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9月12日~13日,第七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暨首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智库峰会在广西南宁市举行。围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主题、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坦诚、深入、全面的交流与讨论,本文对与会人员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 标签: 第七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暨首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智库峰会 综述
  • 简介:印度洋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而东非沿海地区作为印度洋贸易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所至的最远区域,无论是在古代商路的贸易往来中,还是在当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古今丝绸之路的发展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本文试图梳理中国与东非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 标签: 中国 东非 人文交流
  • 简介:《十九大报告》具有三大突出特色:一是再次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二是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三是强调了中国大国外交的基本方针路线。中国外交开辟新局面需要把握好四个平衡:一是和平崛起与大国战略之间的平衡;二是全球治理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平衡;三是合作安全与国家安全利益之间的平衡;四是内向与外向之间的平衡。中国外交应当高度重视四大问题:一是坚持中国外交的基本面;二是先手破解部分国家携手对付中国;三是"一带一路"重在落实;四是关注日益增强的贸易摩擦。

  • 标签: 《十九大报告》 中国外交 新时代
  • 简介:<正>近日,泰国沙炎蒙昆船务公司在曼谷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了该公司“沙炎仓猜号”油轮被海盗洗劫的经过和中国汕头市公安机关侦破此宗跨国海盗案的情况。1999年6月8日下午2时,泰国沙炎蒙昆船务公司的“沙炎仓猜号”油轮满载2000吨柴油,从新加坡港启航,沿着西北航线向泰国宋卡港驶去。6月8日深夜12时许,当船航行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交界的他尔曼岛附近时突然遭到海盗袭击。10名印尼籍海盗扣留了一名会讲英语、且会操作油轮的泰国船员,将其余16名泰国船员强行赶上一艘快艇,劫船而去。海盗大肆搜刮了船上的物品,并将船上所有的执照、单据、证件等销毁,同时用油漆将船名及注册港字样掩盖或涂改。6月17日,油轮抵达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附近海域。当该艘油轮在非设关码头向一艘中国杂货轮接驳柴油时,因涉嫌走私,被广东省边防局海警二支队查获。汕头市公安局十分重视这宗涉外案件,立即成立专案组,并抽调刑警支队十几名民警全力侦破此案。民警赶赴南澳岛对这艘可疑的油轮进行现场检查,发现多处疑点:在该艘油轮上没有任何船舶证件、注册证书和货物单据,这与海上正常航行的船舶极不相符;船上没有航海日记,这严重违反海上航行的规则;船上的10名印尼人没有船员证书和任何资格证书,这使民警不能不对这些“船?

  • 标签: 汕头 跨国海盗案 印尼 纪实文学 当代 短篇
  • 简介:学术界关于南海争端与中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大多基于对象国政策、南海地区权力格局以及中国政策的动态分析,缺乏对于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和政策的系统梳理。中国南海战略思维包括搁置、大局和寻求共识等多维度的内容,同时对于争端本质倾向于和平的看法。它经历了从基于战略理性的单边默契到文化认同的单边默契的演进,体现了螺旋式变化的特点。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固化受到特定政策效果的正反馈、道德正义性以及政治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力量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外生环境的震动与刺激和领导集体的战略决心增强的情况下,它会发生积极的调整与变化。剖析中国南海战略思维的内涵、特性及其演变,能为理解中国外交的微观基础以及处理好中国的相关争端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战略思维 单边默契 搁置 大局 共识 南海争端
  • 简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方方面面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国际格局的有些方面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一些基本方面变化尚未完成,尚无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本质改变。

  • 标签: 国际格局 中国国际战略 变与不变
  • 简介: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全球发展格局呈现出"北强南弱"、"北方主导"、"南方顺应"的态势。但是,伴随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全球发展格局发生深广变化:发展中国家自身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全球和区域层次的发展合作呈现出新面貌。与此同时,全球发展环境也呈现出新的挑战。因此,当今世界亟需有人代表国际社会整体以及共同的公共利益,包括那些在全球阶级分化进程中被排除在体系之外或被边缘化的人们,进行不同以往的全球性思考,形成一种积极的、共享的并能凝聚人心的、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大家采取行动的全球发展观。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界传递新发展观,更是在用行动诠释和践行新发展观。

  • 标签: 国际发展格局 中国双重身份 中国新发展观
  • 简介:2006年中国继续开展全方位外交,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外交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去年的中国外交既兼顾整体效应,又注意突出重点,外交战略既有恢弘的理念,外交实践也有精巧的构思,外交策划还不乏有大手笔,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亮点频发,精彩纷呈,好戏连台,硕果累累。2006年,共有86位外国元首访问了中国,法新社就此评论到,“2006年中国在全球留下的足迹加深了,世界因此而震撼。”

  • 标签: 中国外交 盘点 外交实践 国家关系 全方位外交 外交理论
  • 简介: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粮食问题黄华人口与粮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国际行动理事会多年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讲亚洲的这一问题。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正致力于各自的工业化及经济与文化现代化事业,因此,他们都希望世界和平、国内稳...

