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巨细胞病毒(CMV)-DNA病毒含量与子宫内膜癌(EC)危险因素关系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EC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子宫内膜增生(EH)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HPV-DNA、CM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经由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C危险因素,评价HPV-DNA、CMV-DNA与E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似然比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EC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年龄≥ 55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有激素替代治疗史均高于对照组[72.41%(42/58)比39.66%(23/58)、70.69%(41/58)比43.10%(25/58)、36.21%(21/58)比10.34%(6/58)、31.03%(18/58)比8.62%(5/58)、29.31%(17/58)比5.17%(3/58)、27.93%(17/58)比8.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V阳性率、CMV阳性率、HPV-DNA、CMV-DNA病毒含量高于对照组[62.07%(36/58)比29.31%(17/58)、81.03%(47/58)比41.38%(24/58)、(471.16 ± 33.58)copies/ml比(240.08 ± 17.41)copies/ml、(256.19 ± 24.77)copies/ml比(132.27 ± 13.20)copies/ml](P<0.05);年龄≥ 55岁、BMI ≥ 24 kg/m2、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激素替代治疗史、HPV阳性、CMV阳性是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HPV-DNA病毒含量与EC患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CMV-DNA病毒含量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血压史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30(95% CI 0.885~0.976),当个体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概率>0.528时,预测灵敏度为84.48%,特异度为89.66%。结论EC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HPV-DNA、CMV-DNA病毒含量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EC病理特征及HPV-DNA、CMV-DNA病毒含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整体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巨细胞病毒(CMV)-DNA病毒含量与子宫内膜癌(EC)危险因素关系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EC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子宫内膜增生(EH)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HPV-DNA、CM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经由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C危险因素,评价HPV-DNA、CMV-DNA与E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似然比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EC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年龄≥ 55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有激素替代治疗史均高于对照组[72.41%(42/58)比39.66%(23/58)、70.69%(41/58)比43.10%(25/58)、36.21%(21/58)比10.34%(6/58)、31.03%(18/58)比8.62%(5/58)、29.31%(17/58)比5.17%(3/58)、27.93%(17/58)比8.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V阳性率、CMV阳性率、HPV-DNA、CMV-DNA病毒含量高于对照组[62.07%(36/58)比29.31%(17/58)、81.03%(47/58)比41.38%(24/58)、(471.16 ± 33.58)copies/ml比(240.08 ± 17.41)copies/ml、(256.19 ± 24.77)copies/ml比(132.27 ± 13.20)copies/ml](P<0.05);年龄≥ 55岁、BMI ≥ 24 kg/m2、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激素替代治疗史、HPV阳性、CMV阳性是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HPV-DNA病毒含量与EC患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CMV-DNA病毒含量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血压史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30(95% CI 0.885~0.976),当个体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概率>0.528时,预测灵敏度为84.48%,特异度为89.66%。结论EC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HPV-DNA、CMV-DNA病毒含量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EC病理特征及HPV-DNA、CMV-DNA病毒含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整体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原发性感染血浆病毒DNA拷贝数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断为EBV原发性感染的57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病毒实验室指标及临床信息等资料。根据血浆EBV DNA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根据EBV DNA载量将阳性组分为高载量组和低载量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571例EBV原发性感染患儿中男334例、女237例,初诊年龄3.8(2.2,5.7)岁。阳性组255例(44.7%)、阴性组316例(55.3%)。阳性组发热、肝和(或)脾肿大、转氨酶升高的患儿比例均高于阴性组[235例(92.2%)比255例(80.7%)、169例(66.3%)比85例(26.9%)、144例(56.5%)比120例(38.0%),χ2=15.22、96.80、18.27,均P<0.001];阳性组中有70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6(27,106)d,其中68例(97.1%)患儿在28 d内转阴,另2例(2.9%)患儿随访修正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血浆病毒低载量组218例、高载量组37例。高载量组转氨酶升高患儿占比高于低载量组[75.7%(28/37)比56.0%(116/207),χ2=5.00,P=0.025]。外周血白细胞中EBV DNA的阳性率及拷贝数均高于血浆中EBV DNA[84.2%(266/316)比44.7%(255/571)、7.0×107(1.3×107,3.0×108)比3.1×106(1.6×106,6.1×106)拷贝/L,χ2=76.26、Z=15.23,均P<0.001]。结论免疫功能正常EBV原发性感染患儿中,血浆病毒DNA阳性患儿易有发热、肝和(或)脾肿大、转氨酶升高的临床表现。阳性血浆EBV DNA一般在初诊后28 d内转阴,多数血浆病毒高载量患儿有转氨酶升高特征。

