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联合5-FU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胃癌组织块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7-DMAG组(腹腔注射17-DMAG25mg/kg)、5-氟尿嘧啶(5-FU)组(腹腔注射5-FU20mg/kg)、联合组(腹腔注射17-DMAG25mg/kg,5-FU20mg/kg,调整药物浓度到总量10ml/kg)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每周3次,4周后测量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17-DMAG组移植瘤体积为(286.24±20.83)mm^3,5-FU组移植瘤体积为(358.62±23.54)mm^3,联合组移植瘤体积为(216.82±21.65)mm^3,对照组移植瘤体积为(926.46±108.62)mm^3,前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移植瘤重量比较,联合组(0.55±0.03)g、17-DMAG组(1.13±0.12)g和5-FU组(1.29±0.15)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1±0.17)g(均P〈0.05);联合组瘤重比其他两组单药实验组明显减轻,有统计学差异(P〈0.05);17-DMAG与5-FU两组之间的瘤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MVD(20.36±1.38)、17-DMAG组MVD(21.43±1.24)比5-FU组(37.28±1.63)、对照组(37.68±1.54)均明显减少(P〈0.05);而联合组与17-DMAG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5-FU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联合组和17-DMAG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分别为(P〉0.05)(14.83±3.78)和(15.39±4.37),与5-FU组(25.76±7.12)和对照组(36.45±7.45)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和17-DMAG组之间以及5-FU组和对照组之间VEGF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17-DMAG可抑制

  • 标签: 胃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HSP90抑制剂 5-氟尿嘧啶
  • 简介:基因(pseudogene)是指基因组中与正常编码蛋白基因序列相似,但缺乏功能的DNA序列。自从1977年假基因被发现以后,假基因主要被认作为无功能的进化遗迹。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部分假基因不但能够行使转录或翻译功能,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基因表达调控作用。作者就假基因的发现、分类、产生、特征、在疾病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假基因 分类 特征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中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吉非替尼作用2株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型(H1650、PC9)和2株EGFR野生型(A549、H520)NSCLC细胞。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去甲基化处理,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APKmRNA表达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吉非替尼对4种细胞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aza-CdR去甲基化后,H1650细胞及H520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较前增(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H1650、H520细胞凋亡率上升较明显(P〈0.05)。未经5-aza-CdR处理的细胞株中,吉非替尼敏感型的PC9、A549细胞株存在DAPKmRNA高表达,其基因启动子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吉非替尼耐药型的H1650、H520细胞株DAPKmRNA表达水平较低,DAPK启动子处于高甲基化状态。5-aza-CdR去除H1650及H520细胞的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后,DAPK基因表达及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较前显著升高(P〈0.05)而吉非替尼敏感的PC9及A549细胞株经5-aza-CdR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抑癌基因DAPK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能够下调DAPK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NSCLC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对DAPK基因进行甲基化状态检测,可能为临床上预测吉非替尼疗效提供新的手段。

  • 标签: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吉非替尼 DNA甲基化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株
  • 简介:目的:构建双特异性细胞因子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及在肝细胞癌细胞中瞬时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对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经测序载体pGEM-T-Easy测序后,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的多克隆位点将二者融合为融合基因TK-TNF-α,并将其亚克隆至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间,成功地构建表达载体pEGFP-TK-TNF-α仅,并在该载体转染人肝细胞癌细胞HCC9204后观察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证实TK-TNF-α融合基因片段已克隆到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问,并在转染人肝细胞癌细胞7901中观察到TK-TNF-α融合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pEGFP-TK-TNF-α表达载体便于观察转染细胞中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蛋白定位,为双特异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提供有利条件。

