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反映思想。然而实然思想与外显行为不匹配、不一致的现象却时有发生,究其缘由乃潜在思想使然。因此,从潜在的层面把握思想,进而分析思想与行为的辨证统一关系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选择。

  • 标签: 潜在 思想 潜在思想 原因 意义
  • 简介:本研究采用等级排序的方法,60名被试分别在大、小两种恒定的期望值条件下,对不同风险来源和不同风险水平的抽彩方案进行偏爱排序,以此来检验组合理论有关风险偏爱模式的假设.结果发现(1)被试的风险偏爱模式以单峰模式为主;(2)期望值的大小和不同的风险来源对偏爱模式没有显著影响.通过与美国研究者的结果比较发现,中美被试对于固定收益、中等风险和高风险评为最不偏爱的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风险偏爱 组合理论 中美比较
  • 简介: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庄子主要心理健康思想,对外物强调“物物”,对内强调无为之虚,主张自足的内在价值尺度,开放心灵。并首次对庄子心理健康思想适应症状及治疗作了探析。

  • 标签: 庄子 心理健康思想 道家思想 无为思想 心境
  • 简介:这一阵子无预警失业的人实在多。有位朋友在香港的投资银行工作,星期五下班前一个半钟头,他被总裁叫进办公室里,总裁以温和的口气告诉他:这是你工作的最后一天。我们必须要裁员,才能度过不景气寒冬,相信你可以体谅。

  • 标签: 受害者 银行工作 办公室 不景气 总裁 失业
  • 简介:当我们研究在世界上各地存在过的传统医学,包括欧洲古代的希腊医学、埃及的传统医学、印度的传统医学、阿拉伯的传统医学,以及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时,我们会发现这些过去流传下来的古代医学往往会影响着社会里一般人的思维与态度,特别是对于疾病或问题的了解,以及怎样处理与解决问题的途径,会直接或间接地左右医疗上的模式,包括对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态度与趋向。

  • 标签: 心理咨询 传统医学 中医 阿拉伯 古代 态度
  • 简介:风险知觉是指人对潜伏于环境中的危险的主观评定方式或评定值,以'不确定性'为本质特征.在对心理学领域中关于风险知觉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时期风险知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已往研究在风险值评定和危险源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测量、扩展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风险知觉 心理学 风险值
  • 简介:风险决策理论对于人们是否作出冒险行为的选择提出了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一种解释把风险决策归因于人们共有的基本过程,即“较冷”的心理和认知过程。这些理论认为风险选择是由人类基本的心理和感觉机制引起的。而另一种解释则把风险决策归因于“较热”的情感和动机过程。这些理论认为,情境和人格因素会增强风险决策的动机并导致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存在。本文对这两种解释的不同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 标签: 风险决策 基数效用理论 展望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 简介:是明末儒医洪基所撰的一部融合诸家养生心理思想的专著.'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彤者神之宅',精、气、神、彤紧密联系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机理.养生健体的关键是'保养精神',神形共养便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生的主要方法有:药疗(按症处方),体疗(运动身体),心疗(治心养神),三者结合才有全面的功效.

  • 标签: 养生心理 精气神形 药疗 体疗 心疗 《摄生秘剖》
  • 简介:医患双方主要基于协商形式进行资源交换,患方向医方提供物质或精神资源,医方向患方提供医疗服务或医学知识。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医患间协商过程被简化,双方所默认的协商策略中包含证明自身可被信任的条件,加之交换资源涉及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双方利益若遭受损失,即使能够理性反思协商策略的偏误,也会威胁彼此间的信任状况。另外,医患间存在关系资源的互惠交换形式,用于辅助协商交换过程,以人情作为交换客体,起到约束医患双方行为的作用,并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建立。

  • 标签: 社会交换 医患信任 社会互动 关系资源
  • 简介:通过对1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验,探讨了被试风险决策的模式,指出展望理论的局限性,建立了更加具有解释效力的风险损益率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对价值的判断会受到先前财富的影响,并且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中性参照点、收益点和损失点,当收益高于收益点与损失低于损失点时,个体的决策判断原则与展望理论相同;在收益点与损失点之间时,决策的价值函数的凹凸性发生反转,表现出对收益的风险追求和对损失的风险规避。

