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3 个结果
  • 简介:设计了一套研究压电陶瓷热电特性的实验系统,并基于热释电效应研究了压电陶瓷在周期性热激励下的热电特性,拟合出了周期性热激励下压电陶瓷中产生的电压与电流的表达式。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周期性的聚焦光线照射在压电陶瓷表面时,压电陶瓷表面的温度和正负极之间的电压也会周期性的变化,且变化的频率与调频装置的频率一致。

  • 标签: 周期性热激励 热电特性 频率
  • 简介:构建了一套供热功率为310kW的太阳能中温集热利用制蒸汽系统,建立了系统主要模块——太阳能集热器与热変换器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变工况下太阳辐射强度、凝水回收比、环境温度对系统效率和供热功率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运行参数条件下集热温度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增大辐射强度对系统性能提升显著;回收凝水对系统效率的影响不大,但对制热功率的提升较为明显;系统性能随环境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系统存在最佳集热温度,最佳集热温度随辐射强度和环境温度的增大而升高。

  • 标签: 太阳能热利用 低压蒸汽 热力学模型 集热温度
  • 简介:应用三维颗粒动态分析仪(3D-PDA)对方形水平管道内的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测试.实验采用的颗粒为玻璃微珠,对不同工况下的水平方向(主流方向)的平均速度和湍流强度进行了讨论.发现在垂直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呈上部高而下部低的分布特点,且随平均风速、颗粒体积分数和粒径的增大这种不均匀分布有加剧的趋势.湍流强度中心位置较低,而靠近壁面的位置较高,尤其是底部湍流强度更大一些.在大部分位置颗粒相的速度滞后于气相,在边壁附近特别是底部壁面附近颗粒速度较气相速度稍大.颗粒体积分数沿垂直方向上分布较均匀,越靠近壁面颗粒体积分数越高,在管道的底部和垂直壁面的交角附近颗粒体积分数最高.

  • 标签: 水平矩形管 气固两相流 三维颗粒动态分析仪 流体力学 湍流强度
  • 简介:提出了一种具有蓄冷功能的LNG重卡冷能利用空调系统,阐述了LNG重卡冷能利用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基于Aspenplus软件模拟了系统流程,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工况参数下,循环风量为520.00m~3/h时,蒸发器侧送风温度为19.85℃,空调制冷量为3.704kW,满足重卡3.500kW的制冷需求,同时,蓄冷器蓄存冷量0.410kW,可适应重卡多工况下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搭建静态实验台验证系统可行性,并将实验结果与同工况下模拟结果对比,二者曲线趋势一致,系统运行效果良好,制冷能力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 标签: LNG 冷能回收 无相变换热 重卡空调 性能
  • 简介:回收烟气中的潜热和显热在提高锅炉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针对含湿混合气体在水平单管管外的对流冷凝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烟气进口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水蒸气的质量分数以及Re的变化对含湿混合气体在水平单管管外冷凝换热的影响。

  • 标签: 含湿混合气体 对流冷凝 回收
  • 简介:为了实现低温热能的充分回收利用,在混合工质ORC循环发电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CO_2跨临界循环与其耦合的发电系统。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建立相应热力学模型,并编写计算程序,确定系统运行条件,分析蒸发温度T1、跨临界蒸发压力p01及热源温度T_g等参数变化对耦合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采用相同混合工质的ORC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蒸发温度提高,跨临界循环部分输出功逐渐增加,而ORC部分由于冷凝温度提升所减少的输出功逐渐降低。在T_g为373.00K时,若T_1为340.00、354.00K,耦合系统较基本ORC系统输出功分别增加15.77、113.53kW。随跨临界蒸发压力p_(01)变化,耦合系统输出功及效率均有先减小后增加再降低的规律,存在一最佳跨临界压力,且表现为随热源温度降低,耦合系统性能优越性逐渐明显。若T_g为373.00或403.00K,则耦合系统较基本ORC系统分别增加19.16、7.18kW。在蒸发温度较高或热源温度较低时,采用耦合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CO2跨临界循环 耦合系统 蒸发温度 热源温度 跨临界蒸发压力
  • 简介:在240型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0号轻柴油和4号燃料油的不同喷油器的对比试验:通过对两种燃料示功图曲线以及放热率曲线的分析,对比研究了轻柴油和4号燃料油的缸内燃烧情况;改变喷油器喷孔参数,比较了不同喷油器参数对燃油喷射雾化以及缸内燃烧的影响;最后进行了不同进机粘度的4号燃料油性能试验;240系列多缸机若要燃用4号燃料油时只需改变喷油器规格。

