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本质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底板,使我国发展能够持续健康、行稳致远、全面进步;就是要解决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使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防止出现农业衰落、农村凋敝;就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使中国梦成为每个人的梦。

  • 标签: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 思想指导 总书记 习近平 现代化进程
  • 简介:钱澄之以其易学思想为指导原则来解决当时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定位《周易》为天地之理的诠释方式,钱澄之把文本《周易》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投射到了史书编纂方面,回应了史书不信的问题。他用"彰往而察来"统领易学和史学的经世精神,并在以史证易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完善易学变通观和传统的社会变革理论,他很好地坚固了遗民的价值世界。同时,钱澄之主张以"《易》理"概念来规范史学研究视野,有效避免了后者狭隘化的弊端。

  • 标签: 钱澄之 史学观 易学思想 经世
  • 简介:牡丹社之役事发后,沈葆桢奉命巡台,提出"开山抚番"。沈葆桢治台期间的抚番思想由"民番皆赤子"、"怀以柔德"、"恩威咸宜"三部分组成。其中,"民番皆赤子"是其抚番思想的核心;"怀以柔德"是其抚番思想的基本方针;"恩威咸宜"是其抚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葆桢在台湾时期的抚番思想既受到传统处理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与其早年的戎马经历和对时局的认知有关。

  • 标签: 沈葆桢 抚番 台湾地区 抚番思想
  • 简介:作为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以其政治家的眼光和清廉的德操,坚决反对国民党1927年取得全国政权后即已滋长的腐败,包括司法腐败,他的关于廉洁政府、澄清吏治、守法养廉和司法公平的思想至今仍然颇有意义。

  • 标签: 廉洁政府 官吏无自由 守法养廉 行法贵严
  • 简介:在古代中国为数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像诸葛亮这样逝世后近一千八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景仰和爱戴的人物是极为少有的.卓越的政治才干、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固然是使诸葛亮备受尊崇的重要原因,但他擅长治国,执政期间使豪强逞凶、纲纪紊乱、"民贫国弱"的蜀汉国家成为当时三分天下之一强的功绩,则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诸葛亮治蜀所以取得如此显赫政绩是与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扬"[1],任人唯贤,以身作则等的法治一廉政思想分不开的.诸葛亮在这方面的思想内容之丰富与精辟,堪为我国政治思想史中的瑰宝;对其加以研究整理并继承弘扬,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诸葛亮 法治 廉政思想 中国 官员考核
  • 简介:当我们沿着现存古籍去探寻中国古代社会的踪迹时,至少在学术思想领域,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实在是过于单调和乏味,跳入眼帘的全是儒学的六经和道貌岸然的孔孟说教,对经书的不厌其烦但多是千篇一律的注疏,更是使人趣味索然。但事实上,这是历代统治者对典籍禁毁、篡改而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其实,就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实际状况而言,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令人目不暇接的,其中,与正统儒学针锋相对的异端学术思想,屡经历代统治者禁毁而不绝,可谓学术思想领域的奇葩,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学术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 异端 正统儒学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中国古代社会
  • 简介:陈恭禄(1900-1966),曾在金陵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及南京大学任教,在中国近代史及近代史史料的研究领域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在民国时出版的《中国近代史》颇受学界赞誉,直至今天仍被推崇。但他除了写有大量近代史的论著外,还曾写过《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并著有《中国史》第一、二册及《中国通史》④,在写法及史观上也极具特色,体现了陈氏通史思想的特点。本文即从他的中国通史著作出发,考察其通史理论内涵及其著作中的传统与西方史学的成分,关注其表达通史观念的方法。

  • 标签: 《中国通史》 编纂思想 《中国近代史》 《中国史》 金陵大学 武汉大学
  • 简介: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即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殖民思想与民族国家思想合流,是英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反映,对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们共同推动着海上活动的蓬勃发展.托马斯·莫尔从人文主义道德观出发,提出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最初设想.理查德·哈克卢伊特是英国早期最重要的发现史学家,他为英国的北美殖民活动进行辩护.在海外殖民扩张问题上,弗朗西斯·培根竭力赞成英国拓展海外殖民地,建立新英格兰帝国.

  • 标签: 英国殖民思想 民族国家 民族意识 托马斯·莫尔 理查德·哈克卢伊特 弗兰西斯·培根
  • 简介:鸦片战争后,西方警政思想伴随西学东渐大潮渐入中国。租界办警政的样本示范,游历人员和维新人士著书立说式的推介,洋教习对警政学堂教育的督办指导,使西方警政思想快速传入中国,促成了清末警政革新的移植型范式选择,并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建。

  • 标签: 近代中国 西方警政思想 传播路径
  • 简介:去年从一书的引言中,见到一段话:"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大多是前辈曾经作过的;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也大多为前人所思想--而且我们的思想和作为未必比前人更好."