  • 标签: HSV-TK2 TNF-α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载体 肝细胞 癌细胞 自杀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S-1)作为三线及以上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例晚期NSCLC患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治疗,具体方案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mg/m2,d1、d8;体表面积<1.25m2:S-180mg/d,1.25m2~1.5m2:100mg/d,≥1.5m2:120mg/d,分2次口服,d1~d14;21天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根据RECIST标准评价其近期疗效及NCI毒性评价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18例NSCLC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9例,疾病进展(PD)5例,有效率(RR)为22.2%(4/18),疾病控制率(DCR)为72.2%(13/1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0个月.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及周围神经毒性,均可耐受.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S-1方案高效、低毒、使用方便,可为部分难治性晚期NSCL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提供又一选择.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替吉奥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的放射治疗效果与其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胶质瘤的放射敏感性。研究已经发现某些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的表达沉默,从而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本文初步探讨了DNA修复基因ERCC1启动子区CpG甲基化与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培养4种胶质瘤细胞株MGR1、MGR2、SF767、T98G,集落形成实验法检测其放射敏感性,以2Gy照射后细胞存活集落数(SF2)作为标准表示。应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后测序的方法对4株细胞中ERCC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甲基化状态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4种胶质瘤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SF2均数范围从0.18到0.70;在ERCC1启动子区CpG为去甲基化状态细胞株的SF2值较高(MGR1,0.59±0.09;T98G,0.70±0.05),表示对放射线较抗拒;ERCC1启动子区CpG为甲基化状态细胞株的SF2值较低(MGR2,0.18±0.05;SF767,0.32±0.08),表示对放射线较敏感(t=-4.43,P〈0.05)。结论:ERCC1启动子区CpG甲基化状态可能与胶质瘤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相关,有希望成为预测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新指标。

  • 标签: 胶质瘤 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放射敏感性
  • 简介:PTEN基因是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具有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能影响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过程。该基因与口腔癌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相关性,从而为口腔癌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

  • 标签: PIEN 抑癌基因 口腔癌
  • 简介:类Y染色体编码睾丸特异蛋白基因家族(Testis—specificproteinYencoded-like,TSPYL)编码一类具有参与核小体装配,维持细胞活力状态功能的蛋白。这些蛋白在人体内分部广泛,并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近期研究表明该类基因的变异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与某些发育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TSPYL类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可为今后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 标签: 类Y染色体编码睾丸特异蛋白基因 核小体装配蛋白 DNA甲基化 抑癌基因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发现胶质瘤生长、分化有着其特定的分子机制,胶质瘤恶性程度与特定基因的突变、丢失或扩增表达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bcl-2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按制定的入组标准选择45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urvivin、p53、bcl-2在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结果:45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中33例表达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为73.3%,并随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P<0.05);胶质母细胞瘤的p53阳性水平要高于星形细胞瘤.bcl-2阳性水平星形细胞瘤显著高于胶质母细胞瘤;Survivin表达与p53表达密切相关,与bcl-2表达无相关性。结论:Survivin高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的恶性进展有关:Survivin的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中p53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星形细胞肿瘤 相关性研究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 Survivin蛋白 Survivin表达 表达及
  • 简介:目的:探究结构脂肪乳与中/长链脂肪乳支持治疗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限期手术的老年直肠癌患者79例,根据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脂肪乳剂配方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剂治疗,研究组38例选用20%结构脂肪乳注射液治疗,于支持前、支持3天后、支持7天后分别采集外周血,监测患者免疫功能、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等指标变化,同时记录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状况。结果两组蛋白质指标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脂指标较支持前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支持前提高(P〈0.05),研究组除支持前外,其他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输注营养液时出现皮肤潮红、恶心等不适,研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两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构脂肪乳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蛋白质和脂质代谢,促进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

  • 标签: 肠外营养 脂肪乳剂 直肠癌术后 营养状况 脂质代谢
  • 简介:目的观察修饰有骨形态发生蛋白质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功能片段的功能化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水凝胶RADKPS在低浓度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10pg/ml)持续作用下对大鼠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髓核细胞(nucleuspulposuscells,NPCs),取第3代NPCs分别在无BMP-7功能片段的RADA16-I或修饰有BMP-7功能片段的RADKPS中培养,试验共分4组:A组(无IL-1β干预的RADA16-I组)、B组(有IL-1β干预的RADA16-I组)、C组(有IL-1β干预的RADKPS组)和D组(无IL-1β干预的RADKPS组)。分别在培养的第3天、第6天及第9天通过RT-PCR和ELISA检测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在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RT-PCR和ELISA结果表明在第3天和第6天时C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第9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在第3天、第6天及第9天时均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时C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低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6天和第9天时,C组中两者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细胞经BMP-7功能片段刺激后对IL-1β抑制其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合成的作用更为敏感,但低浓度IL-1β(10pg/ml)不能完全抵消功能化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水凝RADKPS中BMP-7功能片段对大鼠NPCs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表明RADKPS在体外条件下有一定的抗IL-1β作用,所以即使在炎症因子IL-1β的存在下,RADKPS仍能促进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合成。

