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双极电凝使用为脑科手术止血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止血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电凝止血时,脑组织与镊尖之间粘连,使止血更困难,近年来有滴水双极在临床应用,但也存在弊端,如滴水速度难以控制,故我们设计了一款新型防粘连滴水双极电凝,可调控滴水速度,设计简洁,防止术中粘连堵管,止血效果良好,增加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出血并发症。

  • 标签: [] 可调控 防粘连 滴水双极电凝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及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成熟,图像处理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应用。小波分析的多尺度分析特性为医学图像处理研究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处理方法。它使用时域和频域两种处理方法,可以选择任意的分解层数,用较少的计算量获得满意的效果。图像经过小波变换之后,其轮廓由低频成分表达,而高频成分表示图像的细节内容,将低频成分的系数加强,而将高频成分的系数抑制可达到对图像的增强。以医学图像的同步去噪和反差增强为目标,探讨了将分段线性拉伸函数作为格子波尔兹曼方程的外力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决了医学图像反差低且含有噪声污染的情况,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超分辨率增强模型,通过估计高分辨率小波系数,经插值逆变换可得到重构的高分辨率图像。针对CR成像过程中分辨率差的情况,利用小波变换的超分辨率增强方法克服图像分辨率不高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小波变换方法把图像分解为各种尺度和多方向的高、低频成分,抑制掉高频噪声,增强图像的边缘信息,经小波重构恢复图像。这种利用得到的小波系数和尺度系数进行小波逆变换处理的方法,提高了图像增强效率。在许多研究中,目前医学图像图像增强的钝化和锐化两种方法对图像增强处理并不理想,对医学图像图像增强的应用研究也不多。本文研究了基于小波分析算法的数学模型,通过医学图像增强的钝化和锐化方法以及医学图像图像的钝化、锐化增强的算法实现设计,模拟了钝化和锐化增强方法的处理结果。

  • 标签: 小波分析 医学影像图像 增强设计
  • 简介:摘要:医疗器械类产品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为快速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因医疗器械类产品自身特殊性,对于稳定性、强度、刚度各个层面机械的可靠性具体设计要求持续提高。因此,综合分析医疗器械类产品中的机械可靠性设计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机械 可靠性 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与控制目标的架构设计,以期为临床人员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在医疗质量管理3维理论、国家卫生管理要求、规章制度与既往报告数据的支持下,结合医院与科室实际情况,设计与探索出最佳的临床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与控制目标架构。结果:构建合理、科学的质量安全监测与控制指标,可有效保障各科室医疗质量,在改善医院形象与口碑上作用突出,临床应进一步推广。结论:安全监测指标与控制目标架构的设计,可有效改进医院与科室医疗质量,在促进医院长远发展上意义重大。

  • 标签: 医疗质量 安全监测 控制目标
  • 简介:[摘要] 本研究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日语专业高年级及研究生课程为教学设计对象,探索新形式的“日语+”模式。本研究以科技日语教学为例,从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词汇、翻译技巧和就业规划导向3方面,进行了模块化课程教学设计

  • 标签: [] 科技日语 新能源 医疗服务 语料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分析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存在的挑战,从质量体系建设、知识管理、质量源于设计及问题管理等方面,探讨优化质量管理措施,保障患者安全、数据可靠性与监管合规性等要求,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水平。

  • 标签: 申办者 抗肿瘤药物 临床试验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方案的个性化设计与实施,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通过严格的入选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组,并进行基本资料对比。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察指标差异,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结果  实验组在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在镇痛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手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在妇科手术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镇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促进术后恢复。因此,个性化镇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妇科手术 围手术期镇痛 个性化设计 疼痛评分 药物使用量 术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选择不同翻瓣设计对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择,符合标准并入组的60例。以等量随机法完成分组,分成对照和研究两组,各30例。在手术设计选择中,对照组选择传统三角瓣法,研究组选择舌向四角瓣法,对比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各节点疼痛评分均较低(P<0.005);在镇痛药物用量比较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更小(P<0.05)。结论: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时,选择舌向四角瓣设计法,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值得推荐。