  • 标签: 思想解放文 文说起 梁启超思想解放
  • 简介:从1906年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开始,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思想就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与谋一己私利的英雄革命相诀别;二是与三民主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三民主义、国福民利而革命。尽管这是孙中山矢志不渝的观念,但其国民观和革命观却随时代而有变化,如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一度将“国民”界定为“参加革命者”,随后又因社会主流思潮厌恶革命而以“护法”相号召。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方回归广大国民的立场,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呼唤重新革俞。从五四新青年运动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后,基于二次革命的理论,倡导国民革命,以适应与国民党合作之需要。孙中山将新的国民革命思想纳入三民主义纲领之下,终成系统的具有目标、步骤、动力及形式的国民革命思想

  • 标签: 孙中山 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 联俄容共
  • 简介:程颢、程颐是宋代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洛学的开山祖师和首领,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同时,他们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程颢在54岁生涯中,从事教育活动不下30年;程颐在74岁生涯中,从事教育活动长达56年之久,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他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南宋最著名的教育家。他把二程的学说(主要是程颐之学)发展到了顶峰,全面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教育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宋以后直至清代的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教育思想 程颢 程颐 朱熹 中国 素质教育
  • 简介:1870至1914年间,"文明"曾经是美国外交中的一个流行词汇和核心概念。美国人的文明观念最早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同时也来自于美国建国历程的长期积淀。在包括国际仲裁、排华,以及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等事件中,这种文明观念都影响和塑造了美国的外交思想

  • 标签: 外交思想 野蛮人 流行词汇 马汉 外交史 墨西哥人
  • 简介:阴阳五行思想盛行于汉代,并发展成为中国人把握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基本思维模式,汉代知识阶层多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司马迁也不例外。董仲舒公羊学、家学传承及接受《易》学是司马迁阴阳五行思想的学术渊源;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史记》五帝系统的构建、"八书"的内容体系和德政思想;司马迁阴阳五行思想的实质是推崇政治正统论、史学循环论及五德终始说。

  • 标签: 司马迁 阴阳五行 公羊学 《易》学 五帝 五德终始说
  • 简介:<正>一个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集中体现着该民族对宇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其文化心理结构的本质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念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永恒、渴望不朽的心理势向。这种信仰与西方一些民族的灵魂不朽、超越于现世的未来世界的信仰尚不相同,它以一种完全入世的务实精神,追求此生此世的长存和在生死相续循环中的永恒。中国原始不死观念的发生是很早的。这是农业民族所具有的基于自然、社会、人生

  • 标签: 生死观念 儒道思想 中国传统 原始信仰 儒家 先秦
  • 简介:在明亡十三年前,绍兴府有一批士绅成立了一个讲会组织“证人社”。他们在思想上以心学为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非常注重“迁善改过”,在现实关怀方面,往往抱有“忧时之怀”。他们在私人交往领域经常出入佛老,谈论一些抽象的形上问题,但在公共事务领域却往往扮演着凝聚地方力量、形成地方舆论、承担地方事务的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个人的“功过格”实践来改变人心、重整秩序,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涉入社会、有着十分强烈的担当精神。本文认为清代以降针对“证人社”的某些批评指责未免片面失实,那种将明亡原因归咎于心学末流之“清谈”的观点,也不符合“证人社”的实际情况,故有必要重新评估“证人社”在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 标签: 证人社 绍兴府 迁善改过 功过格 人谱 刘蕺山
  • 简介:作为现代科学的中国民俗学,从1918年正式诞生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当中,民俗学的研究活动曾发生过多次中断或者目标转移的情况,前前后后参加进来的学者们对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也多有不同,因此,如何梳理中国民俗学整体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就成为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思想发展 道路 现代科学 研究活动
  • 简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已故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在整理、研究、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真知灼见与亲身实践。

  • 标签: 任继愈 传统文化 古籍整理思想 中华大藏经 中华大典
  • 简介:走入新千年之时,首都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全面展开。新的基本陈列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设计、新的展陈手段与现代化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借以展现北京地区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征。本人认为认真研讨新馆基本陈列的主导思想是基本陈列的关键,因为通过基本陈列内容的展现,能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新馆建设的方向与方针。

  • 标签: 首都博物馆 陈列工作 藏品 文化遗产
  • 简介:在近代中国,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以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幻,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所开出的救国方案最终归结于对人的改造之上,尤其是维新思想家们更是在如何改造国民等一系列人学问题上提出了极为深刻的命题。归纳而言,他们的贡献主要在“破”与“立”两个方面。在“破”一面中,他们致力于改塑和重构圣贤人格,对以往的儒家信念作出调整或给出新的解释;在“立”的一面中,他们则鲜明地提出“力智德”与“新民说”等主张,皆有气象,蔚为社会思潮。尽管他们的思想仍有着明显的过渡色彩,但对于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近代中国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 标签: 圣贤人格 新民 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