  • 标签: 展望理论 价值函数 风险决策 风险损益率
  • 简介:《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绝对清净,这也是佛教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学,它直指人心,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我、超越现象,净化心灵,开发潜能,达到道德品质与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可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标签: 坛经 二谛 心性思想 心理治疗
  • 简介: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冯特从心理学角度对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等诸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由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恐惧;经历了魔鬼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和诸神崇拜以及人性宗教四个发展阶段;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发展符合民族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宗教人类学理论,而且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冯特 宗教心理 民族心理
  • 简介:詹姆斯对宗教心理的关注,与其浓厚的家庭宗教背景、青少年时代的心理冲突和晚年激进的经验主义倾向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从非理性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宗教经验;主张按照实用性原则处理信徒的人格差异;力求通过个案比较促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其贡献在于:开创了从个体人格差异角度剖析宗教经验的独特之路,开辟了依据心理学原理指导信徒日常生活的应用之路,开拓了引领宗教心理研究朝着多样化发展的探索之路。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忽略了群体宗教意识对个体宗教意识的制约作用,对个体宗教经验特别是神秘经验的解释含混不清,在宗教心理学理论构建方面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

  • 标签: 詹姆斯 宗教心理学 背景 特点 地位
  • 简介:“投资者难以长远地将多重投资看作整体,而更倾向于分割成单一决策进而表现出每次决策风险规避的现象”被称为风险投资中的短视效应.短视/远视风险投资常通过单一决策/重复决策范式予以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在单一决策条件下,投资者接受投资的人数比例或者投资金额低于重复决策条件.短视效应的调节机制有反馈频率、投资灵活性、选择组块、风险状况等.研究者分别提出短视损失厌恶(myopiclossaversion,简称MLA)理论和短视预期理论(myopicprospecttheory,MPT)对短视现象进行解释;但这些理论受到基于齐当别理论(equate-to-differentiatetheory)研究的挑战.文章在总结短视效应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今后有必要深入探索的方向.

  • 标签: 短视 预期理论 齐当别理论 损失厌恶 风险厌恶
  • 简介:弗洛伊德是被人们研究最多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对西方文化有着极为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在他的精神分析的思想体系中,渗透着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观。弗洛伊德对于人类本性及文化本质的非理性主义的分析,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阴暗面,将其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

  • 标签: 弗洛伊德思想 非理性精神 心理学家 哲学家 精神分析 人类本性
  • 简介:《坛经》以“见性成佛”为主题,其目标是成就觉悟、圆满、超越的伟大人格。《坛经》包含着“自性说”、“迷妄说”、“顿悟说”和“境界说”四大人格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体系,包括人格的先天本性、后天迷失、修养途径和所能达到的境界等基本思想

  • 标签: 坛经 人格心理学 自性 迷妄 顿悟 境界
  • 简介:由于第一次在研究中成功地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斯塔伯克被列为宗教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威廉·詹姆斯和霍尔的指导下,专著《宗教心理学》问世,这是史上第一本以宗教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斯塔伯克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探究宗教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对皈依进行科学研究。

  • 标签: 斯塔伯克 问卷调查 宗教心理学 皈依
  • 简介:一法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起源于管仲、李悝,发展于战国时代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由韩非集其大成,这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统治。他们心理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把人心、人情、人性等心理学问题看成是“正法之本”,即实行法治的依据,其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是《管子》和韩非。

  • 标签: 心理学思想 法家 意义 以法治国 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
  • 简介: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 标签: 心理学思想 中国传统 情感问题 情感心理学 心理学观 中国哲学
  • 简介:<正>十月革命后到三十年代末期,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批判俄国教育心理学遗产,确定重建教育心理学的道路。维果茨基于1920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十月革命后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苏联教育心理学教材的里程碑。后来又写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00年)和《思维与语言》(1934年)。维果茨基对苏联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现成篇章移入教育心理学,强调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分支来研究。他明确提出要重新审查教育心理学的

  • 标签: 教育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 十月革命 心理机能 苏联教育 三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