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法律精神上说,是程序正义重要,还是结果正义重要?如果必须把它们排一下次序,程序正义无疑处在优先的位置。否则,在程序正义缺失或受损的前提下,结果正义是没有意义的。

  • 标签: 程序正义 经历 旁听 法庭 法律精神
  • 简介: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强化公民正义感和正义感能力是化解冲突、实现人际和谐、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正义的需要,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要明确公民的正义职责和义务,建构和弘扬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会主义正义观;要把正义感能力作为现代公民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和要求;要在教育过程中贯彻正义原则,坚持正义教育的纵向性和横向性的统一。

  • 标签: 和谐社会 正义感 正义感能力
  • 简介:生物安全法的正义价值体现为自由和平等两个侧面:自由侧面体现为公众和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应用者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平等侧面体现为法律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根据罗尔斯正义理论,自由和平等在生物安全法中遵循“自由权利优先→机会平等→合理差异”的适用顺位,并表现出实质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倾向性。如果正义价值生物安全法的秩序价值和效率价值发生冲突,则后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应服从于正义价值的要求。

  • 标签: 生物安全法 正义 自由 平等 秩序 罗尔斯正义理论
  • 简介:效率公平是认识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维度,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公平战略,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预示着我们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已经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新阶段。

  • 标签: 效率 公平 新论
  • 简介:人民法院对于罪犯的减刑假释裁定的程序,并努力要使减刑、假释程序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减刑、假释案件实行公开听证审理

  • 标签: 体现公平 假释案件 公平公正
  • 简介:一个国家可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走向衰落,也有可能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走向崩溃。富强(“效率”)并未给隋朝带来长治久安,而对于“公平”的追求,却使得满目疮痍的唐朝在唐太宗的统治下走向稳定

  • 标签: “公平” 唐太宗 效率 隋炀帝 积贫积弱 长治久安
  • 简介:在传统的民事侵权法律关系中,侵权人被侵权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环境侵权中,由于双方在信息掌控、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现实差距,使得被侵害的权利得不到救济,出现了结果的非公平。环境法以环境社会利益为本位,转变了传统私法中以契约为基础的抽象平等,将人看成具体人,对环境侵权法律关系中弱势主体一方进行倾斜保护,体现在法价值上是要从抽象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 标签: 环境法 环境侵权 归责原则 无过失责任
  • 简介: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是要承认差异和不平等的客观存在,但又是在制度和程序上追求公平的过程,这是现实性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价值建构的过程,是包含着价值理念、价值实践和价值创新的过程.

  • 标签: 和谐社会 建构 价值 实践
  • 简介: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效率和公平的主要思想,提出了作者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效率和公平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 标签: 效率 公平 基本问题
  • 简介:公平效率相互关系中的“公平”,是指经济公平,而且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前两者效率之间不存在矛盾。公平效率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分配结果比较均衡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在公平效率的两难选择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初次分配中必须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再分配中必须注重公平,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 标签: 公平 效率 相互关系 效率优先 初次分配 再分配
  • 简介:程序正义是建立法治社会、进行法制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理念,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从"程序正义"理念蕴涵着"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向及"程序正义"理念的重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二个层次论证"程序正义"理念的重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 标签: 程序正义 和谐社会
  • 简介:邻避冲突表面上看是公民对邻避设施产生的负外部性的一种理性抗争,实质上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动员和社会政治过程,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非正义性的反映。环境正义理论包括承认正义、程序正义和分配正义。邻避设施选址过程中由于环境权保护不力、环境信息不公开、公民参与缺失,导致环境风险分配不均衡从而引起邻避冲突。因此,需要通过环境正义定量评价实现承认正义、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实现程序正义、通过利益补偿和社区回馈实现分配正义,防范和化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的邻避冲突。

  • 标签: 邻避效应 环境正义 环境冲突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从人学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谐社会是一个主体间达成合理共识的良序社会,对社会风险冲突可予适当限制、及时化解.建构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形成权利权力的合理界分,培育公民的现代理性人格.

  • 标签: 和谐社会 良序 共识 新形态
  • 简介:自由平等是正义的两个基本要素,但二者并非总能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合力。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正义的自由向度,然而,由于以经济赔偿为主要和解途经之一,其平等性受到质疑。刑事和解制度并不是以减轻或消除贫富差距为目标功能的分配性制度,社会环境中的经济资源不均衡现象会在该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上留下影子,刑事和解制度能够为平等性做出的进一步努力是:在无损公共利益和符合双方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可以负担的经济范围确定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并建立其他辅助性制度。

  • 标签: 刑事和解 正义 自由 平等 公共利益
  • 简介:思考正义的理论视角的差异是造成正义理论内部争论不断的重要原因。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普遍主义形式的正义理论在逻辑前提、规范性结论以及漠视人类道德生活多样性复杂性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而以沃尔泽为代表的语境主义形式的正义理论则提出存在“稀薄”(thin)“厚重”(thick)两种道德语言,后者根源于地方化的条件情境;而“稀薄”的道德语言则是普遍化的,它可以适用于所有人,但实际上又不适用于任何特定的人。正义道德一样,它是一种人们的选择,没有任何一种正义理论是系统规制的。

  • 标签: 普遍主义 语境主义 正义 罗尔斯 沃尔泽
  • 简介:对于一方利用其优势致使给付显著失衡的现象,德国法上的暴利行为美国法上的显失公平规则所持的主、客观要素综合评价的观点代表了比较法上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法通则》虽开创了显失公平乘人之危分立的立法例,但两者各自的适用范围不仅未臻明确,反而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未达到立法者预设的目标。乘人之危不足以成为意思表示瑕疵的独立类型,其规范功能可分别被显失公平胁迫所涵盖。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应当废除乘人之危,确立兼有主客观要件的显失公平制度,以凸显该制度保障意思自决原则兼及给付等价原则的目的。

  • 标签: 显失公平 乘人之危 暴利行为 意思表示瑕疵 等价公平 私人自治
  • 简介:那天下午下班,我和同事小张一起坐公交车回家。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公交车上的乘客特别多,车厢内非常拥挤。有一个年轻人在小张身边挤来挤去。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小张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裤子口袋,突然发现钱包没了。我们顿时明白过来刚才是怎么回事了。

  • 标签: 公平 公交车 高峰期 年轻人 下意识 车厢
  • 简介:人权话语避免沦落为政治足球的关键在于去除其政治色彩而使其趋于公平,为了达成此目标,笔者创设了一套合法性测试,以确定谴责人权侵害适当的公平程度。本测试以一个合法性论断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向度的内容:第一向度用来确定合法性的实质调查更具相关性的人权诉求的四个核心要素,即"领土选择"、"议题选择"、"受害者选择"和"时间选择"。第二向度"相称的肇事者选择"是本项合法性测试的关键,肇事者选择必须确凿的人权侵犯事实相称,即按照贯穿整个领土选择的议题、受害者和时间框架来对其进行确定。第三向度"非党派主义"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以确定何时实质上不相称的肇事者选择是可能的。笔者主张当一项政治、社会、文化冲突与人权的内容无关,而对于人权侵害的谴责实质上只是重述了冲突中一方的立场,则此时肇事者选择违法。

  • 标签: 人权侵害 谴责 公平 合法性测试
  • 简介:寓言一:大狗和小狗的公平——公平需要东道主两只小狗在争一只饼子,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大狗走了过来。两只小狗看到了希望,不再争了,而是让大狗给它俩分那块饼子。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公平 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