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史书的体例我国自古相传:左史记行,右史记言,故《尚书》一向被看做是记言的书,而《春秋》则是记事的书。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春秋》经文诚然是记事的,但《尚书》并不全是记言的,记事的地方也很多。《尚书》不过是一部未编成的史书,乃所谓史料一类的书。《尚

  • 标签: 史记 司马迁 后汉书 旧五代史 欧阳修 二十四史
  • 简介: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自称“清懒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隐逸传》载,陈眉公自幼颖异,能文章,得到后来任首辅的同郡徐阶的器重;为诸生时,与董其昌齐名;当朝宰相王锡爵曾招他与自己的儿子王衡一起读书;“文坛盟主”王世贞“亦雅重”之。可以说,如果有意仕进的话,陈眉公的确具有许多便利条件。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在二十九岁时,焚弃儒冠,隐居昆山。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时,“招之,谢弗往”;朝中官员多次举荐,“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终生杜门著述,闲时与黄冠老袖登山临水,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明史》认为他“通明高迈”、“志尚高雅”,但也有人尖酸地讽刺他是“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蒋士锉《临川梦》)。本文拟从晚明“山人”心态这一角度切人,对陈眉公“隐逸”之举加以评析,以便通过这一典型个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晚明“山人”的人格以及作品。

  • 标签: 陈眉公 袁宏道 晚明文人 《红楼梦》 自然人性论 士大夫
  • 简介:编纂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鉴既具有官方主办的资料性文献属性,又具有体现编者价值的经济属性。年鉴编纂要规范得体,以提高整体质量为前提;年鉴编纂要有创新意识,使其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和健康发展;年鉴编纂要体现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

  • 标签: 年鉴 规范 创新 传播
  • 简介:时至明代,随着修志的迅速普及,福建修志骤然增多。与此同时,参与方志理论研究的学者也迅速增多。如果说宋元时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肤浅和零碎,那么明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其中方志编纂理论有长足发展。代表人物有黄仲昭、范嵩。

  • 标签: 明代 福建 方志 理论要点
  • 简介:类书的价值及开发王辉类书是古代文化的遗产,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前几年,不少人认为类书只是辑而不作,是一种“向后看”、守旧的工具书,无法吐故纳新,不适应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被当代百科全书取代而寿终正寝了。事实上,类书在提供原始资...

  • 标签: 类目设置 《太平御览》 利用价值 目录学 《御览》 类书索引
  • 简介:《史记》在不同篇章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运用了"迭见法"。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载人事,其目的在于寄寓褒善贬恶之义,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叙事难题,以及展现时代精神与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服务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宗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称霸争雄的竞争,人的智慧与力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历史撰写的重心于是从以礼义原则褒贬人事转移到记述生动活泼的人物事件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迭见法"重复记事应运而生。《史记》运用"迭见法"记载人事既强调文事相符、实录其事,又寓褒贬于人物的个性、意志、品性以及时代精神与历史发展趋势之中;这不仅缓解、克服了《春秋》编年之"体"(变化的历史进程)与褒贬之"义"(固化的道德评判)之间的张力与矛盾,而且起到联络本纪、世家乃至表、书、列传的作用,集中展现了《史记》的义例体系及其特点。

  • 标签: 司马迁 《史记》 迭见法 义例体系
  • 简介:由传世《毛诗》经本所体现的《诗》三百篇的分类体系,在风、雅问题上只标明了风、雅二体归类的不同及十五国风与二雅的划分,并未明确显示二雅截止於何王时代,也就是没有明确显示二雅中是否包含束周王朝的作品。

  • 标签: 《大雅·抑》 《诗经》 中国 文学研究 理论依据
  • 简介:南朝梁代陶宏景面对秀丽山河尝慨然叹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与谢中书书》)其实,山川之美并非古来共谈。因为就主体方面说,山川之美是以人对自然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的,对于尚未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人来说,便无所谓山川之美。如同'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样。而且,人们对山川之美感知的程度不同,因而谈论的标准也不相同。魏晋以前,人们对自然界并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的,因而没有在文学中把山川作为自然审美对象去表现。在

  • 标签: 审美对象 哲学手稿 毫无意义 南朝梁 陶宏景 汉赋
  • 简介:七、马生林与花儿宁夏海原县海城镇西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处黄土裸露的洼地,就是庙儿沟村的地界,花儿歌手马生林的家就在这坡地高处。车子在公路边停下了,原来马生林带着小孙女蹲在大路边观望着天边的景色,县志办的田主任在宣传部任过副部长,和马生林是老熟人,他看见老马后才停车。我们一起走进了马生林的家,也走进了马生林的花儿世界。

  • 标签: 花儿 宁夏 海原县 副部长 宣传部 歌手
  • 简介:本文利用藏汉文资料,并充分吸收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认为造成吐蕃王朝衰落和走向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既有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战略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灾害等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强大的吐蕃王朝陷入困境,并在内讧和平民起义中迅速崩溃,而经济基础则是决定吐蕃王朝兴衰最深层次的一个因素。