  • 标签: 240单缸柴油机 4号燃料油 喷油器 缸压曲线 放热率曲线
  • 简介:对内部通热流体的带有内壁缺陷的管道建立了瞬态传热模型,通过有限元法进行求解,研究管道的表面温度分布规律以及变化规律;根据共轭梯度法,提出了根据管道外表面红外测温定量地识别管道内部不规则边界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测温误差等对内壁边界识别的影响.研究证明了识别算法的有效性;初值对识别结果的影响不大;基于温差的识别算法可以大大消除红外测温误差的影响.

  • 标签: 边界识别 导热反问题 共轭梯度法 红外热像仪
  • 简介:针对航空发动机燃气停留时间短难以充分燃烧以及稀薄燃烧中点火能过高和火焰传播速度慢的缺陷,引入高压纳秒脉冲放电作为甲烷-空气混合气的点火源,利用放电产生的非平衡等离子体改善点火和燃烧性能。通过对放电过程的模拟计算,分析产生的粒子种类和密度,从电子能量分布的角度,分析粒子分布变化的机理。再结合CHEMKIN多区模型,研究放电产生的粒子在着火过程中对点火延迟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约化场强处于200~400Td区间时产生单个自由基的能量消耗最低,每个自由基仅消耗8eV。而随着约化场强增加,O、OH等自由基的粒子密度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在着火过程中加入自由基的摩尔分数越大,点火延迟时间越短。将约化场强为400Td时产生的自由基摩尔分数加入多区模型,稀燃时的点火延迟时间与化学当量比条件下的相比降低了24.4%。

  • 标签: 非平衡等离子体 点火延迟 电子能量分布 约化场强
  • 简介:本文通过运用AVL-PR活塞组件动力学分析软件对不同裙部结构刚度的某汽油机活塞进行了动力学模拟分析,研究了活塞三种不同裙部刚度对于活塞二阶运动以及敲击能量、摩擦损失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B活塞裙部上部、中部和下部刚度相对于结构A分别减小后,裙部摩擦功率损失降低了约26%,结构c活塞裙部上部的刚度相对于结构B增大后,裙部摩擦损失会有所增大;此研究可以为汽油机活塞裙部结构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 标签: 活塞动力学 二阶运动 裙部结构 刚度
  • 简介:细水雾灭火初期,在短时间内会观察到剧烈燃烧的火焰强化现象。设计了多组实验对比不同燃料在不同工况下的火焰强化现象,发现液滴通过撞击油盘燃料引起的液滴飞溅可以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强化火焰燃烧。细水雾在燃料内发生扬沸也可能强化火焰,但增益效果不明显,同时燃料气化率对于火焰强化程度有很大关系。

  • 标签: 细水雾 油池火 火焰强化
  • 简介:为了适应节能与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了一种适用于自复叠制冷系统的新型绿色混合制冷工质(R290/R744)的汽液相平衡特性。根据相平衡条件采用PT状态方程结合VanderWaals混合规则推导出该混合制冷工质的相平衡计算式,通过软件编程计算了两种有工程实用意义的相平衡问题,一种是已知混合物压力和液相摩尔分数,计算泡点温度和气相摩尔分数;另一种是已知混合物压力和气相摩尔分数,计算露点温度和液相摩尔分数,并根据计算数据绘制了汽液平衡曲线。数据显示最大相对误差为4.840%,最小相对误差为0.005%。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给出的R290/R744混合制冷剂相平衡计算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从而为采用该混合制冷剂的自复叠制冷循环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R290 R744 混合制冷剂 相平衡 自复叠制冷
  • 简介:提出一种新型的正反两个方向交替扭转的扭带模型,并基于ANSYSFLUENT软件在层流状态下(Re=400~1800)对换热管中插入新型扭带的换热特性、流体阻力特性和综合性能指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y=3.0,4.5,6.0三种扭率下的无缺口正反扭转扭带与传统单一方向扭带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扭率y=3.0的无缺口正反扭转扭带和带有三角、半圆及方形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进行了对比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插入不同扭率的扭带,换热管的努赛尔数Nu、摩擦系数f与综合性能PEC值均随着扭率的减小而增大;相同扭率下无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在强化换热效果和综合性能表现上要优于传统扭带;扭率为3.0时,无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比带三种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换热效果好,而缺口的存在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插入扭带产生的摩擦阻力,且缺口的面积越大,摩擦和换热效果降低越多。

