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1991年'8.19'事件的失败导致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崩溃。同年12月,苏联解体。15个前苏联共和国中的11个加入了独立国家联合体。新的独联体并不拥有中央权威,只是各独立国家间的一个松弛的政治组织。真正的国家权力已从原苏联中央政府转移到了各个新的继承国。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已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它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此种影响远远超越了美苏关系本身,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思想、推行对外政策的手段、美国的国防、安全与经济政策、西方联盟体系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各种双边关系。过去,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冷战和反苏这一特定前提所决定的。而现在,前苏联

  • 标签: 美国对外政策 美苏关系 独立国家 独联体国家 政治组织 社会主义政权
  • 简介:苏联拥有100多个大小民族,有130种语言文字。目前,在苏联有78种文学语言、57种民族教学语言,用89种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各种书籍和刊物,用42种民族语言上演戏剧,用67种民族语言进行电台广播。苏联建国70年来的民族语言政策是在各民族中普遍实行双语并用制,即实行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并保障其自由发展,同时大力推广族际语——俄语。在非俄罗斯民族中,以俄语为第二母语的人已从1970年的

  • 标签: 制进步性 双语并用 并用制
  • 简介:苏联'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对国家政权体制和机构进行了全面'改建'。他解散内阁,成立了由苏联总统和各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组成的苏联国务委员会作为联盟最高行政机构;规定国防、外交、内务、安全等重要部门由总统和国务委员会领导;成立跨共和国经济委员会,以协调国民经济管理、经济改革和社会政策。与此同时,对各部门的领导人进行了大换班,新任命的领导人多系'激进派'人物,是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的亲信或在'8·19'事件中'有功'的人。现将跨共和国经济委员会和国防、外交、内务、安全等部门的新任重要领导人介绍如下:

  • 标签: 国务委员会 国民经济管理 部长会议主席 经济改革 苏共中央 军事学院
  • 简介:苏联为战胜法西斯作出重大贡献冯存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50年了,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长达40余年。昔日的盟国美苏两国相互贬低对方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各自向全世界散发了数以亿计的专著、小册子和论文,已使评价盟国各方对二战的贡献趋于复杂,真伪互见;而...

  • 标签: 苏德 存诚 法西斯国家 莫斯科战役 纳粹德国 西西里岛登陆
  • 简介: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农民最痛苦同时也是最辉煌的时期。农村为军队输送了绝大部分兵员。集体农庄倾其所有为军队和城市提供农产品补给,个人消费几乎完全依靠宅旁园地上的副业产品。卫国战争期间,联共(布)中央农村政策更加灵活,默许庄员发展个人副业。政府还对农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积极提供支持,虽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有效和解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卫国战争重创苏联农业,农作物大幅减产,本来发展不良的畜牧业更是雪上加霜。战后,联共(布)中央没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而是进一步控制农业并榨取农民,农村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恢复,农民物质生活没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卫国战争 苏联 农业
  • 简介:本专题资料索引选自1985~1988年苏联出版的12种刊物,共50篇文章。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关于科技进步问题会议上的报告《政治自修》1985年第7期经济机制与加速科技进步《政治自修》1985年第10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科技进步《政治自修》1985年第11期积极运用科技成果《党的生活》1985年第14期科学家与加速科技进步《党的生活》1985年第16期

  • 标签: 苏共中央 科技进步 党的生活 资料索引 列宁论 科技成果
  • 简介:苏联共产党的前身是1898年3月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8年3月7大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12月14大改为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10月19大改为苏联共产党。它迄今已有长达93年的历史。1991年'8·19'事件后,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向苏共发起全面进攻,以苏共领导人'参与政变'的理由停止苏共活动。在此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停止苏共在全苏境内活动。至此苏共处于完全解体状态。苏共之所以会有今天这个结局,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内因有历史上的,也有现实的。本文试将苏共自赫鲁晓夫时

  • 标签: 苏联共产党 苏共中央 激进民主派 苏联最高苏维埃 勃列日涅夫 持不同政见者
  • 简介:一、新党派俄罗斯民主党1990年5月在莫斯科成立,选出理事会作为执行和协调机关。理事会由24人组成,主席为尼古拉·特拉夫金。特拉夫金在70年代末曾以'班组承包'发起人而著称一时,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毕业于建筑专科学校和函授师范学院,曾就读于莫斯科高级党校,是苏共两次代表大会和19次全苏党代会代表,后脱离共产党队伍,走上了公开反共立场。

