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6——30日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就学界所关心的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向提出了“21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态势”这一宏观研讨课题。目的是总结自’95世妇会以来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向专业化学科化方向发展。

  • 标签: 21世纪 发展态势 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 综述 语境 性别身份
  • 简介:2008年10月12日至14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承办、北大、清华和人民大学协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法、美、英、韩、印、日、新、墨、匈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空前规模的学术盛会,其中有14位学者作大会发言,258位学者在18个分组和圆桌会议上宣读了论文。

  • 标签: 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比较文学 第九届年会 文学对话 文化互动 学会
  • 简介:在中国刚刚开启现代性历程的20世纪之初,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立人”以“立国”的现代性构想,“立人”是这个构想的逻辑基点[1]。“立人”以个体为中心,强调摆脱对他者的依赖,同时拒绝为他者牺牲。敏锐地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上过度压抑个体、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立人” 家庭叙事 鲁迅 《文化偏至论》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解构主义作为引进已有10余年之久的“舶来品”,在国内批评界引发的概念混乱至今并未完全澄清。由于批评者对解构主义语言论、解构主义批评与以解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未能详加考察,因此他们或者从“批评的危机“入手谴责解构主义的哲学立场,或试图恪守解构主义立场为中国的批评话语指路。对此,本文通过解析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批评实践,指出:解构主义语言论与解构主义批评并不是连贯、一致的整体;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反形而上学假说,注定要与实证性的批评实践脱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批评实践正是因为与解构主义哲学保持着既连续又断裂的关系,才得以以解构的姿态屹立于批评领域。

  • 标签: 德里达 文学论 耶鲁学派 解构主义批评 批评理论
  • 简介:在消费社会,文学经典呈现出巨大的商业扩张,它被广泛地借名、挪用并出现大规模的异质重现。这些扩张显示出文学经典前所未有地经受着另一种社会机制的制约:一种消费关系座架乏体制制约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不仅决定了当前社会文学经典的流变趋势,而且决定了当前社会价值秩序的位移,决定了传统文学经典在未来时代的终结。

  • 标签: 经典扩张 消费关系座架 文学经典的终结
  • 简介:九十年代文学和批评的“冷风景”王岳川在商业与权力的合谋中,在科技、“克隆人”不断爆出冷门的轰动效应中,90年代的先锋文学在世纪末的冷风景中凝固成为一个“苍凉的手势”。尽管这手势仍有些前卫的味道,但已显出硬撑着的力不从心。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由...

  • 标签: 九十年代文学 文化散文 诗歌 小说创作 文学批评 个体性
  • 简介:一元明之际在历史上确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时代,不单是朝代更迭,更是汉族把政权从元蒙手中夺回之际。按一般道理来说,汉族文人对此应该是欢欣鼓舞的,但仍有一部分士人,通过隐居等方式拒绝与新朝合作,他们用特殊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主张.

  • 标签: 文学思想 山东时期 心态 戴良 汉族文人 元明之际
  • 简介:2017年,湖南报告文学创作初步形成自己的定位与特征。作家们逐步拓宽题材限度,把握宏大题材的能力有所增强;叙事的维度有所拓宽。选题集中在红色历史、社会热点、民生、军事科技等领域,体现家国情怀与社会介入,既有大历史背景,也有小人物声音。

  • 标签: 在场写作 社会民生 红色历史
  • 简介:20年来,网络文学从边缘到主流的位移,更多地依赖于外在性规训力量,即大众消费、群体审美的文化语境。网络文学IP热的背后,折射出诗性公共话语空间中,文学话语从大众狂欢到苻号建构的权利转移,创作主体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的群体合意,文学空间从文本视象到多媒体、超文本视像的交互生成也由此带来了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公共审美回归和由单向度到立体化、通感型审美体验的复合。

  • 标签: IP语境 网络文学 话语表征 审美转向
  • 简介:对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经典重评行为的讨论,必然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线索并做出扼要论述:一、文学经典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经典重评实施的机构与制度;二、当代文学经典重评的焦点;三、经典确立的标准(“成规”),以及重评遇到的难题。

  • 标签: 文学经典 评价制度 评价标准 文学批评 文学文本
  • 简介:鲁迅是具有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他留给中国现代文学最宝贵的东西,是既与西方文化现代性相通又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文学精神,它包含始终如一的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理性,质朴的平民情怀与自审意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永不愿放弃的人的解放的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 标签: 鲁迅 现代性 文学精神 启蒙主义 个体自由原则
  • 简介:1980年代至今,蒙古族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作为“论证环节”的研究存在,抑或是作为“独立现象”的研究形态,都呈现出其独有的意义和特点,但仍存在碎片化、对民族性的过分倚重、西方理论接受的滞后等明显缺失。

  • 标签: 蒙古族 女性文学研究 “论证环节”研究 “独立现象”研究
  • 简介:1927年后,南京成为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集结了众多文化精英,形成新旧文学共存的独特的文学繁荣景象。辛亥革命后,大部分知识分子进入大学,通过这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融合吸纳中西文化,进一步更新和传播知识体系。南京高校也不例外,既是传统文化的重镇,又在新文学的构建过程中融合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与新文学理念,创造出新旧兼备的新文学范式。

  • 标签: 二三十年代 新文学 南京 高校 政治文化中心 文化保守主义
  • 简介:我们必须自上而下地建立并推广民族文化的概念,"阿赫默德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同意雅兴林兄到中国去学习人民文化发展的计划.他也许会学到很多东西,并被中国的榜样所激励."……苏约诺说:"你们看,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各个领域发生了多么巨大的进步;如果他们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

  • 标签: 中国 左翼文学运动 印度尼西亚 艺术风格 审美意识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外国文学翻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重视西欧文明国家文学的泽介,二是关心与中国同样处于民族危机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而对韩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则受3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弱小民族意识形态、抗日民族主义、无产阶级文学思潮。这3种意识形态,从作家/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策略上直接影响了韩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并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弱小国 意识形态 抗日民族主义 无产阶级文学 转译
  • 简介:本文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创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前期作品与法国新小说派以及卡夫卡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他后期创作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契合与呼应.

  • 标签: 余华 当代作家 前期作品 新小说派 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
  • 简介: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循环,文学的演进也是如此。拿中国文学来讲,先秦时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所有的样式都含混在一起,给人以芜杂的感觉,也给人以丰富的体验。我觉得应该称之为大文学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分工细化了,文学样式也是这样,以至在当代细化得不能再细了。

  • 标签: 文学化 大众文化时代 写作 博客 文学样式 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