  • 标签: 粮食问题 亚洲发展中国家 国际行动 人口控制 黄华 粮食产量
  • 简介:泰戈尔1924年访华是近代中印交往中的一件大事,在当时中国知识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不少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学者对泰翁的思想、言谈亮明自已的态度,发表坦率评论,从一个侧面生动、深刻地反映了20年代国内知识精英阶层对文化认知、东西方文化比较、文化危机与社会改造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 标签: 泰戈尔访华 中国知识界 反响
  • 简介:依据BEC分类法,从1998~2008年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影响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及流向的因素主要有: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中间产品跨境交易成本、跨国公司生产与投资区位选择。一般而言,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成为零部件的供应方,如中国与马来西亚的零部件贸易是逆差;地缘相近、贸易协定的签订降低了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东道国中间产品的出口。

  • 标签: 中国 东盟 中间产品贸易 影响因素
  • 简介:欧亚大陆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而冷战以来,特别是“9·11”以来,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中有三点比较明显:一是中俄印接近,二是美国欧亚大陆政策变化,三是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影响。

  • 标签: 地缘政治 欧亚大陆 中国 政治形势 政策变化 安全因素
  • 简介:越南为在南海争端中获取最大利益,在南海奉行对抗性对华战略。客观地看,崇武尚斗的战略文化、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域外势力介入程度加深、争端海域距越本土更近等因素,为越南实施对抗性对华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越南国民对华心态复杂、中越综合实力悬殊、域外势力介入程度难料等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越对抗性对华战略的非理性,使其注定成为空想战略。

  • 标签: 越南 南海 战略优势 战略局限
  • 简介:18世纪中国的手工业、工艺品、园林建筑、戏剧小说、哲学伦理等,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风采,赢得西欧人的青睐,在欧洲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由于中国产品不断涌进西欧市场,且物美价廉,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中国自然经济停滞不前,使得文化格局发生变化

  • 标签: 18世纪 欧洲 中国 文化 经济
  • 简介:欧盟15个成员国中各国金融制度不尽相同,信托业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它的发展与各个成员国自身金融业整体发展的程度和模式有关。本文将重点介绍英国和德国的信托业发展状况。前者是欧盟中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后者则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国家。

  • 标签: 欧盟 信托业 中国 金融制度 德国 商业银行
  • 简介:2010年以来,在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以及越南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与外部化政策的影响下,东盟对南海问题的影响日趋增强,主要南海权益争端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趋向强硬。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表明,南海争端矛盾的尖锐化、问题解决机制的多边化、区域外强国介入的常态化已经成为中国和平维护南海权益不得不面对的国际环境。而美国与东盟提出的多边谈判和尽早协商通过《南海地区行为准则》的建议短期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从容易解决的争端下手,通过双边谈判首先解决某些具体争端,逐渐消解南海问题的复杂性是中国应对当前南海问题复杂国际因素、和平维护南海权益的必要之举。

  • 标签: 南海问题 海洋权益 国际环境
  • 简介: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盟便开始介人南海问题,并逐步将南海问题转化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南海问题双边争端演化为中国-东盟安全问题的过程.东盟以南海问题“利益攸关者”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中国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救火式”应对措施,美日等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大力介入,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动因.“去安全化”是解决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困境的主要方法,重新定位、稳定转化、置换议题、话语引导,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去安全化”的有效路径.

  • 标签: 中国-东盟关系 南海问题 安全化 去安全化
  • 简介:自197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关系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随着国际及地区局势的悄然变化,中澳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干扰因素。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引发澳方各界不同程度的疑虑,不仅“中国崛起对澳是喜是忧”的问题时常引发澳舆论热议,其间亦不乏有“中国威胁论”的声音沉渣泛起;

  • 标签: 中国崛起 澳大利亚 舆论 “中国威胁论” 认知 双边关系
  • 简介:1989年10月20至23日,苏联亚非团结委员会在莫斯科举行'当前世界中的发展中国家'国际会议,讨论在苏联提出'新思维'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变化的前景。有54个国家的84名代表出席会议,大多是政党、组织和团体人士。现据一印度代表在印度《政治与经济周刊》1989年第48期上的报道简介与会者发言情况如下。一、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苏联前副外长贾丕才主旨发言:

  • 标签: 国际分工 经济分工 世界经济 亚非国家 发展中国家经济 外国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