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当下,文学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叙事,从民族国家话语转向个人话语,是文学走出作为政治工具的羁绊,关注世俗人生的一个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走向琐碎与庸常的病症,没有了诗性的追求,没有了深层的关怀,文学成了当下生活的“就是这样,只能这样,就这样吧”的灰色咏叹调。读了这样的作品,顶多是一声叹息,不再有沉思、震撼、感动、愤怒。但也有一些作品,能咀嚼出不少东西,令人回味。

  • 标签: 《桃之天天》 文化批判 宏大叙事 个人话语 国家话语 政治工具
  • 简介: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点,是一种高阶的思维能力,可以应用于各种学科。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搜集材料,质疑权威观点''建构模型,重组语篇材料''知识转换,挖掘隐含信息'和'表征评价,监控写作过程'等办法,让学生精读、敢说、会写,让读与写完美结合。

  • 标签: 高中语文 批判性思维 读写结合
  •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是这样规定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与原来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相比较,对思维的内容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对思维的过程作了更清晰的定位,对思维的品质有了明确的要求,尤其突出了思维的“批判性”要求,并把它作为思维品质的核心和终极目标而加以强调。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高中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培养 写作
  • 简介:文章对印尼棉兰华裔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优于对方言和印尼语的语言态度;其次,影响华裔汉语语言态度的有效因素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汉语使用频率和汉语期望,无效因素为汉语学习时间;另外,适用因子和地位因子对华裔汉语语言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预测力。

  • 标签: 印尼棉兰 华裔学生 汉语语言态度 影响因素
  • 简介:竹内好(1910-1976)这个名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透射着令人费解的色彩——因为这个名字被相互对立矛盾的因素所环绕着。有人说他肯定源自西方的近代性价值①,也有人说他是反近代主义者;他生前所得到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去世至今已有20年,对他的评价仍无法统一。在他的专业领域中国学界,

  • 标签: 竹内好 日本 中国学 文学研究 文化形态 民族主义
  • 简介:后现代主义流行给了我们重新建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契机。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背景和产生、后现代的知识观以及后现代课程观阐述,对泰勒原理进行了批判,并从相依、互溶两个方面进行重构。

  • 标签: 后现代 泰勒原理 批判与重构
  • 简介:南宋开禧年间,宋金已有四十余年没有大战,国家也日趋承平。辛弃疾南归已有四十余年,一直受到主和派压制,赋闲二十余年,然而胸中依旧心怀北方故土,期待南宋政府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宋宁宗时期,金国日渐衰落,时机渐趋成熟。南宋政权此时由韩侂胄主政,他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北伐,大量抗战派人士得到任用,辛弃疾也出山担任职官。之后事件中,他反对韩侂胄的部署,似乎他就反对这次北伐。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论证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探究他对此次开禧北伐态度

  • 标签: 辛弃疾 开禧北伐 态度 生平探究
  • 简介: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种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 标签: 心理活动 科学家 注意力 意志 古松 性格
  • 简介: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种族主义制度、科学及科学家形象进行了批判,彰显了他作为19世纪社会批评家的良知,为我们更好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爱伦·坡本人打开了一扇大门。

  • 标签: 爱伦·坡 《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美国民主制度 种族主义制度
  • 简介:文章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指导,以三部颇具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到学习者对教材话题的需求与目前教材实际选择话题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现象,这种不匹配是由编者在话题选择上所持的文化单项输出和对文化包容尊重的缺失等文化态度引起的.因此,教材编写者应该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指导自身编写实践,选择恰当的话题,讲好中国故事.

  • 标签: 教材 话题 文化态度 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