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筛板的变形与血流减少一直被视作青光眼视神经轴突损伤的首发因素。病理性眼压升高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间有紧密关系。通过OCT技术衡量筛板及周边参数随眼压变化来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筛板深度(LCD)、筛板前表面厚度(PTT)、筛板曲率指数(LCCI)以及视盘血管密度等参数均与眼压具有相关性。眼压升高可对筛板结构和血流双重作用而影响青光眼的进展。但眼压的作用并非影响筛板的唯一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45-151)

  • 标签: 青光眼 筛板 眼压 相干光断层扫描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具备成像过程推进速度快,图像结果分辨率水平较高,以及能够实现对整体性眼前节组织结构的成像处理技术目标等特点,客观上在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工作领域,以及手术治疗技术领域应用广泛。文章将会围绕眼科手术导航的OCT图像畸变矫正,展开简要的综述分析。

  • 标签: 眼科手术 导航 OCT图像 畸变矫正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劈裂的类型、患病率、组成比例、分布规律及临床特征,探讨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劈裂的SD-OCT影像学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7—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近视激光手术门诊就诊的近视患者523例(1 046眼),其中低度近视(-3.00~0 D)227眼(21.7%),中度近视(>-6.00~<-3.00 D)405眼(38.7%),高度近视(≤-6.00 D) 414眼(39.6%)。受检者接受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彩色眼底照相和SD-OCT等检查。SD-OCT扫描范围为视网膜颞侧及鼻侧上、下血管弓和黄斑中央凹处。观察视网膜劈裂在视网膜4个象限的分布情况,统计视网膜劈裂的类型、患病率、组成比例及临床特征。血管旁内层、外层视网膜劈裂的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中层视网膜劈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年龄、屈光度在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亚组间的比较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眼轴长度在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亚组间比较采用ANOVA。结果:SD-OCT检测出血管旁视网膜劈裂30眼(2.9%),未检测出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内层视网膜劈裂、中层视网膜劈裂和外层视网膜劈裂这3种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在青年近视人群中总的患病率分别为2.9%、0.8%、1.5%。在发生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的30眼中,内层、中层、外层的视网膜劈裂分别有30、8、16眼。3种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内层:χ2=13.468,P<0.001;中层:P=0.002;外层:χ2=13.576,P<0.001)沿颞侧血管弓分布频率较高。结论:青年近视患者血管旁视网膜劈裂最常沿颞侧血管弓分布。内层视网膜劈裂可能是青年人血管旁视网膜劈裂最常见的亚型。青年人近视眼中内层视网膜劈裂主要与玻璃体后皮质的切线牵拉及视网膜血管的前后牵拉有关。

  • 标签: 血管旁视网膜劈裂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青年人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过程精细化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患者的实施价值。方法:选用我院2020年2月~2020年12月接收使用羟氯喹不超过5年且无眼底病变患者40例为研究组,同期纳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视力、视野,眼底以及OCT检查。结果:两组检验者视力分别5.0±1.1,4.9±0.(P>0.05);且黄斑区域视网膜厚度全层的中心凹、内圆、外圆内圆上方,鼻侧,下方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氯喹对视网膜早期影响可以使用OCT进行观察,利于发现早期损伤。

  • 标签: OCT 羟氯喹 视网膜 早期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术后孔未闭的O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特发性黄斑孔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消毒空气填充而术后孔未闭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4 d、10 d、3周的OCT图像特征。结果10例中,黄斑孔直径200~400 μm者1例,410~600 μm者4例,600 μm以上者5例。术前、术后4 d、10 d及3周黄斑孔最小径依次为(587.90±147.46)μm、(165.60±36.24)μm、(339.40±129.92)μm及(906.90±78.83)μm;基底径依次为(748.30±167.22)μm、(174.00±36.08)μm、(387.50±116.14)μm及(1 094.80±84.84)μm;孔高度依次为(641.00±28.99)μm、(233.80±82.61)μm、(325.30±27.92)μm及(674.70±32.04)μm。术后4 d、10 d及3周各参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表现为接近愈合的黄斑孔的最小径和基底径重新拉长,边缘高度增高,视网膜内核层和(或)外核层的低反射空腔重新出现。结论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未闭合孔有逐渐增大增高的趋势,OCT有特征性表现。

