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影响体会进行分析及判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接受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某城市200例青少年,将其依据心理指导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A组与B组,各100例,A组实施传统的心理干预,B组实施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进行干预,2组青少年均经历6个月的心理干预后,并观察2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及SCL-90各项评分。结果观察组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SCL-90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具有积极作用,可促进青少年健康身心的发展,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发生率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社会变革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表现,并探讨了心理卫生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会竞争等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心理卫生教育的创新策略,包括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这些创新策略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 标签: 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变革 心理卫生教育 创新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长期居家学习的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的地理区域北部(北京)、东部(上海)、西部(重庆)、南部(广州)和中部(武汉)的5个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城市中6~16岁儿童和青少年在长期居家学习期间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问题进行多维度调查,以任一维度阳性作为存在心理行为问题,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并对混杂因素进行逐级校正。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6 906份。其中男3 592人、女3 314人,6~11岁组3 626人,12~16岁组3 280人。心理行为问题的总阳性检出率为13.0%(900/6 906),男童为9.6%(344/3 592)、女童为16.8%(556/3 314);其中6~11岁组男童为7.3%(142/1 946)、女童为14.0%(235/1 680);12~16岁组男童为12.3%(202/1 646)、女童为19.6%(321/1 634)。心理行为问题阳性组在性别、亲子冲突、好朋友数量、家庭收入变化、久坐时间、家庭作业时间、屏幕暴露时间、体育活动时间、饮食问题(χ²=78.851、285.264、52.839、26.284、22.778、11.024、10.688、36.814、70.982,均P<0.001)等方面与阴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6~11岁男孩为强迫性、分裂样和抑郁;6~11岁女孩为分裂强迫、多动和社交退缩;12~16岁男孩为多动、强迫性和攻击性;12~16岁女孩为分裂样、焦虑强迫和抑郁退缩。多因素校正及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除了共性的风险因素外,作业时间、网课时间是6~11岁组的危险因素[男童OR(95%CI)分别为 1.750(1.32~2.32)、1.214(1.00~1.47),女童OR(95%CI)分别为 1.579(1.25~1.99)、1.222(1.05~1.42),P均<0.05],电子游戏时间是12~16岁组的危险因素[男童OR(95%CI)为2.237(1.60~3.13),女童OR(95%CI)为1.272(1.00~1.61),P均<0.05]。结论长期居家学习期间部分儿童青少年可能会产生心理行为问题,不同年龄和性别组的异常表现和影响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学校、家庭和专科医生应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特点和相应的风险因素积极给予更精准的心理支持和综合干预策略。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儿童 青少年 心理行为问题 居家学习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三组共计30例12~15岁出现行为问题青少年展开每组8次的团体心理治疗活动,使用方法为叙事治疗,探索新的治疗模式在心理治疗工作中的应用,更加开放与自我探索的提问方式与活动内容,使得团队成员更关注自我内心需求和既往成功体验,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积极应对生活事件以及自我管理。通过对团体叙事治疗的应用与探索,试图将这一更加开放更加关注来访者自身能力的治疗方式进行普及推广。

  • 标签: 叙事治疗 行为问题 青少年 团体心理治疗 适用人群
  • 简介:本文主要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出发,研究在父母干预下青少年心理问题行为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研究得出,父母合理地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上进行干预及引导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然而父母过多地进行干预且太过保护则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些问题

  • 标签: 父母干预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行为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这一时期内,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都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之中。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少年社会心理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转变,表现出众多崭新的特点,同时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青少年的社会心理也存在一些矛盾特征。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社会心理变迁时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青少年个体形成合力,即制定并完善促进青少发展的社会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社会文化建设;加强自我教育,提升道德水平。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青少年社会心理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摘要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种类的心理问题,从而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的重视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开展一定的解决措施,从而保障青少年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从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入手,提出了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标签: 青少年 成长 心理问题 分析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得青少年无所适从,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心理问题越发严重。这不仅影响现阶段的学习,也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引起了老师、家长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在家校协同视域下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干预对策。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立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并指明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优势视角,研究如何通过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新模式,希望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指导。

  • 标签: 优势视角 青少年 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实践 新模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当前青少年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沉溺虚拟世界,追求心理刺激。营业性网吧,消极的东西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不少学生沉湎于网中聊天、游戏、网恋等不能自拔,有的导致精神阻碍和心理异常,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 标签: 青少年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行为失范 虚拟世界 心理刺激
  • 简介:摘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特别是在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方面的发育尤为明显。伴随青少年的生理变化的是心理变化,受其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当前的青少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结合青少年时期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生理特征与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青少年 生理特征 心理健康
  • 简介:青少年足球队员在日常间的训练中常有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焦虑不安或者消极厌球、暴躁、冲动等不良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要来自小队员和教练员两大因素,通过合理治疗,对症下药,帮助队员清除障碍,创新教学方法,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 标签: 成因分析 排除方法
  • 简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发展上是不平衡的。在心理发展上,又体现为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两个方面,所以对青少年的教育可以从心理发展的一些具体矛盾入手,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青少年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心理发展 青少年 教育策略 矛盾 社会化发展 注意的问题
  • 简介: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网络行为的现况及影响因素,以及二者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抽取2所农村中学的2745例初一和高一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分别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自尊和社会支持程度,问卷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网络行为情况,通过非递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心理健康和网络行为的效应及二者相互关系。结果心理健康量表平均得分为(2.1±0.7)分,其中学习压力感(2.4±0.9)分、情绪不稳定(2.4±0.8)分、焦虑(2.4±1.0)分三个维度得分较高。长时间上网行为率为32.8%(899/274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女性、年龄越大的青少年MMHI得分越高(β=0.058、0.058,P<0.001),男性、年龄越大的青少年长时间上网行为越多(β=-0.171、0.149,P<0.001)。SES得分和SSRS得分与MMHI得分负向关联(β=-0.300、-0.263,P<0.001),并通过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间接负向影响网络行为(βi=-0.074、-0.065,P<0.010)。MMHI得分正向影响长时间上网行为(β=0.246,P<0.001);长时间上网行为也正向影响MMHI得分(β=0.008,P<0.001),但影响力较弱。结论农村青少年总体上心理健康问题较轻,网络行为较普遍,心理健康低水平与长时间上网行为互为危险因素。

  • 标签: 农村青少年 心理健康 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