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采取病案导学式教学在重症医学带教中的应用。方法 :对 2018年 10月 ~2019年 11月在我院实习的 50名实习护生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教育模式,观察组采取病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比较两组成绩及对教学方式的认可情况。结果 :观察组理论成绩、时间成绩及病例分析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教学方式认可度更优, P<0.05。结论 :病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教学中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综合技能,值得应用。

  • 标签: 病案导学式 重症医学科 带教
  • 简介:生命科学综合人类所有科学。人类任何一个机体都经过体能和智能发育二个阶段。体能发育为先,从受精卵胚胎婴幼儿等且喜欢环境温暖稍热,从第一对碱基对起到第144对时智能发育开始,以时间上比较智能发育比体能发育滞后四个阶段从第144对碱基对开始智能发育,先从原始需求档即求生存档至244对碱基对时体能到发育高潮;从第224对至第448对是人大脑贮存库建立了智能基础第二阶段发育,

  • 标签: 生命科学 分子中医学 智能发育 结晶 学科 碱基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和效果分析。方法,在2017年的3月~2017年6月我院的重症医学科收治了80名急危重症患者。在这80名患者中,有40名患者非常的重视患者家属护理的风险管理制度,而另外的40名患者家属非常轻视护理的风险管理制度.结果,实验组的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要比对照组的风险管理效果要明显好很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个医疗行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护理风险,在没有发生之前,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其中的危害是有多么的害怕,只是患者及家属自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来进行选择。但是,有好多患者及家属在没有发生风险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听护理人员的讲解,但是到了护理风险发生的时候,还要去责怪护理人员,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在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因为病情的严重性,必须得重视患者所存在的风险,这是对患者的安全的预防,也是对医院权益的维护。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重症医学科 患者护理的应用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预防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总体健康评分、生理功能评分、生理职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感职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生理功能评分、生理职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感职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73.95±11.85)分.(73.65±12.70)分、(66.35±11.70)分、(70.30±12.65)分、(80.65±11.35)分、(81.75±13.75)分、(90.35±12.95)分、(78.70±13.5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3.40±10.65)分、(66.35±10.50)分、(58.65±10.75)分、(64.40±10.70)分、(71.55±11.65)分、(75.35±11.05)分、(77.80±12.65)分.(66.95±12.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04、2.545、2.784、2.046、3.214、2.084、3.982、3.676,均P

  • 标签: 综合护理预防 重症医学科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全程多学科合作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老年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全程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吸困难评分(MMRCDS)、运动能力6min步行距离(6MWD);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EV1、6MWD均明显升高,MMRCDS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多学科合作团队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改善老年AECOPD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与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学科合作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间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分组分层级管理的模式应用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的护理管理工作引入分组分层级管理的模式后,我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工作满意程度、以及SCL-90得分与管理前比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p<0.05),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分组分层级管理 重症医学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84例,根据诊疗模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30),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诊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1520.04±465.55)ml、(1401.20±343.33)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70.44±541.17)、(1908.46±41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切除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后5minApgar评分为(9.10±0.8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3±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死亡、出生体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褥感染、术后贫血比例分别为6.67%、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93%、3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具有降低子宫切除率及输血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凶险性前置胎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DT)是一种微创、快捷、安全的急救技术,是重症医学科建立人工气道的新方法。我科近年来施行PDT20例,均取得满意效果。与传统的外科气管切开术相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易于床边实施,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气管切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气管切开术 危重患者 观察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依从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士呼吸机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室分别筛选机械通气患者30例和相应护理人员20例,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包括15例机械通气患者和10例护理人员。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依从性管理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人员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依从性管理对于重症医学科护士呼吸机护理具有良好效果,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高护理人员依从性。

  • 标签: 依从性管理 重症医学科护士 呼吸机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一般护理)24例和实验组(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24例,分析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前的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的SF-36生活质量实验组各项指标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该方法值得推广于临床。

  • 标签: 老年呼吸衰竭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 不良情绪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于重症医学科的实际的感染应用价值进行探索,为后期制定更加健全的感染管理办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2020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患者,按照时间分段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其中,对照组应用了常规管理手段,观察组应用的是PDCA循环管理方法。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卫生学合格情况、发生的感染事件以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感染 PDCA循环管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标教学和双向评价联合用于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的价值。方法:2015年8月-2022年3月本院重症医学科中实习的护生72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目标教学和双向评价教学法,对照组行常规教学。对比考核成绩等指标。结果:关于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成绩,试验组的数据分别是(95.84±3.15)分、(93.85±2.91)分,和对照组(87.12±4.69)分、(85.34±3.67)分相比更加优异(P<0.05)。关于教学满意度,试验组数据97.225,和对照组80.56%相比更高(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护理带教联用目标教学法和双向评价法,护生的考核成绩更加优异,教学满意度改善也更加明显。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目标教学 考核成绩 双向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体检中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多学科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 将70例2021.1-2021.12体检发现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干预组(采用多学科护理干预),均组35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腰臀比、体质量指数(BMI)、血尿酸值均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 体检中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多学科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BMI与血尿酸值、腰臀比,维持机体健康,值得应用与借鉴。

  • 标签: 多科学护理 高尿酸血症 健康管理 体质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MEWS评分和SBAR沟通模式在全科医学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科护理水平的提升,研究就MEWS评分和SBAR沟通模式的具体应用效果展开深入的探讨,将本院80例全科医学科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并在分组后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护理后得到的不同护理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科医学科护理期间采取MEWS评分和SBAR沟通模式可以将科室内护理质量提升,改善患者预后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MEWS评分 SBAR沟通模式 全科医学科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 观察细节护理干预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度我院所收治的56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28例)与细节组(28例)。常规组行基础护理,细节组行细节护理,对比两组呼吸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 护理前,两组呼吸次数、氧合指数及KPS指数无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细节组效果更好(P

  • 标签: 细节护理 重症患者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医学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安全管理策略。方法:纳入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130例患者,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案,研究组65例患者,在对照组使用安全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各种护理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安全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 标签: 老年医学科 住院护理 安全隐患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预防用加强预防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接诊病人(n=64)。试验组采取加强预防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等指标。结果:关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试验组数据低至3.13%,而对照组数据则达到了21.88%,相比较下,试验组的感染率更低(P<0.05)。满意度:试验组数据达到了96.87%,而对照组数据则仅78.12%,相比较下,试验组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用加强预防护理干预,病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更低,满意度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满意度 多重耐药菌 加强预防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医学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到2023年9月我院重症医学科的临床护士及实习生42人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21,传统教学)与研究组(n=21,翻转课堂教学),对比综合技能考核成绩。结果:研究组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成绩均较高,P<0.05。结论:在重症医学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临床护士及实习生的考核成绩,教学效果显著。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临床护理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有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指标。方法:我科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有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338例,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169人,实验组由医生组、专业责任护士组、专业的营养师、药师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精细化营养管理,具体到每餐进食食物的份、比例、食物的选择、食材的选择、进餐环境管理、进餐速度、食物能量级别等,每天检查完成情况,针对完成差或不能完成的患者查找原因,重新制定计划,适应不同患者个体化需求;而对照组按平时方法进行营养管理,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有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精细化营养管理,他们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他们的治疗周期都能如期进行,不会因营养指标异常而延误治疗时间,此方法值得推广,可以使更多有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获益。

  • 标签: 多学科协作 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患者 精细化营养管理 效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