  • 标签: 组织工程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 水凝胶 大鼠 髓核细胞
  • 简介:目的:检测信号分子JAK2/STAT3在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并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表达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8例食管癌组织及配对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Fn14、p-JAK2和p-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Fn14与p-JAK2、p-STAT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三者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n14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胞浆,p-JAK2、p-STAT3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胞核。Fn14、p-JAK2、p-STAT3在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61/118)、50.9%(60/118)、57.6%(68/118),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组织的4.2%(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14、p-JAK2及p-STAT3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均无关(P>0.05)。Fn14与p-JAK2、p-STAT3在食管鳞癌不同分化程度组织中及不同TNM分期中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Fn14、p-JAK2、p-STAT3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子 14(Fn14) JAK2 STAT3 食管鳞癌 免疫组化染色
  • 简介:p16是kamb和kolnik于1994年初首先报道的一种新型抑癌基因。已证实p16基因位于人9号染色体的p21区域,其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这个部位的缺失、突变易发生恶性肿瘤。p16基因的重要性不亚于p53和RB肿瘤抑制基因、甚至更为重要。为了探讨p16的表达及在胃癌中的意义,

  • 标签: 胃癌 抑癌基因P16 P16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 表达 9号染色体
  • 简介:癌症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和多步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进行性改变导致体细胞的失控性增殖。癌细胞的特征是能够无约束地生长,能够侵袭到周围正常的组织,并能够转移到远处的器官。大多数肿瘤,包括神经系统的肿瘤,都是原发的。改变后细胞的遗传学破坏可能是由于遗传中的倾向性,细胞周期中DNA重排,病毒感染和整合;也可能是暴露在突变因子情况下,诸如离子辐射一类,这些因素可以使癌细胞的生长优于它的正常部分。通常广谱的肿瘤遗传学改变包括两类基因的改变:第一,癌基因的优势,它的出现导致细胞的改变;第二,隐性抗癌基因的缺乏,它的缺乏引起细胞的改变。后者通常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生长抑制基因或隐性抗癌基因。可以相信正常细胞的增殖是在这些促进生长的原癌基因和抑制生长的抗癌基因的内在控制下进行的突变、重排、缺失或扩增而潜在地激活原癌基因导致肿瘤的形成。同样的事件可以发生在抗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干扰它们在细胞中作为细胞增殖的负性调控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在GenBank中登录的与人脑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的情况。

  • 标签: 脑肿瘤 抑癌基因 基因定位
  • 简介: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incoloncancer-1,MACC1)是通过对结肠癌的研究新发现并证实的基因,近年来对MACC1与多种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标签: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恶性肿瘤
  • 简介:  概况  2004年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于4月3日至7日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几十个国家数千名科学家与会,我国内地有数十人赴会,笔者也在其中.  ……

  • 标签: 人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人类
  • 简介:大家都知道,欧美人乳腺癌的发病率大大高于东方人,但我国每年患乳腺癌者多达15万人,且发病率有继续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现不论城乡,癌症已列为死亡原因的首位。众所周知,乳腺癌与遗传有关,即与基因有关,但原来掌握的只有BRCA1和BRCA2基因。据美国癌症研究所报告,全美国每年有19万多人查基因,携带此基因者不过5%-10%。

  • 标签: 人乳腺癌 新基因 科学家 BRCA2基因 癌症研究所 BRCA1
  • 简介:目的:克隆COPS3基因cDNA,构建其原核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表达和鉴定。方法:从培养的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细胞中提取总RNA,经RT-PCR获得COPS3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酶切及测序鉴定。将COPS3基因插入pET28a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中,IPTG诱导表达,进行SDS-PAGE分析。免疫印迹法鉴定COPS3蛋白的表达。结果:cDNA测序证明,获得了COPS3基因cDNA,其序列与Genebank中报道序列完全一致。酶切分析表明,成功构建了含COPS3基因的pET28a融合蛋白表达载体。SDS-PAGE以及免疫印迹法鉴定分析表明,COPS3蛋白获得高效表达,分子质量为51Ku,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结论:成功克隆和表达了COPS3cDNA。

  • 标签: COPS3 CDNA 克隆 表达 骨肉瘤
  •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凋亡基因、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双盲随机对照研究,选取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各39例。米非司酮组采用米非司酮+手术治疗,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侵袭基因、凋亡基因蛋白表达量。结果:米非司酮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β-catenin、GSK3β、uPA、NF-κBp65、OPN等侵袭基因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Smac、Bax、Fas等促凋亡基因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c-IAP1、Bcl-2、Livin、Id-1等凋亡抑制基因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能够影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侵袭、凋亡基因的表达,可下调侵袭基因的表达,抑制侵袭;上调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以及下调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腺上皮细胞 凋亡基因 侵袭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