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恙虫病患者血液中CRP及hsCRP的含量改变,分析CRP及hsCRP在恙虫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应用免疫层析法检测40例风湿病和26例类风湿病患者血清CRP及hsCRP的含量,以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类风湿组CRP及hsCRP含量(12.67±2.13mg/L,3.72±0.30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mg/L,<2.5mg/L,p<0.01),风湿病组hsCRP含量(3.31±0.26mg/L)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RP含量(5.86±0.32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CRP、hsCRP含量可作为一项临测风湿、类风湿病较好指标。

  • 标签: 风湿 类风湿 CRP hsCRP
  • 简介:目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肌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1hsCRP)和QT间期离散度(QTd)在植入ICD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006-2009年,我院因室性心动过速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二级预防的心肌病患者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51±12)岁,其中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术前心电图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QTd是用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的QT间期(QTmin)而得。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BNP水平,用ELISA法测hsCRP水平。随访12个月,检测BNP、hsCRP及QTd同时程控ICD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及ICD放电次数。结果16例患者术后均服用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术后12个月随访,ICD程控随访,结果显示9例(56%)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至少2次,ICD放电或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成功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其余7例患者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组与未发作组相比,血浆中BNP[(1684.45±320.17)ng/mLvs(1017.28±238.06)ng/mL,P<0.05],hsCRP[(7.98±1.15)mg/Lvs(6.01±1.06)mg/L,P>0.05],QTd[(75±14)msvs(53±11)ms,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BNP与术后室速发作次数(r=0.68,P<0.05),术前QTd与术后室速发作次数(r=0.79,P<0.05),术前hsCRP与与术后室速发作次数(r=0.32,P>0.05)。结论BNP和QTd是预测心肌病患者ICD植入术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有效指标,但hsCRP不是有效的预测因子。

  • 标签: 室性心动过速 恶性心律失常 肥厚性心肌病 患者 发作 术前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ELISA法及OlympusAU640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hsCRP、VEGF及CysC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VEGF及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无肾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肾功能异常患者联合检测CysC、hs-CRP阳性率与各单项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hsCRP、VEGF及CysC水平显著下降。结论hsCRP、VEGF及CysC是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及时准确地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超敏C反应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胱抑素C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冠心病患者65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例,急性心急梗死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清hsCRP测定。结果:65例冠心病患者中hsCR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又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结论:血清hsCRP浓度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急梗死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致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冠心病主要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1],但其是一种有创检查,会对心脏有一定的损伤,故寻找一种诊断价值高的无创指标变得更加重要。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是由一种急性时相蛋白[2],是肝细胞在炎症基础上合成和分泌的,研究发现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独立于血脂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 单支病变 多支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PCT(血清降钙素原)与hsCRP(超敏C反应蛋白)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研究。方法将2014.06-2016.06期间于我院儿科就诊的5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本次观察的观察组,另选同时期出生的50名非败血症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进行进行PCT、hsCRP测定,比较两组PCT以及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中PCT原检测阳性率与hsCRP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血清降钙素原)与hsCRP(超敏C反应蛋白)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是一种较为有效参考的指标,值得大面积的推广以及继深入研究。

  • 标签: PCT hsCRP 新生儿败血症
  • 简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弥漫病变多见且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认为,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均为低度炎症性疾病。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并认为hsCRP是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强预测因子之一,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血清炎症标志物 合并糖尿病 P水平 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A组)46例,糖尿病肾脏病(DKD)组(B组)44例;另设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测定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3组血清visfatin、hsCRP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血清visfatin与hsCRP、UAE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组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C组(P〈0.01)。B组中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P〈0.01)。相关性分析中,B组血清visfatin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479,P〈0.01),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血清visfatin与DKD的炎症状态以及尿白蛋白排泄有关,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C反应蛋白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脏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甘油三酯(TG)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意思。方法检测比较95例ACS患者与92例体检者血中HsCRP、Hcy、NLR和TG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ACS组患者血中HsCRP、Hcy、NLR、TG水平均显著高于体检者血中水平(P均<0.01)。结论HsCRP、Hcy、NLR的联合检测对AC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与体内内毒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2名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20名血液透析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为非透析组,血液透析前组,血液透析后组,正常对照组,观察血生化、sCD14,vWF,hsCRP。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存在轻度的内毒素血症,参与微炎症状态的形成,体内的内毒素通过sCD14损伤内皮细胞,造成内皮细胞标志物血浆浓度升高。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存在的内毒素血症,可能与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内毒素 sCD14
  • 简介: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P选择素水平判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收治9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sCRP、P选择素水平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46例hsCRP和P选择素水平联合升高的患者,B组为52例hsCRP和P选择素水平非联合升高的患者。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人4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研究组hsCRP、P选择素水平,对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人员均随访30d,统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情况,并与hsCRP、P选择素水平对比,探讨hsCRP、P选择素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血hsCRP和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可知,研究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sCRP、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联合检测对预测MACE具有较高阳性率,可作为判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检测指标。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高敏C反应蛋白 P选择素 近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育阴熄风汤加减对中风阴虚风动证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42例,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育阴熄风汤加减。4周后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GF-β1、hs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GF-β1表达增强比对照组明显,hsCRP表达下降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育阴熄风汤加减能显著改善患者TGF-β1、hsCRP的表达水平。

  • 标签: 育阴熄风汤 中风 转化生长因子&beta 1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端片段(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不同转归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科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75例,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定NT-proBNP、MMP-2和hsCRP。再将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复发分为两个组,探讨上述3种指标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不同转归中的变化。结果维持窦律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MMP-2、hsCRP、NT-proBNP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MMP-2、hsCRP、NT-proBNP均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之间相比,MMP-2、hsCRP、NT-proBN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维持窦律患者在心功能、炎症反应及胶原代谢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 标签: 炎症 基质金属蛋白酶 脑钠肽 心房纤颤 导管消融术
  • 简介:目的探讨孕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白细胞(WBC)计数检测在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胎膜早破孕妇60例为观察组,并按破膜时间再分为2个亚组,即破膜时间≤24h组(42例)和破膜时间〉24h组(18例),同期无胎膜早破孕妇60例为对照组。对2组孕妇进行血清HsCRP及WBC计数检测。分娩后观察组孕妇胎膜均送病理检查。结果观察组孕妇血清HsCRP和WBC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破膜时间〉24h组孕妇血清HsCRP和WBC计数明显高于破膜时间≤24h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经病理检查发现绒毛膜羊膜炎32例,且绒毛膜羊膜炎组孕妇血清HsCRP和WBC计数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胎膜早破孕妇血清HsCRP,WBC计数可早期发现绒毛膜羊膜炎,对及时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及改善妊娠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膜早破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绒毛膜羊膜炎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及罗格列酮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11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监测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IL-6水平,同时与80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1)治疗前ACS罗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的血清hsCRP和IL-6水平无明显差别,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2)治疗后罗格列酮组hsCRP和IL-6分别为(1.96±1.04)mg/L和(10.32±4.16)μ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常规组治疗组hsCRP和IL-6分别为(2.75±1.20)μg/L和(15.15±4.56)mg/L,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明显下降(P〈0.05)。但罗格列酮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罗格列酮治疗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噻唑烷二酮类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hemoglobin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reactiveprotein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G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 标签: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C反应蛋白质 颈动脉疾病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