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广袤无垠的乌兰察布草原,地处内蒙古中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开发了狩猎业、畜牧业、农业,为文明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据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有土方、鬼方、林胡、楼烦;战国秦汉时期有林葫、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柔然、鲜卑;在隋唐、辽、金、元、明、清时期相继有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众多民族在该地区的开发,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只撷取这沧海中的一粟,为您介绍乌兰察布的鲜卑族文物艺术。鲜卑是我国古代东北东胡系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前三世纪,东胡部落联盟为匈奴族所破,东胡的一部分融于匈奴族,一部分迁徙到乌桓山、鲜卑山。乌桓占据乌桓山、鲜卑占据鲜卑山,“因山为号”,分别称为乌桓和鲜卑鲜卑族分为拓跋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等。但又可分为南迁较早的以其中慕容鲜卑在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等政权。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进入匈奴故地,进而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的北魏王朝。鲜卑族在吸收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

  • 标签: 文物艺术 艺术初探 鲜卑文物
  • 简介: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慕容鲜卑鲜卑族系中一个有影响的部族,在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部大地上先後建立过几个“燕”国。本文从步摇、步摇冠的考古实物研究出发,结合文献记载和其他资料信息,讨论一些有关步摇、慕容等古代的文化交流问题和民俗现象。内容大致有几个方面:中国步摇的起源、名称;金步摇、步摇冠从中西亚向中国传入及发展的情况;服饰等生活用品和鲜卑等北方民族某些名号的关系;少数民族和汉人语音的相互影响以及语音“讹变”问题,等等。最後,探讨了有关历史年代的几个问题。

  • 标签: 步摇 慕容鲜卑 音讹 《资治通监》胡注
  • 简介:《北史·齐文宣帝纪》:“及产.命之曰候尼于,鲜卑言有相子也.”此云北齐文宣帝高洋的鲜卑语本名是“侯尼于”。然《太平御览》卷七三0引《三国典略》云高洋名“俟尼干”,《册府元龟》卷一八二又云名“俟尼”。“侯”、“俟”形近,必有一为,“于”、“干”亦未能遽定孰是。

  • 标签: 鲜卑 北齐 《三国典略》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于”
  • 简介:鲜卑人西出大兴安岭,取代了匈奴族在蒙古高原上的统治地位,并在北方诸族血缘、语言不断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匈奴语为主、掺杂了鲜卑语成分的混合语言,即后世的“突厥语”。而南迁阴山一河套地区的拓跋鲜卑其语言则较多地保留了“蒙古原语”——早期鲜卑语特征。古文献中,以东胡一鲜卑族裔建立的“柔然汗国”,其语言却沿着“匈奴化”的方向发展。“高车”、“回纥”以及今天楚瓦什人从语言上仍可看出与鲜卑族的渊源关系。“东胡一鲜卑”系语言不仅是“现代蒙古语”的祖语,也是遍布欧亚大陆的“现代突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鲜卑族早期历史 族名特征 东胡一鲜卑系语言 柔然 高车 回纥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故自宣武以后,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其后高欢得六镇流民之大部,贺拔岳、宇文泰得其少数,东西两国俱以六镇流民创业,初自表面观察,可谓魏孝文迁都洛阳以后之汉化政策遭一大打击,而逆转为胡化,诚北朝政治社会之一大变也。”

  • 标签: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东魏 政权 鲜卑 北齐 汉化政策
  • 简介:1980年,米文平同志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嘎仙洞,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政权祭祀其拓跋鲜卑远祖宗庙的石刻,在历史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使我联想起古代拓跋鲜卑祖先推寅由此南迁至'方千余里'之大泽,究竟在今何处?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了解拓跋鲜卑史和黑龙江省西部的地貌变化,都有重大意义.可是,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简略,人们对黑龙江省西部自然地理面貌的古今异同不甚了解,历史地理学家们也很少涉足,考古发掘尚欠充分.于是造成这样一个印象: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至

  • 标签: "大泽" 拓跋鲜卑 南迁
  • 简介:党项族是以鲜卑部落为统治阶层、以羌族部落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心拓拔部是鲜卑秃发部与乞伏部的后裔,在南凉、西秦政权灭亡后,他们加入吐谷浑,出于凸显与当时北方最大鲜卑政权北魏的关系,但又在某方面以示区别的复杂心理,而将部落名改为“拓拔”,既与北魏拓跋部音同,而又字异。吐谷浑政权衰亡后,拓拔部进入党项之中,成为其部落中心,并联合了当地的折掘、乙弗等鲜卑部落,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统治阶层,控制着当地诸羌族部落。

