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康复护理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2018年)收治的颅脑肿瘤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前后FMA、MBI、C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FMA、MBI、CSS评分及预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 标签: 亚低温康复护理 神经外科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中78例作为研究组,另7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2%,对照组为89.34%,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5.33%,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肋间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3月—2017年9月期间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卡压神经松解术治疗,同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人数30例(常规治疗+神经肌体仪),对照组人数30例(常规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患者康复情况,组间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传导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率为93.3%高于对照组83.3%,P<0.05;治疗后观察组SNCV、MNCV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周围神经卡综合征者治疗时使用神经肌体仪,治疗效果理想,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疗效 神经肌体仪 神经功能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良性肿瘤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特征,评价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0月经MRI检查诊断的86例子宫良性肿瘤肿瘤样病变患者,分析不同病变的图像特征。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子宫肌瘤52例,大部分病灶在T1WI序列均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序列上表现为低或混杂信号,DWI序列未见扩散受限;子宫腺肌症20例,T2WI序列病变子宫结合带增宽伴散在点片状高信号,部分出血病变T1WI序列呈高信号;子宫内膜息肉6例,表现为宫腔内长条状及结节状肿物,有蒂与内膜相连,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DWI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增强扫描与内膜及肌层相似;8例为子宫颈纳氏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结论MRI多模态检查有利于提升子宫良性肿瘤肿瘤样病变的定性诊断率。

  • 标签: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症 先天性囊肿 MRI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肿瘤科2013年下半年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我院临床信息系统汇总2013年下半年肿瘤科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参考相关抗肿瘤治疗指南,结合病人病历,对部分处方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我院2013年下半年肿瘤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鼻咽癌、肺癌、结肠癌。使用抗肿瘤药物6类44个品种,DDDs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重组人白介素(II)、顺铂和脱氧核苷酸钠,用药金额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多西他赛、奈达铂、重组人白介素(II)。抗肿瘤药物不合理之处主要集中在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不适宜两方面。结论我院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尚须进一步完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卵巢癌早期诊断有了新的进展,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核磁共振(MRI)、肿瘤标志物测定等可以使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本文对CDFI及MRI联合肿瘤标志物对卵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

  • 标签: 卵巢癌 早期诊断 CDFI MRI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4例进行X线和CT诊断,24例进行单纯的X线诊断,影像学诊断结果与他们的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病理和长期的随访确诊后,观察组通过X线和CT检查,漏诊1例,误诊0例;对照组仅行X线检查,漏诊5例,误诊7例。在确诊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两组结果进行对照,得出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肋骨肿瘤及病变在良性的情况下,边界清晰,病灶有明显周围硬化,一般无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恶性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以破坏为主,骨皮质大多破坏中断,存在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病变周围有膨胀反应。在临床检查中,把CT检测应用于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区别的更加明显和清晰,与单纯用X线检查比较,提高了临床的确诊率,提早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充足的准备和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肋骨肿瘤 肿瘤样病变 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将60例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给予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病人进行全面的围术期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纵隔肿瘤 胸腔镜术 护理
  • 简介:摘要讨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护理体会。对2013年9月~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皆恢复良好。精心护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以提高此病的治愈率。

  • 标签: 十二指肠溃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取抽样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取阿莫西林、甲硝唑、雷尼替丁等传统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48例,采取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等三联疗法治疗,均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用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取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等三联疗法治疗的效果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

  • 标签: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内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X线与CT检查的影像学特点,从而得出结论X线与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中各有特异性,胃部双对比造影检查能发现患者腔内型及混合型间质瘤;CT检查在定位诊断中具有较强的准确性。

  • 标签: 胃间质瘤 X线胃部双对比造影 CT扫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为减轻肠梗阻的腹痛腹胀症状,需对病人持续留置管行持续胃肠减压,为了尽早并且一次性拔管成功以减轻置管和拔管给病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作了一次试验。方法将30例肠梗阻病人任意分成2组,每组15人。分别为胆汁反流组和胃液量组,胆汁反流组通过监测引流液中胆红素水平,当测得引流中的胆红素含量为阴性时给予拔除管;胃液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测量每天引流液的量,当引流液量少于400ml/天时,我们给予拔除管。然后比较两组置管天数及一次性拔管的成功率。结果胆汁反流组和胃液量组,两组放置管的天数是不一样,胆汁反流组置管天数比胃液量组要提前1天左右,而且一次性拔管成功率远远高于胃液量组。结论用测量引流液中胆红素水平来判断拔除管时间比测胃液量来判断拔除管时间更简便,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意义。

  • 标签: 肠梗阻 拔管 胃液 胆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因胃部出现肿瘤在前来本院行胃部切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没有1例出现死亡,在康复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胃肠梗塞及胃部痉挛,但经及时的护理后患者均病情得到控制。结论精心、科学、系统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促进胃癌术后患者康复,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术后临床显效率。

  • 标签: 胃癌术后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张增强扫描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50例胃癌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口服800~1200ml水,在低张状态下用东芝64排螺旋CT行3期动态扫描。结果本组50例胃癌患者CT病灶检出率为100%,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同时可发现临近组织的侵犯和远处转移。结论MSCT低张增强扫描对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胃癌 胃低张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采用大部切除术来治疗急性胃溃疡穿孔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0.68±12.27)岁;病史1-23年,平均(9.8±2.6)年。患者中高泌酸的Ⅱ、Ⅲ型胃溃疡患者37例,I型低泌酸的13例。体小弯侧穿孔23例,胃窦部前壁穿孔17例,幽门管穿孔10例。对患者实施大部切除术,并对比实施半年后的疗效。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有72%的患者在术后达到Ⅰ级和Ⅱ级标准,能够正常的生活。20%的Ⅲ级患者依赖药物治疗辅助可以正常生活及工作,只有8%的患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仍在承受病症的痛苦。结论术后92%的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说明大部切除术治疗急性胃溃疡穿孔会达到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胃大部切除术 急性胃溃疡穿孔 临床
  • 简介:摘要食管反流病(GERD)所致食管外疾病主要是由、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导致食管外不适症状及(或)并发症。近些年来,此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病理生理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为此,其诊断与治疗受到了消化内科及有关学科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在介绍食管反流病所致食管外疾病及其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其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外疾病 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