  • 标签: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病毒血症 儿童
  • 简介: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是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HB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脏疾患,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目前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可以使90%的接种者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慢性HBV携带者,由于其机体对HBsAg蛋白产生耐受,不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技术,通过向体内递送编码抗原的细菌质粒,刺激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在小鼠和其他的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HBVDNA疫苗可以特异性地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清除HBV转基因动物血循环中的HBsAg颗粒和HBVDNA。如果加入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可以进一步提高HBV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它不仅可作为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治疗型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DNA疫苗 免疫 HBV 基因
  • 简介: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其感染可累及血液、呼吸、泌尿、消化、神经等全身多个系统,亦在相关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一种DNA病毒,EBV可被固有免疫应答中的DNA识别受体感知,触发下游一系列免疫应答。DNA识别通路由DNA感受器、接头分子及下游效应信号组成。双链DNA感受器主要包括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样受体(absent in melanoma 2-like receptors,ALRs)、环状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等;接头分子主要是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和含有caspase招募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ASC);下游免疫效应主要包括Ⅰ型IFN、炎性小体及促炎细胞因子等。作为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EBV可触发宿主复杂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尤其是多种DNA识别受体介导的通路,在宿主免疫防御及病原体免疫逃避等方面均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DNA感受器为线索,全面总结近年来DNA识别信号在EBV感染中的活化作用、调控机制及临床相关性,以进一步理解EBV感染后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为E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免疫学依据。

  • 标签: EB病毒 DNA识别通路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 干扰素γ诱导蛋白16(IFI16)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拷贝数时,溶血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影响。方法采集20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并同时配制出含不同浓度Hb血清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含不同Hb浓度及不含Hb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当标本中Hb浓度小于32g/L时,Hb对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当Hb浓度较低时,Hb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无显著影响,因此较低浓度溶血标本可以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定量检测。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DNA定量 溶血 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诊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中抽取75例作研究组样本,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75名作为对照组样本,对2组受检者实施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HBsAg、抗-HBe、抗-HBc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含量是(7.45±2.84)′105,远高于其他组(P<0.05);HBsAg、HBeAg、抗-HB组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用于监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合理制定抗乙肝病毒复制的用药方案。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DNA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探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DNA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检测中的作用。HBVDNA定量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判断病毒复制和评价患者肝脏病变、预后及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指导诊疗时仍需结合血清标记物、肝损害指标乃至HBV基因分型。方法PCR核酸探针杂交法、RELISA、竞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本文综述定量检测HBVDNA意义及PCR检测方法。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是反映HBV复制水平的可靠指标,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核糖核酸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成都市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HBVDNA)现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 HBVM)模式与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2018年首次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就诊进行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筛查孕妇,对HBsAg阳性者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BVDNA量。结果 HBsAg筛查阳性并同时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者共3451例,HBV感染模式有9种,HBVDNA阳性者1111例,占32.19%。HBsAg、HBeAg、HBcAb阳性(“大三阳”)和HBsAg、HBeAb、HBcAb阳性(“小三阳”)占总孕妇的90.52%,“大三阳”孕妇HBVDNA阳性检出率最高,为89.63%,与其他HBVM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定量检测能真实反映体内HBV复制情况,HBsAg、HBeAg双阳性者是HBV母婴传播的防控重点。围产期应密切监测HBVDNA载量,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预防宫内感染和垂直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孕妇 HBV标志物模式 HBV 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时荧光PCR检测乙肝病毒DNA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进行标准的abbot 药盒检测,其中大三阳100例,小三阳8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都采集空腹静脉血,然后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和荧光PCR技术测定,对两种检测技术检测乙肝类型的阳性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荧光PCR测定组大三阳、小三阳的阳性检出率均高全自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荧光PCR检测乙肝病毒DNA的临床意义较高,可以准确诊断出乙肝类型,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荧光PCR检测 乙肝病毒DNA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从2022年我院门诊和住院若干例肝病患者中随机抽取310例,分别做化学发光法乙肝五项的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法HBV-DNA的检测并记录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不同组合模式均有检出HBV-DNA的现象,但HBV-DNA的检出率不同。共310例标本,55例大三阳中HBV-DNA阳性率为87.3%。14例HBsAg、HBeAg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85.7%。169例小三阳中HBV-DNA阳性率为53.3%。12例HBsAg、HBcAb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16.7%。11例HBeAb、HBcAb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9.1%。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各有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现处阶段、用药情况和预后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化学发光  病毒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定性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对30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盒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不同的两对半模式HBV-DNA的平均拷贝量不通过,阳性率也不同,①③⑤模式HBV-DNA平均拷贝量是4.15×107copies∕ml,阳性率是98.44%①④⑤模式HBV-DNA平均拷贝量是3.71×106copies∕ml,阳性率是32.2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beAg阳性的标本与其HBV-DNA的检测阳性结果呈正相关。两对半与HBV-DNA同时检测科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定性 HBV-DNA定量
  • 简介:进行了HA基因的DNA重组体pV—HA及融合HA—minigene基因的DNA重组体PHA—minigene的表达研究,测定了其凝血活性,并利用荧光示踪,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构建DNA重组体成功,且在哺乳动物细胞离体实验中检测到重组体的表达。

