价值很高,其皮可制成优质皮革,特别是其卵加工成的鱼籽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黑色黄金”、“黑珍珠”之称。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以及过度捕捞,导致氏鲟、达氏鳇鱼类资源的急剧下降,

  • 标签: 达氏鳇 史氏鲟 开发利用 鱼类资源 黑龙江流域 经济价值
  • 简介:在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育并达到成熟的氏鲟雄鱼,人工摧情获得精液.本文介绍对精子生物学特性的观测结果,其中包括:透视电镜下观察到的精子形态结构,精子快速泳动时间和寿命,精液的质量密度和精子密度,同时与野生雄鱼精子活力进行比较.

  • 标签: 全人工繁殖 精子 生物学特性 史氏鲟
  • 简介:以氯化铬0.5mgCr/kg铒料喂饲鲤二个月,以全鱼为受试物,不同剂量级小鼠一次灌胃,观察2周。急性毒性实验证明该样品为无毒物质。遗传毒理学检测,小鼠骨髓嗜多微核试验为阴性;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未见染色体损伤;小鼠伤寒沙门氏菌/微粒体试验(Ames)在不加与国S9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对Ames试验菌球均呈阴性结果。上述三项检测结果表明:铬对鱼无致突变作用,从遗传毒理学角度认为食用是安全的。

  • 标签: 遗传毒理学 检测 含铬鱼肉 评价 可食性 食品安全
  • 简介: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正、反杂交种[即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4个群体进行了9种同工酶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氏鲟的多态位点比例最低(20.00%),西伯利亚鲟及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的多态位点比例最高,且相等(35.00%);群体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1215~0.1744;聚类分析表明,氏鲟、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聚为同一分支,西伯利亚鲟、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聚为另一分支。

  • 标签: 群体 同工酶 遗传差异
  • 简介:对经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出感染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Sinipercachuatsi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患病鳜(1)造血器官严重坏死:以脾脏最为严重,脾细胞正在坏死或已坏死,细胞稀疏;头肾和肾的淋巴样组织坏死次之;(2)主要器官血管壁组织坏死:脾、肝、头肾、肾的大血管均坏死;(3)组织淤血、出血:肠、肠系膜、性腺、肝脏等部位呈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4)在各器官出现数量不一的肿大细胞:以脾脏中最多。

  • 标签: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组织病理
  • 简介:为分析患鲫造血器官坏死症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体内不同器官组织中鲤疱疹病毒(CyHV-2)粒子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发生过程,采集患病异育银鲫体肾、脾脏、头肾、肝胰脏、肠道、鳃各组织样本,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疱疹病毒和组织细胞超微病理学。在所采集器官组织中均观察到鲤疱疹病毒Ⅱ型的DNA内核、空衣壳、实心核衣壳、含包膜成熟病毒共4种不同成熟时期的病毒粒子,不同时期的病毒粒子直径分别为65-90nm、90-180nm、90-180nm、170-220nm;体肾和脾脏中含有大量的CyHV-2病毒,而头肾、肝胰脏、肠道和鳃中病毒粒子较少;CyHV-2病毒主要感染体肾、头肾、脾脏的吞噬细胞,导致机体免疫机能改变;组织细胞病理学观察发现吞噬细胞核边缘化,核内染色质变性,核膜溶解,线粒体嵴断裂,出现空泡,个别细胞溶解坏死。通过PCR检测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结构特征,确诊异育银鲫感染CyHV-2病毒,主要器官组织细胞中均有CyHV-2病毒,且在细胞核中完成复制和组装,在细胞质中获得外膜。感染CyHV-2病毒的异育银鲫主要器官组织均受到一定的损伤。

  • 标签: 异育银鲫 鲤疱疹Ⅱ型病毒(CyHV-2) 鲤出血病 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