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3 个结果
  • 简介:以往对敦煌吐鲁番史籍写本诸方面的研究,多从文献学方面入手,对科举与史学关系关注不够。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官方行为,其引领作用不容忽视。敦煌吐鲁番正史文书及其存佚差异,与当时的史学风气、朝廷试史政策互为因果。据统计,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史记》一件、《汉书》十二件、《三国志》六件、《晋书》三件等四部正史残卷。而《史》《汉》数量差异,无《东观汉记》《后汉书》的原因,当与隋唐时期抑马扬班的史学风气、朝廷重史传统、"三史"的演变及唐代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 标签: 敦煌吐鲁番文书 史籍残卷 史学考试 唐代
  • 简介:古代科举考试延续一千多年,以选拔修齐治平的治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坚持能力本位原则,采取公平择优、平等竞争、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选才方式,在当时具有远超封建时代的合理性。科举学着重探索规模性选拔考试的产生、演化及一般规律等,直接观照考试现实,对高校侨生招考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当前,我国侨生招考存在考试功能异化、考试内容教材化、推荐免试考评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招考甄选人才功能的实现。因此,从科举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借鉴经验,可以为侨生招考改革提供依据,以助推建立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选拔机制。

  • 标签: 华侨学生 招考改革 科举学
  • 简介:今天当人们讨论高考,总不免拿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与此相比较。实际上,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比如今高考的影响要大。它犹如一根指挥棒,控制着当时整个社会的各种财货资源。著名的中国经济史学家杨联升曾撰文研究科举考试与社会财货之间的关系,勾勒出国家与社会对赴考旅费资助所经历的变化过程:“南宋地方政府有贡士庄,明清中央政府有补助银两,清中叶以后有官绅士民合立的宾兴会等组织。”在此,我们关注国家发放的考试经费的历史变迁过程。

  • 标签: 科举考试 明清时代 经费 国家与社会 改革 膨胀
  • 简介:科举考试制度始创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成熟于明,极致于清,最终止于清末。为了实现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全景敞视,可首先基于纵向维度的历史视角,探讨考试现象的从无到有;继而遵循横向维度的分析框架,从"考试科目、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组织、考试周期"等维度对科举考试制度作立体透视;最后指出"落后于时代发展"与"制度执行的异化"是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的深层原因,承认其存在的价值是对待科举考试制度的应然态度。

  • 标签: 科举考试制度 考试现象 全景敞视
  • 作者: 尤利英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它始于隋,完备于唐宋,衰落终于清末光绪年间,在中国大约存在了1300年。“十年窗下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普通学子成名登科的唯一途径,一旦及第,则山川变色,天地为宽,所以就引得不少人敢于科场作弊,冒险一搏。明清时期科场舞弊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社会的一大流弊。《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描写了一次安庆府考的场景,可见当时科场的风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虽然系统的教学评价理论和完备的教学评价技术产生于现代西方国家,但教学评价的思想和活动起源于古代中国则是世所公认的。追溯过去,我国古代教学评价的思想和实践极为丰富,形式也极为多样。就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以射取士”之记载,到了西周,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考评制度初步建立。据《学记》记载,当时考评的标准和内容是:“一年视离经辩

  • 标签: 教学评价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 学习结果 我国古代 学校教育 评价理论
  • 简介:《你好,中国》汉语大赛总决赛活动21日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此次决赛的前3名获胜者将免费赴华参观游览。

  • 标签: 决赛 中国 大赛 汉语 科举 大使馆
  • 简介:故宫博物院收藏几幅标注“状元”、“榜眼”字样的年轻女子照片,她们都是清末上海《游戏报》选出的一艳榜一名妓。这些照片能够进入宫中,并最终成为故宫藏品,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它们虽然只鳞片爪,却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晚清的世态风俗。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照片 清末 科举 《游戏报》 “状元”
  • 简介:摘要:高考制度是我们国家极其重要的一个教育制度,在我国各种各样的高等院校选拔优秀人才、指导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革新、提供落实社会公平的背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考制度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中国的教育问题上,不排除高考制度会被取消的可能,但就目前而言,相关人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其在短期之内所存在的必要之处,以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科举 高考制度 必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科举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种选举制度。隋大业元年,科举制度创立,经过唐代的发展和改革,科举已渐具规模。至宋元时期,科举在考试规制方面已十分完备,并为后世所效仿。明清时期,科举盛极而衰,于光绪三十一年被废止。科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它的认识由开始的盲目否定转向了现在的理性看待。

  • 标签: 科举 古代选举制度 进士科
  • 简介:【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 标签: 中国教育 教育影响 科举制中国
  • 简介:作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和著述最多的学者,杨慎识见博洽,影响深远。仕途坎坷使他以著述为寄托,立德、立言。他谪戍云南35年,笔耕、讲学不辍,促进了云、贵儒学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科举文献,文化遗产惠及后人。作为儒学理想的执著追求者,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针砭教育功利化、时文程式化之弊端,主张变革科举选士标准,要求学人“通经”、“通古”与“知务”。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与博学多识的才华,受到世人普遍崇敬。

  • 标签: 杨慎 状元 科举文化 地位与影响
  • 简介:科举制度自创立之后,越来越走向制度化,考试的各个环节、程序逐渐严密起来,由于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态变得更为复杂,各种加诸科举考试之中的神灵观获得了存在乃至大行其道的空间。

  • 标签: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 状元总数 士人 儒林外史 侥幸心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改变了隋唐以前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选贤任能与追求公平是贯穿科举选才的历史进程中的两大主题,最终出现了科举考试科目走向单一化、考试形式渐趋标准化、考试管理更加严密化的趋势。科举制在协调'尚贤'与'至公'的难题中从追求选贤效率走向了追求考试形式绝对公平。

  • 标签: 科举制 尚贤 至公
  • 简介:谓十台臣(1884--1936),原名丕阁,字台臣,直隶濮州人。1884年出生于直隶省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鹿斗村一个农民家庭。1902年,他应科举,中秀才。1905年,他考入直隶省保定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在保定、大名、天津等地中学任教。1921年当选为直隶省参议员。

  • 标签: 革命教育家 秀才 科举 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 农民家庭
  • 简介: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平仄和对仗上。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所考的五言八韵,童试所考的五言六韵,用的全是仄起格,在对仗上讲究铢两悉称,并且要虚实相生。《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在平仄和对仗上大多契合了当时的考试制度的要求,符合试帖诗在平仄和对仗上对诗歌的要求。因此,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 标签: 《唐诗三百首》 平仄 对仗 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