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6 个结果
  • 简介:纵观80到90女性文学,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轨迹,即是从女性文学的崛起到女性主义文学的兴起——这样一个现代衍进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最具特色的现代衍进轨迹之一。具体说,即是从女性文学追寻女性“自我”价值,转向女性主义文学置疑被男性中心文化异化了的“女性主体”;由女性文学中觉醒的知识女性形象对不平等境遇的困惑与抗争,转向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其女性人物,对男性中心文化予以游戏与解构。前者典型的是以张洁的《方舟》、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发展阶段;后者典型的是以王安忆的

  • 标签: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女性文学 王安忆 男性中心文化 女性作家 女性主体
  • 简介:一我不知道在我们这个年代,最好的和最坏的分界线究竟在哪儿。若在十以前,我还会相信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中的精彩宣告:“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然而,今天不是,今天,我们“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我们精神视野里的唯一圣物是钱。钱变成了人们的口

  • 标签: 周作人 张爱玲 小品散文 余秋雨 人文精神 散文小品
  • 简介: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中国文学的一股最为重要的力量,但90以来先锋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宣称先锋文学在90已经终结,也有人认为先锋文学已经转型或蜕变。先锋文学在90究竟是如何“转型”的?其转型的契机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转型?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先锋作家 先锋文学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心态意识”作为诗人写作观念的呈现,不但会反映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反映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本文以90中国新诗的心态意识为例,通过选择四种典型的心态意识,研讨文化转型期诗歌的心理层面及由此呈现的言论与创作。

  • 标签: 90年代以来 中国新诗 心态意识
  • 简介:20世纪40是西藏题材绘画的生发期。本文从西藏题材绘画兴起的原因、主要画家、其藏区之旅及创作、作品内容与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兼顾藏族画家和内地画家的创作,对西藏题材绘画发展早期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 标签: 20世纪40年代 西藏题材 藏族画家 内地画家
  • 简介:20世纪90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方言小说作品.这批作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下中国小说的创作格局.本文通过对、、等小说文本的解读,主要从地域文化色彩、民间立场的建构与确立以及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现代汉语叙事艺术探索三个方面对这一批方言小说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方言小说 中国 文学研究 叙事艺术
  • 简介:90以来,军旅历史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意向,其中众多的军旅作家开始立足于民间,以非常个性化的视角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场景和价值内涵。他们或是在历史中塑造民间英雄理想,或是在民间大地上表现生活的原貌。民间视角与作家个性化的美学经验相融合,为新时期的军旅历史小说创作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 标签: 知识分子形象 民间文化 20世纪90年代 军旅历史小说 民间形态 审美意向
  • 简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和叙事模式,并有着其它类型影片不可取代的教化功能和意义.9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的1991、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199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50的1999,都出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高潮.这些影片对文献性与故事性、纪实性与戏剧性、历史观与生命观、历史事件与人物个性、史与诗的特殊理解和处理,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风格,表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

  • 标签: 影片 中国电影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电影类型 十年 纪实性
  • 简介:身体叙事已经成为20世纪90以来文化叙事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中的肉体至上现象,重要的不是做出道德、伦理上的界定,而是分析其变化历程和生成原因,以及它是以何种方式与当代文化语境相契合的。本文从大众文化角度,分析为美人塑形的过程以及身体叙事的生存策略,指出当身体止于肉体时,是以精神、情操、意识、自由为代价的。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身体叙事” 辩证法 当代文化语境 文化叙事 文化角度
  • 简介:抗战爆发后的12间,战争连着革命,时代的暴风骤雨弥天盖地。新诗也在同样风雨兼程而成就辉煌。本文梳理了这12间的新诗发展脉络,逐一论述了抗战诗歌与讽刺诗歌的兴盛、以“七月”诗派和“反抒情”诗派为代表的左翼诗潮新面目、南北呼应的新古典主义诗潮和现代主义诗潮的新生,同时也介绍了抗战爆发前后的诗学观念转变以及40末的新诗方向之争。