  • 标签: 第三磨牙 翻瓣设计 术后疼痛 影响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笔者设计的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侧撕脱伤、烧伤后皮肤瘢痕挛缩及手指脱套伤8例,其中应用大“S”型瓦合皮瓣5例,小“S”型瓦合皮瓣2例,连续多个小“S”型瓦合皮瓣1例。结果:8例皮瓣一期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青紫起泡,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6例随访2~6年,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良好。结论:(1)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为双蒂,转移至受区后,血供充足,生长良好,可缩短断蒂时间。(2)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且安全,成功率高,易于推广。(3)因是超薄皮瓣,成活后不需再次手术作分指术和皮瓣修薄术,外观良好,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腹部 真皮 血管网皮瓣 手外伤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行经皮肾穿刺碎石术肾结石患者手术期间应用侧卧手术体位,研究改良设计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44例行经皮肾穿刺碎石术肾结石患者,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方法体位摆放,给予研究组患者侧卧手术体位摆放。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经皮肾穿刺成功率以及一次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呼吸不畅发生率均显著性更优,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经皮肾穿刺碎石术的肾结石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侧卧手术体位的改良设计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肾结石 经皮肾穿刺碎石术 改良设计 侧卧手术体位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专门用于腰椎椎体间后斜向植入的解剖型融合器,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采用6具小牛标本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正常的腰椎功能节段(FSU)、切除左侧小关节及椎板的FSU、植入单枚解剖型融合器的FSU及同侧附加椎弓根螺钉的FSU分别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及伸展的刚度,进行生物力学特性分析,自身对照比较。结果:①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其强度和刚度分别比正常标本下降69%和44%(P<0.05);②采用单枚斜向植入椎间融合器加强了腰椎的稳定性,能使损伤标本的强度和刚度提高55%和28%(P<0.05),但仍比正常标本差4%—20%;③采用椎间融合器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高腰椎的17%强度和50%刚度(P<0.05)。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解剖型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能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如辅以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则更为牢固。

  • 标签: 单枚解剖型椎间融合器 设计 生物力学 评价
  • 简介:摘要: 中医药文化科普与学龄前儿童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健康知识与理念。其中设计相关的科普游戏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特性的重要科普途径。该类游戏设计 要求上要具备更强吸引力、更多互动性、更便捷推广性。具体到设计路径上表现为 游戏内容科学且适龄、游戏形式趣味且生动、游戏过程安全且简洁等要求。旨在将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融入游戏,使学龄前期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增强其文化自信。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中医药文化科普 游戏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高职护生地震创伤院前救护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思路设计。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本院师生的实际情况及实训教学资源条件,制定出适合我院高职护生地震创伤院前救护培养模式研究的教学思路设计。结果依据此次教学研究的目的,制定出以培养高职护生地震创伤院前救护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思路,即护生除了完成学院规定的常规教学外,需完成课题组设计的关于提高高职护生地震创伤院前救护能力的专项培训,其中包括理论课16学时及实训操作课16学时,最后根据课题组的设计对护生进行理论及操作技能的考核。结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职护生 地震创伤 院前救护 培养模式
  • 简介:可扩展性差、可重用性低、局限使用一种编程语言开发、单机等是常见的ECT/CT软件的缺点。本文介绍一种基于InternetCommunicationsEngine(ICE)的分布式ECT/CT仿真平台的软件设计和实现方法。这一基于ICE的软件设计使其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与重用性、支持多编程语言开发和分布式部署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常规平台的一些局限。分布式计算的高性能优势也优化了系统对计算机资源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系统算法的运算效率。

  • 标签: ECT CT ICE 分布式 多语言平台
  • 简介:[摘要] 目的 设计并构建传染病护理实习生程序式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方法 总结传染病健康教育内容及教学经验,基于程序式教学法,确定传染病护理实习生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框架。 结果 共形成健康教育评估内容、健康教育内容及健康教育评价内容等3个方面的内容。 结论 基于程序式教学法构建的传染病护理实习生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规范性强,注重疾病的特殊性,可作为护理实习生的健康教育教学常规。

  • 标签: [] 健康教育 护理实习生 程序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检测生物化学酶类项目中依据风险管理设计对质量控制的作用。方法:以酶类检测(实验室)项目中Sogma度量差异性为依据,采用诺曼图(Sogma-SQC)MaxE风险参数图形工具,对生化分析仪检测酶类项目的相关质控程序(过程监测、起始)进行设计。结果:5.1-6.0 Sigma度量值,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候选起始质控程序为MRN2,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0.94;MRN4(多规则),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1.00;候选过程监测质控程序,l3sN1,7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0;l2.5sN1,20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0.01;4.1-5.0 Sigma度量,谷氨酰转肽酶、淀粉酶、乳酸脱氢酶检测项目,候选起始质控程序为MRN2,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0.94;MRN4(多规则),选择200样本量,检出误差几率为1.00;候选过程监测质控程序,l3sN2,25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0;l3sN4,7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0.01;MRN2,50批长度,假失控几率为0.01。结论: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酶类项目检测程序进行设计,可实现质控目的。

  • 标签: 生物化学酶 风险管理设计 检测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