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音乐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音乐教育塑造人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音乐学科 学生发展性评价 高中 审美心理结构 音乐教育 整合人格
  • 简介:《洁净与危险》是一部隐喻式著作,玛丽·道格拉斯用"洁净"和"危险"这一对间接联系的范畴来指称社会的分类——洁净即秩序,失序即危险。她认识到分类的意义和价值,给人类学研究带来巨大冲击,但其理论和例证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文章在正视贡献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质疑,即从外在向度探讨道格拉斯研究的视角、方法与理论对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及现实意义;从内在向度考察其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能否回答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即作者是否能够自圆其说。

  • 标签: 玛丽·道格拉斯 分类思想 社会秩序 贡献 质疑
  • 简介:在“曹评”史上,对曹禺戏剧定性为现实主义戏剧,这是一个时代的共。该文6作者对此定评提出质疑。并首次指出在中国风行了近百年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同时指称着两个并存的名同而实不同的现实主义。作者详述了这两个具有对立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由来,各自的实质特征,其中,重点放在对我国特有的现实主我的阐发上,指出她对中国传统“士”文化精神的一脉传承。在这一辨析的基础之上,该文作者认为,曹禺戏剧既不是中国特有的现实主义,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 标签: 现实主义 现代戏剧史 曹禺戏剧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他们学习兴趣浓,能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并能自信、大胆地上台表演等等.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育观念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原因,其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是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通常是以"考试"代替评价,具体如表一:

  • 标签: 小学 音乐教学 绿色评价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
  • 简介:本文在提出课程与评价功能分类理论的前提下,设计出以能力-素质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开放的践行过程中能动地整合知识,扩大视野,发现未知,形成创新型个性为取向的该专业“能力-素质本位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和评价体系”框架,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真正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操作;在教育者有力指导下,使学习者形成学习的内在激励机制;继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教与学互动的运行机制。

  • 标签: 教学模式 激励机制 素质评价 音乐学专业 高师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是我国交响乐发展史上尤为特殊的一个时期,大多数作曲家以“革命历史题材”为创作对象,反其道而行之的作曲家王西麟却在此时创作出了一部具有风俗性与色彩性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试以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为切入点,从音乐的本体分析简要概括作曲家民族音乐元素在交响音乐创作中个性化的运用,并进行历史的审视及解读。

  • 标签: 《云南音诗》 民族音乐元素 王西麟 音乐创作
  • 简介:自2003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明确定义之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也被纳入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上海这座大都市来探究,其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历史文化的流失也比较严重,而对于既存的一些以其独特形式的文化遗产也勾起人们的回忆,本文主要以上海为城市背景,探讨城市声音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城市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 上海
  • 简介: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凌绍生蔡仲德先生的音乐美学著作——《中国音乐美学史》(以下简称《史》著)洋洋六十余万言,记载、编纂、建构、评述了中国三千年的历代乐论文献史、音乐美学思想史。这是一部值得理论界关注的有关中国音乐美...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史》 中国音乐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 音乐思想
  • 简介: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习总书记讲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我们文艺批评的标准也应该归结到中国精神这个问题上来。中国精神指那种让人想到中国的,带有灵魂或者是相关意义的东西。比如观念、思想、信仰、行为、符号、方式等,也可以演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多样而又复杂的事物。

  • 标签: 中国文艺 评价标准 论坛 当代 社会主义文艺 中国精神
  • 简介:<正>在探讨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李渔的美学思想方面,杜书瀛同志近半年多来相继发表了三篇论文,读后获益不浅。其中发表在一九八○年第四期《文艺研究》上《李渔论戏剧导演》一文,着重就李渔对戏曲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的论述,作了比较系统的阐发。杜书瀛同志表彰了李渔在系统总结古代戏曲导演理论方面的贡献,称他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我看不为过誉。只是,作

  • 标签: 古代戏曲导演理论 李渔 舞台实践 戏曲理论 戏曲舞台 戏剧
  • 简介:作为一部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关《牡丹亭》的思想及艺术审美的价值,其实历来是评判不一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牡丹亭》虽仍不免有着或贬或褒的评价,但是其经典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过。朱恒夫教授等曾发表署名文章在肯定《牡丹亭》经典地位的同时,却以"现实主义"之名对《牡丹亭》提出所谓"真实性"要求,并以近代西方式戏剧观为尺度来批评《牡丹亭》的芜杂过长,这些显然都值得商榷的。因为,从根本上来看,《牡丹亭》还是深植于中国乐文化的传统当中,从而,《牡丹亭》之评价也就离不开中国乐文化的传统视域。

  • 标签: 乐文化传统 《牡丹亭》 评价 礼乐 俗乐 巫乐
  • 简介:云南省第12届新剧目展演活动已经拉上了帷幕,共计21台剧目分别展示了来自全省各地区演艺团队的精神风貌与创作成果。纷呈的舞台表演标志着我省近年来艺术创造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编演人员存在的许多不足。本文拟依托艺术本体的审美方法,就三场音乐会演出的得失情况进行学理性评判,目的在于与同仁们共勉,以推动我省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 标签: 新剧目展演 民族性 创造性 审美评价
  • 简介:<正>自从1958年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建立以来,迄今已走过了复杂而又艰苦的42年。近半个世纪,我国电视业由神秘而大众,由量变到质变。面对21世纪,社会将变得更为复杂而多变,广大受众将更加不满足眼下单调而又单向的灌输。电视业如何来适应这种现实?如何以最多元、最优秀的节目来适应复杂社会不同受众的感官需要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紧迫的课题。许多年来,我国广大电

  • 标签: 节目评价 受众研究 监看 节目质量 反馈机制 收视率
  • 简介:著名琵琶演奏家章红艳“2011琵琶音乐季”于11月17日至23日在北京音乐厅演出,该“音乐季”旨在全面展示我国琵琶演奏艺术的深厚传统与精湛技艺,四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演出涵盖了不同时期、风格与体裁的琵琶乐曲,演出包括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等不同形式。如此大量的曲目在短期内集中表演,对于任何一位专业演奏家来说,无论在音乐艺术修养、技巧与体力上都是一次艰巨的考验。

  • 标签: 北京音乐厅 琵琶演奏家 刘延东 评价 观看 音乐艺术修养
  • 简介:1999年,中国内地的电影频道开始制作电视电影,迄今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电视电影已然成为了国产影视片的重要门类,而且随着影视产业和传播媒体的变革正在经历新的整合与扩展。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始设立电视电影奖项,每年遴选十部左右的优秀影片参展,因而,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电影节也有幸见证和参与了电视电影最重要的成长发育期,

  • 标签: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电视电影 电影评奖 综述 特定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