  • 标签: 吐蕃王朝 原因 灭亡 经济基础 研究成果 外在因素
  • 简介:<正>本文将对公仆意识的起源,革命民主主义的公仆意识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马克思倡导的公仆意识的实质等问题略陈己见,愿与关心这一问题的史界同行和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切磋。(一)通常认为,国家公职人员成为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始于1871年巴黎公社;由马克思首倡公

  • 标签: 革命民主主义 小资产阶级 公仆意识 政府 法国大革命 政权
  • 简介:应成式最早发源于古印度,后传入西藏,经过藏族僧人及学者的研习与整理,最终被确立为正式的因明式,成为藏传佛教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式。本文主要从藏传应成式的渊源及其传入与确立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论述,并重点研究了其内容规范与形式化的问题,力图以符号化、公式化的方法来剖析其内部结构,展现其精髓所在。

  • 标签: 藏传因明 应成论式 形式化
  • 简介:从首山到尾山,经过距离长达六千七百四十四里,是中距离最长的.经中包含了不周、钟山、昆仑、积石、三危、天山等名山,表明上古时期先民所具有的我国西部地理知识.但是按照现今所称释的这些山的位置,按该经所述各山的次序连线(如不周山为西倾山,钟山为阴山,昆仑山在青海省中部,积石山在青海省东部,玉山在和田,三危山在敦煌,天山在新疆中部),则连成的线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网成一团,与经中所述各山的方位及距离大不相同.这种情况,在的其他各经中是没有的.这就使人想到:是不是人们今天所称谓和释解的各山,与中所述的各山,不在一个位置.

  • 标签: 《山海经·西次三经》 祁连山 历史地理 玉山 白龙堆
  • 简介:《周易》从"贞"为"正"的意义上提炼、概括了人之价值和意义,使"贞"成为这部经典所理解的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使人能自觉、理性地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标举于一切生灵之上,成为高贵的从容驾驭自己、从容驾驭环境的一类,使人类自身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从容美好的生命过程;而"贞"的实践意义又具有着使个体的人规避险难,不断获益,不断走向成功的合理指向。

  • 标签: 自觉 理性 规避 获益 成功
  • 简介: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试”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该制度源自于“别头试”,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试。宋朝实行“牒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因此,与其说“牒试”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就“牒试”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然而,由于“牒试”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试,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试”资格。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 标签: 宋代 科举 牒试
  • 简介:章太炎具有浓厚的"明遗"情结,对明朝年历冠带的缅怀与坚持、对明季史料的用心收集、对顾炎武等明遗民学行的慕效,都充分展现了这种情结。在"明遗"情结驱动下,章太炎进行了大量的明史补撰与考订工作,主要包括《后明史》、《明通鉴》、《清建国别记》等的编撰设想,别录体、事状体等史学体裁的创新,以及明季史事的考订和史料的收集整理等几个方面。对章太炎来说,明史研究具有华夏文化意象、思想资源、理论武器以及人生指导等多重意义,体现了他学用统一的史学价值观。

  • 标签: 章太炎 “明遗”情结 明史研究 史学价值观
  • 简介:于慎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史学家。他一生著述如林,而尤以史学著述为多,涵盖“一人之史”、“一家之史”乃至“一国之史”、“天下之史”等多个领域。本文考于慎行存世和亡佚的十余种史学著述及其版本、流传情况,以期有助于深化对于慎行的研究。

  • 标签: 于慎行 史学著述 考论
  • 简介:<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争民主,讲科学,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获得一定的解放。我国固有的文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意识形态方面,也受到冲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与实验主义哲学,先后输入,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下来。中西思想结合,形成一股新兴力量,冲破令人窒息的沉闷环境,出现一种新气象。历史学领域中的疑古思潮,就应运而生。疑古学派的创始者顾颉刚先生(1893—1980年)最初听到古文经学家章太炎的演讲,“觉

  • 标签: 古史辨派 五德终始说 历史学 疑古学派 古文经学 古史传说
  • 简介:北魏时期,异姓贵族主要指拓跋同宗九姓和勋臣八姓。在通婚关系上,拓跋和同宗九姓因有血缘关系,“百世不通婚”;同宗九姓的通婚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权贵和汉族大族。勋臣八姓成为宗室的主要通婚对象,但勋臣诸姓与宗室通婚也有亲疏之别。总的来看,与宗室通婚较频繁的勋姓,如穆氏、陆氏、于氏、尉氏等。而贺氏和刘氏等,由于其所出的贺兰部和独孤部曾有过与拓跋部争权的历史,故北魏建国后宗室与他们的联姻并不多见。除宗室外,异姓贵族通婚的对象以少数族居多,但汉族也不少。这说明。随着北魏政权汉化程度的加深,民族间的通婚范围更加广泛。

  • 标签: 北魏 异姓贵族 同宗 功勋 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