  • 标签: 特征,孔,未闭合,黄斑,特发性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血管成像(OCTA)观察Ⅲ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确诊的79例(129眼)Ⅲ级(KWB分级)HRP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眼眼底照相、OCT及OCTA检查,分析其黄斑区OCT及OCTA图像特征,二者检查异常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79例Ⅲ级HRP患者中,29例为单眼Ⅲ级HRP改变(对侧眼均为Ⅱ级HRP改变),50例为双眼Ⅲ级HRP改变。在总计129眼的Ⅲ级HRP中,OCT检查发现异常病变48眼(37%),OCTA检查发现异常病变93眼(72%),OCTA发现异常病变的敏感性要高于OCT(χ2=28.04,P<0.001)。OCT黄斑区异常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丛状层反射不平整,局部变薄抬高(35眼,27%),神经上皮层间散在强反射光点(30眼,23%),神经上皮层内局部强反射团块(18眼,14%),神经上皮层内层厚度变薄(18眼,14%),神经上皮层局部浆液性隆起(11眼,9%),神经上皮层弥漫水肿增厚(6眼,5%)。OCTA黄斑区异常图像特征主要有浅、深层视网膜拱环局部破坏和扩大(66眼,51%),散在毛细血管稀疏灶(43眼,33%),散在毛细血管瘤样扩张(27眼,21%),深层视网膜散在条片状强反射灶(12眼,9%),毛细血管无灌注区(9眼,7%),且深层视网膜病变重于浅层视网膜。结论:OCT联合OCTA能够早期及时评估HRP患者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成像特征,OCTA检查对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表现更直观和敏感,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HRP病理生理机制及指导有效的随访和治疗策略。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成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IVR)和/或激光光凝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DME的患者79例108眼,根据OCT形态特征将患眼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DRT)组41眼、黄斑囊样水肿(CME)组37眼和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SRD)组30眼。根据诊疗指南给予患者单纯IVR治疗或IVR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记录患眼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观察患眼黄斑水肿形态变化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和12个月3个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CM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受IVR治疗的39眼中,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为0.41±0.40,显著优于CME组的0.6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CMT为(286.05±109.56)μm,显著小于SRD组的(338.30±101.8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接受IVR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69眼中,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BCVA(LogMAR)显著优于C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43);治疗后12个月,DRT组患眼平均CMT为(304.59±106.66)μm,显著低于SRD组的(369.34±10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访过程中可见SRD患眼中5眼转变为DRT亚型,3眼转变为CME亚型,但未见DRT及CME亚型向SRD亚型转化者。结论IVR和/或激光光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各不同OCT分型DME患者患眼BCVA,降低CMT,其中对DRT分型患者的疗效较好。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 单克隆抗体 激光凝固术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深度学习算法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分型的可行性以达到辅助眼科疾病诊断的目的。方法:数据使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门诊确诊为wAMD患者39例(46眼)。首先将资深眼科专家提供的每例患者AMD等级作为分型算法的金标准,再使用Resnet34模型结构输出预测分型结果并与金标准对比,不断进行参数微调直到损失收敛,最终实现自动判断患者疾病等级。结果:使用已训练的模型进行所有测试病例的预测,基于正确的病例数与所有测试病例数的比例作为算法最终的准确率,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网络方法分型准确率,与普通医师wAMD分型准确率相比,高出20%。通过梯度加权的类激活映射可视化模型诊断依据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的参考。结论:深度学习经OCT图像数据训练后对wAMD分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医师对wAMD的分型准确率。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wAMD分型结果可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缓解国内专业眼科医师紧缺的现状。