  • 标签: HA 体外检测 禽流感病毒 DNA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尿液标本保存时间给巨细胞病毒 DNA检测带来的影响。方法:采集本院自 2015年 8月至 2016年 8月期间纳入的 32份不同水平含量巨细胞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 ,包括高载量巨细胞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中载量巨细胞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低载量巨细胞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保存于 4℃环境下 3天、 7天、 14天,均予以巨细胞病毒 DNA检测。结果:在此次纳入分析 32份尿液标本检测中均可成功检测,显示检测中不发生假阳性与抑制的现象,在第 0、 3、 7、 14天所有样本的总体检测情况均不发生明显下降或者上升的趋势,存在可靠的稳定结果,但在不同尿液标本保存时间下采取 t检验方式处理所有样本 ,巨细胞病毒 DNA载量之间, P> 0.05,统计学差异并不显著。结论:保存于 4℃环境下 3天、 7天、 14天尿液标本的巨细胞病毒 DNA检测载量不发生显著降低与上升的现象,具有稳定可靠的结果。

  • 标签: 尿液标本保存时间 巨细胞病毒 DNA 检测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DNA(HBV-DNA)的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420名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420名患者的临床血清标本通过ELISA法进行定性检测,根据乙肝两对半定性结果进行分组,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查。结果95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cAb标本中有89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93.7%,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4.19±1.16)×107/ml;130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b、HBcAb标本有92份HBV-DNA阳性,阳性率达到71.7%,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4.73±2.49)×105/ml;38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cAb标本中有13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34.2%,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2.13±1.37)×104/ml;75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b的标本HBV-DNA阳性23例,阳性率为3.1%,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6.07±0.86)×103;82份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HBV-DNA阳性11例,阳性率为1.3%,荧光定量PCR拷贝数(2.77±0.79)×104/ml.结论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在多种模式的乙肝病毒标志阳性血清或阴性血清都可查出,能较真实反映体内HBV感染、复制和病毒载量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 聚合酶联反应
  • 简介:目的为了解乙肝患者HBVDNA载量与性别、年龄相关性。方法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定量检测乙肝患者HBV-DNA。结果(1)2741例阳性患者中,男1801例,载量4.82±1.86;女940例,载量4.79±1.96。(2)2294例患者中,从小到大七个年龄段病毒载量分别为6.26±1.94、5.85±1.68、5.38±1.97、4.43±1.80、4.44±1.77、4.27±1.61和4.19±1.49。结论男性患者极显著多于女性,病毒载量也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毒载量逐渐降低。

  • 标签: 肝炎 乙型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从而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减少肝癌的发生。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并初次确诊且从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HBV感染和HC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并行HBV-DNA定量检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单纯HBV感染96例(80%),单纯HCV感染11例(9.2%),非肝炎病毒感染13例(10.8%)。单纯HBV感染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31例(32.3%),HBeAg阴性65例(67.7%)。96例单纯HBV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V-DNA阳性82例(85.4%),HBV-DNA阴性14例(14.6%)。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极大地相关性,应及早予以抗病毒治疗,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DNA 病毒 原发性肝癌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用超敏 HBV-DNA测定对其疗效判定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 06月 -2019年 06月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患者 326例,本研究采用普敏法和超敏 HBV-DNA进行分别测定,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两组测量结果表明超敏 HBV-DNA优于普敏法,对血清 HBsAg 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92.33%、 38.34%,且超敏 HBV-DNA在普敏法测定值小于 103 IU/mL无响应后,仍能对含量为( 101-102) IU/mL患者进行准确测定。结论 超敏 HBV-DNA定量检测灵敏度高,对普敏法 HBV-DNA测定小于 103 IU/mL的患者有着很好的检测技术,有助于减少患者因检测指标误导停药,影响临床治疗,超敏 HBV-DNA定量检测应用价值更高 ,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 超敏法 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