  • 标签: 政治组织 俄罗斯民主党 党代会代表 自由民主党 劳动英雄 政治生活
  • 简介:外交政策是凸显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要素之一,外交政策是否合理、明智和有效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发挥。20世纪40-60年代苏联对东欧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友好援助到强硬控制的变化过程,与此相伴的是苏东关系的渐趋紧张和苏联软实力的由盛转衰。

  • 标签: 苏联 东欧 外交政策
  • 简介: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解冻"冲破了斯大林时期文化政策的束缚,使知识分子得到思想解放和创作自由,苏联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然而,文化"解冻"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有的文化体制、文化政策和工作方法,也给苏联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 标签: 赫鲁晓夫 文化“解冻” 苏联
  • 简介:苏联剧变原因是一个道不尽的话题。正如人们指出的那样,剧变原因是深刻、复杂、多方面的,他们交织在一起,合力发挥了作用。在诸多原因当中,我想说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约七十年,从弱到强,由盛到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过及时认真有效的改革,没有获得持续不断的新的动力,原有的消极因素越积越多,导致这个模式逐渐失去活力,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错误则对剧变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 列宁 俄国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
  • 简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5年执政以来,面对严峻的国际挑战和国内形势,重新估计世界形势和自己的力量,决心在苏联国内全面推行改革,同时以'新思维'为指导思想,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的外交政策应该和国内的改革'同呼吸',他指出:'我们的国际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取决于国内政策,取决于我们集中建设性的努力以改进我们国家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持久和平、可预测性以及国际关系上的建设性。'在欧洲,戈尔巴乔夫同美国和西欧搞缓和,在裁军问题上让步较多,全面收缩。随着欧洲形势的缓和和冷战的解冻,苏联开始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亚洲。几年来,苏联的亚太政策也发生

  • 标签: 谢瓦尔德纳泽 裁军问题 国际关系 国际挑战 苏美关系 国际政策
  • 简介:近年来,俄罗斯国内涌现出一股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思潮,国际上特别是在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中经常出现歪曲苏联历史、诋毁苏联在二战中历史功绩的言行。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成立"与篡改历史损害俄罗斯利益的企图作斗争的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委员会",规定了该委员会的任务、权利及人员组成。尽管国内外对此事所持的态度褒贬不一,但该委员会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随着该委员会活动的日益展开,其对社会各领域产生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 标签: 俄罗斯 历史 苏联
  • 简介:苏联东欧地区左翼力量现状及前景斯人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苏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民主派”或反对派力量上台执政,右翼力量一度占居上风。但1992年以来,该地区政治力量对比又开始发生变化,左翼力量在政坛上逐步取得优势。在全部27个...

  • 标签: 左翼政党 东欧地区 共产党 原苏联 民主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1993年1~3月)俄罗斯第9次非常人代会俄罗斯第8次非常人代会刚刚结束,第9次非常人代会又于3月26~2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会议继续围绕如何摆脱立法与执行机关之间的严重对抗而导致的尖锐政治危机进行了复杂、激烈的斗争。总统派和议会派双方势均力敌,虽然各自作出了妥协姿态,但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

  • 标签: 执行机关 苏维埃政权 内外政策 实质性问题 政治生活 中央执行委员会
  • 简介:苏联亚太政策的调整是苏联对外总政策调整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策略上的变化,而是基于国内加速发展战略和全面改革的需要。用戈尔巴乔夫的话来说,苏联的外交政策要同国内改革'共呼吸','尽一切可能为加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最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可以认为,苏联对外

  • 标签: 加速发展战略 共呼吸 社会经济发展 政策调整 战略均势 战略考虑
  • 简介:陆南泉教授的新著《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的封面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克里姆林宫图案上方列宁和普京相像而又背对背的头像会让人联想起许多:在上个世纪之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俄国诞生了一个新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一批年轻有为的领袖们走上了政治舞台,当时列宁只有47岁,

  • 标签: 苏联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陆南泉 史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