  • 标签: 数值模拟 层流 正反转扭带 扭率 强化传热
  • 简介:本文介绍了摩托车发动机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提出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微机控制点火方案,并对硬件部分的电路设计和抗干扰设计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 标签: 摩托车发动机 微机 点火系统 电子控制
  • 简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冷气轴向通流旋转盘腔的流动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应一进口冷气的雷诺数,存在一临界瑞利数(Rac),高于该瑞利数(Ra),流动出现不稳定现象,且Ra越大,不稳定行为越严重.对于特例,盘腔内的流动可以看成是由类Rayleigh-Benard对流和强迫对流两个区域构成,两个区域通过能量和质量交换相互影响,流动随着Ra的增加从稳态发展为非稳态;采用频谱图分析的方法对数值解的不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Ra的增大,数值解经历了从稳定解到分贫的周期性不稳定和准周期不稳定的发展过程.离心浮升力引起的类Rayleigh-Benard对流是造成流动从稳定到不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哥氏力的存在恶化了不稳定过程.

  • 标签: 旋转盘腔 哥氏力 离心浮升力 类Rayleigh—Benard对流 不稳定性 燃气轮机
  • 简介:进行车辆的经济性计算时需要提前得到准确的阻力和动力传动效率,耗时较长且误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采集的路谱进行提取、分析,利用驾驶循环中发动机的转速和扭矩计算得到仿真所需要的不同时间和车速下的整车的阻力,提高了计算精度,为整车匹配和优化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 标签: 动力传动 路谱分析 匹配优化 驾驶循环
  • 简介:基于能源和环境原因,燃气内燃机开始普及应用。在原柴油机或汽油机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的居多,大部分是采用燃气与空气缸外预混合方式进气。这种燃气内燃机易发生缸内回火,烧损进气系统中的相关零部件,给燃气内燃机的使用带来诸多麻烦。基于火焰“冷壁淬熄”现象的理论研究成果,试验、开发了金属波纹带管道阻火器,应用于燃气内燃机混合气进气系统,解决了燃气内燃机进气总管回火造成的中冷器等零部件损坏问题,使用燃气内燃机运行安全可靠。一

  • 标签: 燃气内燃机 回火 中冷器 冷壁淬熄 金属波纹带 管道阻火器
  • 简介:针对直列8缸船用柴油机高负荷排气温差较高的问题,分析了原因,研究了混合式脉冲转换(MIXPC)增压系统降低最大排气温差的主要途径,设计了一种混合模件排气(HybridModularExhaust)系统,探讨了HME、MIXPC和多功能脉冲转换器(MMPC)三种不同排气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MMPC系统高负荷排气温差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压力波动影响下游扫气过程;MIXPC系统通过增加第7缸支管出口与第8缸支管出口面积比,可以降低最大排气温差,改善发动机排温不均匀性;采用HME增压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扫气干扰,在改动较小以及不改变整机性能的前提下,最大排气温差降低29℃,排气温度不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柴油机 混合模件排气系统 扫气干扰 仿真 性能
  • 简介:为提高气体机稀薄燃烧时的燃烧性能,解决天然气发动机在稀薄燃烧情况下点火能量高以及火焰传播速度慢的问题,提出利用强氧化性的臭氧对燃料进行改质,进而提高天然气燃烧性能的思路。通过Chemkin软件研究臭氧添加对甲烷滞燃期的影响,并对改善燃烧的化学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臭氧后,某些重要基元反应的温度敏感性、自由基和中间物质的浓度和出现时间发生较大变化,进而改善了甲烷的点火特性。

  • 标签: 天然气 臭氧 滞燃期 化学反应动力学
  • 简介:以移动床为高炉渣余热裂解生物质实验平台,研究高炉渣温度、粒径和生物质粒径等对生物质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油产率随着高炉渣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当高炉渣热载体温度为650℃时,生物油产率最高;高炉渣粒径和生物质粒径越小,生物油的产率越大。炉渣温度650℃、粒径0~2mm,生物质粒径小于75μm,生物质油产率达到57.3%。生物油中含氧量和含水率较高,热值低,pH值为3.7。

  • 标签: 高炉渣 生物质 移动床 生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