  • 标签: 鲜卑山 党项 鲜卑 吐谷浑
  • 简介:公元1世纪末,南匈奴入居塞内,北匈奴西迁之后,至公元六、七世纪,隋唐王朝相继建立之间,在这400余年的时间内,北方草原地带呈现出大迁移、大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处在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乌兰察布盟地处北方草原地带的中部,自匈奴民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兴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族经过大迁徙之后,入主乌兰察布草原,先后400年末有中断,成为这一地区乃至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体民族.至东汉晚期鲜卑檀石槐大联盟强盛时期的控制疆域"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纲罗山川水泽盐地"①.其势力空前强大.并以此做为他们休养生息的根据地,南下中原,最终建立统治中国半壁江山的北魏王朝.

  • 标签: 乌兰察布盟鲜卑 乌盟地区 兼谈
  • 简介:汉族婚姻有'闹房'一俗:新婚之夜,亲友们在新房跟新婚夫妇逗闹,主要的戏弄对象是新娘子。追溯其源,这一习俗早在汉晋之世就有了(见《群书治要》卷45仲长统《昌言》)。晋人葛洪在《抱朴子·疾谬篇》曾有具体明白的记述。他说:'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或蹙以楚挞,或系脚倒悬,……致使首伤于流血,踒折支体者。'后世传承,又多有发展,人所共知,此不赘述。在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婚姻中,却有戏弄女婿法:新婚之夕,亲友毕集,戏弄女婿,与汉族'闹房'戏弄新娘子正好相反。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记载:

  • 标签: 鲜卑族 群书治要 北方少数民族 《酉阳杂俎》 新婚之夜 晋人
  • 简介: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标签: 魏晋十六国 河西鲜卑 历史发展 经济生活 民族关系
  • 简介:  1986年9月,通辽市科尔沁区运输公司修路队在通(通辽)霍(霍林郭勒市)公路施工中,偶然发现一处古墓群,当时未引起工人重视,遭到破坏.事后我馆得到消息,很快赶赴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

  • 标签: 吐鲜卑 扎鲁特旗额 额吐
  • 简介: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属于阿尔泰民族蒙古族群,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先秦时期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我国最早一部国别体

  • 标签: 初步研究 文化初步 早期鲜卑
  • 简介:前此对鲜卑族的研究,由于材料不足,确有一些问题无法深入下去。现在由于考古发现积累日多,研究鲜卑自身的问题逐渐有了条件。我们在本文中对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同源的讨论,就是依据考古资料来进行的一个尝试;同时也将目前尚混淆于鲜卑文化中的乌桓(丸)文化提出来,作一个考古学的考察。

  • 标签: 拓跋鲜卑 慕容鲜卑 同源 考古学文化 乌桓
  • 简介:出土于太原东山的《□憘墓志》记述了墓主作为军事将领的一生履历,其中两次出现“大贤真”一词,为鲜卑语汉文音译.梳理碑志和文献中出现的大贤真,“大贤真备身都督(或内直备身都督)”是颇为独特的北齐禁卫军军官的鲜卑一汉组合式名号.为我们认识北朝后期历史发展、民族融合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鲜卑语 大贤真 备身都督 东魏北齐 □憘墓志
  • 简介:中国北方位于欧亚大草原东端,自古以来便存在着一条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草原游牧文化带.在这条文化带上,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类型的共性,历史上曾先后崛起过众多强悍的游牧民族,他们在中国北方乃至整个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历史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匈奴、鲜卑就是其杰出代表.

  • 标签: 匈奴 鲜卑 人种学研究 research 中国北方 文化带
  • 简介:<正>1986年6月,在兴和县团结乡叭沟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岗上,曾发现一座古墓。此后这里建起了一座机制砖瓦厂。连年来,由于挖土有许多古墓被破坏.1988年7月,县文物普查组在这个砖瓦厂周围又发现五座古墓.这里是一处鲜卑墓地,墓群中心已被破坏.我们清理了三座墓葬,出土陶器13件,铁器4件,磨石1件,另征集陶器6件.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古墓葬 鲜卑 陶器 团结乡 情况报告 腹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