  • 标签: 抗日战争 人民革命 新诗 抗战诗潮 左翼诗潮 新古典主义诗潮
  • 简介:作为“舶来品”,话剧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过程,至“五四”时代,广泛地接受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美学观念,并对其后的话剧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70末至80初,随着社会变革而来的是戏剧观念的变革,中国的戏剧家们由易卜生转向布莱希特,从戏剧美学观念、戏剧结构以及“陌生化”效果等方面,体现出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认同,也使20世纪80的话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 标签: 话剧 20世纪80年代 布莱希特
  • 简介:20世纪90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发展通过对传统电影表现内容和手法的扬弃、改造和悬置来构建同一政权在新的成长阶段所显示出的新的个性特征。因此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策略,是在有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十七年”时期英雄主义电影表达策略的基础上,采取新的缝合机制,从而与时俱进,显示出新的生命力和发展高潮。

  • 标签: 伦理化 纪实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 简介:20世纪90的文坛无疑是一幅难以绘制出完整流派、风貌和美学走向的版图,它呈现出多元化共生的景观。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梳理,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崇高美在沉寂多年之后,被重新醒,并悄悄汇入20世纪90喧嚣、嘈杂的文学景观之中。本文从描述20世纪90中国小说崇高美重塑的现象始,考察了其所包含的对传统崇高美的超越,及其所蕴涵的新质素;进而,揭示了崇高在多元文化共存的90所独具的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崇高美 文学创作 小说 文学评论 中国
  • 简介:作为20世纪30的一位传奇人物,郭有守不仅拥有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曾在巴黎学习研究过电影的中国学者的身份,他同时还是当时管理中国电影的最高官员。在恩师蔡元培的支持下,他发表了一份当时电影业的纲领性文件《电影事业之出路》。对于中国电影事业和体育事业来说,都是一份值得关注的文件。在这份文件中郭有守指出,

  • 标签: 中国电影 中国体育 30年代 抗日救亡运动 纲领性文件 中国共产党党员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当代艺术传承有序,几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既有共同的特点和地域性色彩,又相继体现出不同的自我更新的创造姿态,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一直是当代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西南艺术群体进行梳理和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他们在“走出地域”的新路上欲将何为,更值得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地域性 西南 改革开放 艺术传承
  • 简介:熟悉话剧的人,也许会对上个世纪90初小剧场话剧《情人》的演出记忆犹新。1992,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小剧场话剧《情人》(编剧[英]哈罗德·品特)在全国30多个城市巡演,火爆大江南北。大量观众慕名走进剧场,探访“情人”。谁也没有想到,这部探讨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婚姻现状的话剧,会成为当时话剧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面对80末以来话剧演出的低迷状态,该剧的成功的确给话剧界带来了不小的“震荡”。

  • 标签: 小剧场话剧 90年代以来 叙事转型 欲望叙事 狂欢 祛魅
  • 简介: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相比,文革一的思想资源发生了彻底的改换,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构成中的基本元素。这一点在文革后思想最活跃的青年诗人、现代派画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 标签: 西方主义 90年代以来 现代艺术 非马克思主义 现代知识分子 美展
  • 简介:本文选取以我军战士为描写对象的历史题材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90中期以后此类小说中的历史叙事问题。当战争变得渐渐久远,英雄头顶上的光圈渐渐消失,人们更加希望了解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渴望探求在物质生活日益发达之后渐渐远去了的英雄主义精神。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这一时期作家关注的不再是历史中的战争本身,而是英雄的个体,英雄有常人所共有的各种性格,又有着超出常人的品质。

  • 标签: 英雄主义精神 历史题材 战争小说 历史叙事 20世纪90年代 文学评论
  • 简介:生于明治时期的日本、在法国渡过大半生涯的近代画家藤田嗣治(LeonardFoujita),1913赴法国留学期间个人展览获得著名艺评人AndreSatmon好评后声名鹊起,成为1920巴黎画派(EcotedeParis)的领军人物之一,1925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奄,Foujita的名字在法国几乎家喻户晓。

  • 标签: 逝世 明治时期 留学期间 领军人物 法国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世纪80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