  • 标签: 深度学习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病灶分型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斑块成分,IVUS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利用二者的互补性,将OCT与IVUS成像导管集成到同一成像导管中,实现二者的多模态血管内成像,则可以为介入医生提供更加理想的斑块与血管壁的组织学和形态学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介入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多模态成像 血管腔内影像学
  • 简介:摘要患者为26岁近视眼女性,右眼裸眼视力为0.1,左眼为0.2;左眼角膜有外伤史,鼻侧遗留角膜斑翳。经术前充分检查,右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左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术后3个月患者双眼UCVA为1.2,左眼角膜瘢痕大部分消除。(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14-617)

  • 标签: 角膜混浊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 作者: 李东芳 董燕玲 谢森 郭振 李素霞 郭晏 吕彬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266071,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智能医疗技术研究领域医疗图像团队518046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开发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图像分析系统,并评价其对常见角膜病变及特征的自动识别与定位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8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4 026例(5 617只眼),男性1 977例,女性2 049例,年龄(45±23)岁,将其AS-OCT图像作为训练集,由临床医师人工标注角膜上皮缺损、角膜上皮增厚、角膜变薄等16种特征的类型和位置,以及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的组织分层,用于训练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AS-OCT图像特征识别模型和角膜分层模型。再收集1 709幅患眼AS-OCT图像作为验证集,由模型对特征和角膜分层情况进行识别,并与人工标注结果相比,通过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来评价角膜特征检测模型,采用模型标注区域与人工标注区域的重合率(Dice系数)来评价角膜分层模型。结果5 617幅训练集人工对角膜特征的标注结果(训练数量)为角膜上皮缺损1 472例、角膜上皮增厚2 416例、角膜变薄2 001例、角膜前凸780例、角膜增厚2 064例、上皮下水泡358例、上皮下混浊486例、角膜溃疡1 010例、基质混浊3 635例、后弹力层褶皱1 060例、后弹力层脱离137例、角膜后沉积物665例、角膜穿孔176例、角膜异物127例、LKP术后299例、PKP术后234例。验证集中1 709幅图像中1 596幅被人工标注特征,角膜特征检测模型对16种特征的检测结果与人工标注结果相比,平均灵敏度为96.5%,平均特异度为96.1%;15幅图像存在特征漏检,漏检率为0.93%。角膜分层模型对于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分割的平均Dice系数分别为0.985及0.917。结论该系统可为医师提供AS-OCT图像中角膜特征的类型和位置信息,准确率较高,可以帮助眼科医师提升诊断效率及准确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47-453)

  • 标签: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眼前半段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角膜测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探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外肌止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术终、术后2周及术后1、3和6个月测量角膜缘至水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手术开始及术终时用卡尺进行测量,术前及术后用AS-OCT进行测量,应用AS-OCT评价斜视矫正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外肌止端的位置变化。采用33 cm三棱镜联合交替遮盖法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眼斜视度。结果共测量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5眼的44条水平眼外肌,包括外直肌25条和内直肌19条。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AS-OCT对肌止端的检出率低。术终卡尺测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AS-OCT测量的角膜缘至外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12.30±1.40)、(11.72±1.45)和(11.84±1.27)m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85,P=0.023);术终测量角膜缘至外直肌止端的距离大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终卡尺测量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的角膜缘至内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5.12±0.42)、(5.56±0.61)和(5.28±0.57)mm,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12,P=0.055)。术后各时间点患者斜视度均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S-OCT可以成功显示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外肌止端位置的纵向变化。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生物测量 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前节 眼外肌 肌止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鞍区占位病变早期视神经损伤诊断功能。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鞍区占位病变32例(64眼)为试验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中选取32例(64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VEP和SD-OCT检测的各项数据。结果试验组PVEP的P100波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t=4.469,P<0.001),P100振幅低于对照组(t=2.452,P=0.016)。试验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小于对照组(t=6.821,P<0.001)。结论PVEP和SD-OCT对鞍区占位病变患者早期视神经损伤有一定诊断价值。

  • 标签: 病变,占位,鞍区 电位,视觉诱发,图形 断层扫描,光学相干,频域 厚度,纤维层,视神经,视盘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