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论述了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特征,分析了目前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常见问题,剖析了以通过审批为目的的编造可行性的主要动机

  • 标签: 旅游 项目评估 可行性研究
  • 简介:明清书家的碑法帖往往被忽略,得不到最视,很少作为研究的对象。究其原因在于明清书家真迹流传数量之多,且存在翻刻、伪刻等问题。

  • 标签: 法帖 傅山 造化 明清 真迹
  • 简介:本文通过对话语建构、学术范式和现实功用的阐释,指出中国海疆史作为一套知识体系比作为一个学科分支更有价值。海疆史的话语构建,涵盖了海疆史在历史学科内部的话语权,以及中国海疆史在世界涉海历史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海疆史学者应该具备忧国意识与匠人精神,在对各类涉海问题的研究中,兼顾领土领海的神圣性与资源开发的灵活性。

  • 标签: 海疆史 话语建构 学术范式 维权功能
  • 简介:<正>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之快,产业素质之好,关联带动功能之强,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之佳,已日渐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明星产业。国际旅游创汇已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102亿美元,提前实现小平同志生前要求在本世纪末创汇100亿美元的目标,1996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在旅游业中投资额最大,占有资产总量最多而处于重要地位的涉外饭店也随旅游业的发展保持强劲的势头。从整体而言,涉外旅游饭店的营业收入和客房出租率随着入境旅游者的连

  • 标签: 饭店经营 旅游饭店业 内资饭店 总经理 经理职业化 经营者
  • 简介:<正>我国旅游饭店是指能够接待境外宾客,为他们的旅行提供住宿、饮食、购物、娱乐和其他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性的社会主义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际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全面的发展。回顾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1年,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初创阶段。我国的旅游饭店起初几乎都是以以前的政府高级招待所转变而来的。招待所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招待为主,以完成接待任务为目的的经验管理。1978年以后,闭关自守的大门开启,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渐起步。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改革,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外国旅游者及华侨进入我

  • 标签: 旅游饭店 经济转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自主制度 旅游饭店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简介:环渤海经济区将成为我国跨世纪改革开放的热点,这无疑对深居内陆地区的山西经济腾飞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山西在环渤海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山西经济上新台阶的综合发展对策

  • 标签: 环渤海经济区 山西经济 发展对策
  • 简介:本文从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运用指标综合评分法,进行了沿海地区主要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实力排序,提出了未来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指出了当前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条件 综合实力 问题
  • 简介:唐与突厥"和亲"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研究者所持有的判定政治联姻的标准不统一,所以他们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当前唐与突厥"和亲"研究显得十分混乱和矛盾。判定政治联姻的真正标准实际上包含三个缺一不可的方面:必须有婚姻内容,或者说,必须有女人参与;发生于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当事双方要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确立相应的姻亲名分。

  • 标签: 唐代 突厥 和亲 政治联姻
  • 简介:<正>在中国二千年封建社会的恒河沙数中,西汉是一个颇有气象的王朝,而崇奢尚巫更蔚为潮流,去朴从艳,好奇慕新;祭礼内容日新月异,终汉一代崇奢尚巫之风长盛不衰。虽然昭帝盐铁之会将此风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然而收效甚微,尤其是王

  • 标签: 地理环境 商品经济 汉书 封建社会 社会风俗 社会风尚
  • 简介:缺乏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导致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不和谐,由此阻碍三农问题破解和城乡协调发展。分析指出:稳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模式,是积极稳妥促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制度分析范式下,该战略模式体现为一个制度体系:制度结构包括两个根本着力点和城镇化工作领导体系等核心制度安排,以及农地确权和“目标城市”等配套制度;意识形态等作为制度环境而存在。

  • 标签: 中国特色城镇化 科学发展 稳健快速 制度结构 意识形态
  • 简介:准噶尔汗国在亚洲内陆的统治和扩张对清朝西北疆域的开拓和治理具有深远影响,为其留下厚重的历史遗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准噶尔汗国疆土为清朝所继承,极大地拓展了清朝的西北疆域;亚洲内陆臣属于准噶尔汗国众多部族和政权转而成为清朝藩属,形成清朝西北宗藩体系;准噶尔汗国统治天山南路回部的众多政策措施为清朝稍作变革而沿袭,成为清朝治理新疆的参照和依据.

  • 标签: 准噶尔汗国 清朝 西北疆域 藩属 治理政策
  • 简介:面对全球化所营造的激烈竞争环境,199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治理发生了重大转型,普遍从福利型政府向企业型政府转向,大力实施了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在国内、国际环境转变的双重压力下,以土地储备为重点的城市经营和以大事件为载体的城市营销正被中国诸多城市政府所积极采用,因而城市治理表现出显著的企业化倾向。在实施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的过程中,官商利益联盟共同推进了城市的增长,并各自产生了明显的利益寻租行为。文章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透过城市增长机器理论的视角,剖析了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的形成机制和利益格局,并以南京市土地储备和奥体新城建设的案例,揭示了其所导致的经济、社会与空间负效应。文章认为,城市内生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摈弃营销型增长策略的功利模式,推进城市政府从单一目标的“增长型政府”向综合目标的“发展型政府”的转变。

  • 标签: 全球竞争 治理转型 城市营销 增长机器
  • 简介:旅游文化节的构建理念与营造,不仅关系到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否。本文以冼夫人文化节为例,指明旅游文化节的构建的四大要素,即文化节的规划理念;唤醒地方共同体意识;建立地方文化主体性格;实践参与式规划行动,以探讨旅游文化节的构建理念与营造。

  • 标签: 冼夫人 文化节 理念 旅游文化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 标签: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族群互动 阶段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