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高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大部分患者可找到病因,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结合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提高对其诊断。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我院诊治的12例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血栓发生在妊娠期,8例发生在产褥期;3例合并肺栓塞,1例死亡;经过溶栓等治疗,11例预后良好.结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妊娠期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产时使用止血药、有妊娠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以超声为首选,早期抗凝治疗是主要及有效方法,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高危因素的围妊娠期患者,应加强预防措施.

  • 标签: 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高危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个典型的临床疾病,发病可累及所有的年龄、种族、社会阶级。每年10万人的发病率约为56-122人1。DVT的发生率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较高,因为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都有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使DVT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加成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后,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骨折患者由于术后制动、仰卧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制动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是预防DVT、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临床医护人员可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对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于 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1 月间在我院行 PICC 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病患中抽出 100 例,将其分成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 50 例,常规护理组病患行普通病房护理,而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100% ,而常规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78% ,两组比较存在差异。结论:对 PICC 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PICC 置管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下肢静脉血栓疾病中的超声诊断分析。分析方法对拟诊为38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分析其解剖结构及血流改变。结果急性血栓26例,声像图表现为管腔内充满低回声团,彩色血流消失。亚急性和慢性12例,声像图表现为实质性偏强回声,形态不规则,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或管腔周围可及轨道状血流信号。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表现出快捷、安全、诊断率高等特点,能确定栓塞部位、类型并能评价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置管并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60例在一般护理中结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死亡率及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断管发生率5.00%、血栓脱落发生率6.67%、出血发生率10.00%、死亡发生率0.00%,相比于对照组20.00%、26.67%、36.67%、5.00%有所好转,,P<0.05。护理前研究组心理状态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结论对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其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改善了心理状态。

  • 标签: PICC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11例患者行抗凝、溶栓治疗,2例通过腔内技术行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球囊扩张成行术后植入支架。结果全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无加重或复发,上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均明显缓解。9例(69.2%)患者获得随访10个月以上,2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余患者症状未复发。结论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效果较好,腔内支架需慎重。

  • 标签: 上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治疗
  • 作者: 陈建群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肿瘤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    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其干预体会。方法: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其所选用的护理方案,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8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22例妇产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探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2例妇产科手术的术式及手术时间、患者年龄、患病季节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手术术式的选择、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等都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结论早期的预防和术后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妇科手术 静脉血栓 原因 对策
  • 简介:脑梗塞病人多见于老年人,部分病人出现单侧肢体瘫痪,引起月国窝部的静脉血液瘀滞,如不注意预防常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有资料表明,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史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为无既往史者的5倍,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我们于1999年以来对87例脑梗塞伴偏瘫病人于住院早期采取综合措施,不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加快了肌力的恢复速度,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梗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人 预防 后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对我院2007至2012年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LC)并发PVT形成住院患者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至65岁,平均(48.2±9.0)岁。肝硬化病因,大多数是病毒性肝炎后(12例,75%),有脾切除史13例,住院主要原因腹痛3例,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16例,原发性腹膜炎14例。血栓形在后2年内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的主要表是腹痛、消化道出血、腹水。血栓形在后1年内死亡率32.35%。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MRI和MRV(磁共振静脉成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MRI和MRV表现。20例均行常规MRI,10例行MRI增强,15例行MRV检查(2DTOF)。结果20例常规MRI榆查中,12例静脉窦内正常流空效应消失,T1WI,T2WI和FLAIR静脉赛内见等、高或低信号,3例静脉宴内未见明屁异常信号但伴有腑组织水肿、出血、梗死及脑积水。5例海绵窦区T1WI见稍低或等信号,T2WI见高信号并可见强化.15例MRV见静脉窦高信号缺失、静脉窦粗细不规则、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相互结合可有助于对顿内静咏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将早期护理用于DVT的防治中,探讨其对DVT护理的作用。方法选择病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不同分别护理,比较二者护理后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护理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下肢浮肿率和DVT发生率明显较低。结论早期护理能提高DVT的护理疗效,和满意度,且能更好地预防DVT的形成,对医学临床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DVT 早期护理 下肢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