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萧伯纳以他驾驭舞台的资质,把卓越的思想能力和历史理性带入原本贫瘠的戏剧领地。萧式社会问题剧,以其让戏剧人物畅所欲言的艺术健全性,在舞台上树立了戏剧辩证法的雏形。于是,追求舞台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作为那个时代的新戏剧,由易卜生举旗萧伯纳接力,成就了人类自有戏剧以来的一次伟大的革命。《社会问题可以在戏剧中自由讨论吗?》是萧式社会问题剧引起反响后写的一篇檄文,目标就是要为新生的社会问题剧正名。本文就是要借题发挥,谈谈被我们思想的懒惰所遮蔽的这个巨大的戏剧存在。

  • 标签: 萧伯纳 社会问题 舞台现实主义
  • 简介:人文精神是解读曹禺戏剧创作的一把钥匙,本文通过三类戏剧形象的解析,探讨人文精神在《北京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对礼教文化的控诉,对人性世界的洞察,和对自由生命的歌唱,以期与研究者再度感悟曹禺戏剧作品深沉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 标签: 人文精神 儒家礼教 自由 人性
  • 简介:英国政府认为英国正在成为世界创意文化中枢并以此为荣,但其创意产业政策却带来了各种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日趋明显,其中包括对国际性大型传媒公司与本地小型公司实施的政策支持方面的矛盾、媒体与文化政策中市民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及创意产业部门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在有关创意产业的各种论述中,经济竞争力与社会融合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英国尤其如此。因此,发展创意产业的目的有二,一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GDP;二是促进社会融合,改变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然而研究表明,通过支持创意产业发展来促进社会融合是行不通的,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社会进一步分化;城市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又称城市绅士化)对创意产业劳动者的工作和居住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进入创意产业以及如何在其中得到发展几乎没有固定规矩可言。创意活动高度集中于伦敦和英格兰东北部地区,这些现象都说明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带来社会融合,也不能促进社会公平。

  • 标签: 创意产业 社会融合 经济发展 重建 公民权 文化政策
  • 简介:一、超越性:“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西方宗教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二者中的“人”在广义上并无二致,但“神人合一”中的“人”还可以在狭义上进一步限定为“广大基督教信徒”。其次,我们需对“天”与“神”的含义加以分析。

  • 标签: 神人合一 天人合一 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艺术 艺术审美 通性
  • 简介:文化政策建设对舞台艺术发展的影响向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文化政策建设为立足点,借鉴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体系,重点探讨文化政策建设与文艺表演团体、演艺消费市场及相关支持产业、人才培养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 标签: 文化政策 舞台艺术 钻石模型 文艺表演团体
  • 简介:面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趋势,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麦克盖根借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和“交往行为”相关理论,突破福柯—托尼·贝内特固有的文化研究模式,分析当下西方国家以市场经济和国家话语为导向的文化政策,呼吁文化政策研究要重返批判性与自反性的道路。最终他提出建构文化公共领域的设想,以此实现文化研究模式的新突围,促进公众参与文化政策的讨论与制定,制约国家与市场话语,实现社会和文化的公正。

  • 标签: 麦克盖根 文化政策研究 文化公共领域
  • 简介:“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研究: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会议以“行动”和“反思”为主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与跨文化思考,作为生活方式的整体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的保护、重构与当下利用、法律与政策思考,实践与研究路径的新探索等多个维度的问题,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土化转向的趋势。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动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