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胶质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但是发生颅内播散则相对较少见,若发生播散往往提示预后极差。目前,关于胶质发生播散的机制仍然存有很多争议,但随着胶质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以及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胶质播散机制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笔者主要就高级胶质播散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以及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颅内播散 脑室开放 贝伐单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我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环境中高级胶质患者使用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例复发和9例新诊断的高级胶质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使用TTFields时间均≥1个月。随访5.3个月(范围为2.3~10.7个月),按照神经肿瘤反应评估(RANO)标准判断肿瘤稳定或进展。按照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按照不良事件通用术语5.0版(CTCAE v5.0)标准和TTField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dAE)分级标准记录不良事件。使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脑癌模块问卷20(QLQ-BN20)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治疗依从性通过NovoTTF-200A治疗设备的使用数据进行评估,以每日TTFields使用时间的百分比计算。结果24例患者使用TTFields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2个月(范围为1.0~10.7个月),中位治疗依从性为91.5%(范围为67.0%~97.0%)。TTFields单用2例,联合化疗22例。随访截至2021年4月,24例患者中14例稳定,10例进展(其中8例死亡)。15例复发患者的中位PFS为5.9个月(95%CI:3.3~8.6),中位OS为8.5个月(95%CI:3.2~13.8);9例新诊断患者的中位PFS和OS均为10.7个月(95%CI:无)。主要不良反应为1级(58.3%)和2级(12.5%) dAE,无3~4级dAE,表现为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糜烂、毛囊炎和溃疡。87.5%的患者HRQoL稳定。结论初步结果显示我国复发高级胶质患者接受TTFields的OS与国外文献报道相当,新诊断患者需进一步行生存随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高,dAE的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但均为1~2级,毒性可接受。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肿瘤电场治疗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高级胶质(high grade gliomas,HGG)及单发脑转移(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SBM)是两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单凭磁共振成像技术很难将两者准确区分。影像组学可以通过从多模式成像中提取高通量特征来反映肿瘤病变的异质性,可为二者的鉴别提供新方法。笔者拟对影像组学与MRI结合用于鉴别HGG与SBM的研究进行回顾,并讨论影像组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标签: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高级别胶质瘤 单发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导航与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治疗岛叶高级胶质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的高级胶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神经导航辅助手术组与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情况。结果:经过干预后,神经导航辅助组患者的PFS(无进展生存期)与OS(总生存期)短于术中磁共振辅助组,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在岛叶高级胶质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术中磁共振辅助的方式进行干预,对于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效果显著,可予以推荐。

  • 标签: 神经导航 术中磁共振 高级别胶质瘤 岛叶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单药及其与伊立替康、司莫司汀、顺铂联合方案在复发性高级胶质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到2019年1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贝伐珠单抗单药及其与伊立替康、司莫司汀、顺铂联合方案治疗的70例复发性高级胶质患者(38例接受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13例接受贝伐珠单抗-司莫司汀联合治疗,11例接受贝伐珠单抗-顺铂联合治疗,8例接受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联合治疗)的生存状况(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结果70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2.8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23个月。贝伐珠单抗单药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0.9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03个月;贝伐珠单抗-司莫司汀联合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6.3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77个月;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联合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1.90个月;贝伐珠单抗-顺铂联合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4.40个月。结论贝伐珠单抗相关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可以推荐用于复发性高级胶质患者的治疗。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贝伐珠单抗 无进展生存期 总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较低级别胶质预后有关的因素,构建个体化生存期预测的模型。方法提取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计划中较低级别胶质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理学类型等,用R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因素,构建个体化生存期预测的列线图。结果共对237例较低级别胶质患者的数据进行了Cox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病理学类型、WHO分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1.07(P<0.01)、0.60(P<0.05)、2.82(P<0.05),列线图显示1、3、5年患者的生存率。结论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病理学类型以及WHO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年龄越大、WHO等级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少突神经胶质的预后较好,星形细胞的预后最差。

  • 标签: 胶质瘤 基因 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脑干胶质既是临床罕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研究的发展和临床转化、新治疗理念的推广,对脑干胶质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式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与大脑半球胶质相比,脑干胶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患者的预后均有差距,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脑干胶质的外科治疗、基础研究的进展及儿童弥散内生型脑干胶质等热点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干胶质既是临床罕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研究的发展和临床转化、新治疗理念的推广,对脑干胶质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式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与大脑半球胶质相比,脑干胶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患者的预后均有差距,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脑干胶质的外科治疗、基础研究的进展及儿童弥散内生型脑干胶质等热点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波谱(MRS)诊断低级别胶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胶质患者47例,术前均行多序列MRI、MRS影像学检查。47例患者由术后病理确诊低级别高级胶质,统计其影像学诊断符合率,分析MRS扫描相关指标值。结果47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低级别胶质18例,高级胶质29例。多序列MRI联合MRS对脑胶质高级、低级别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单项多序列MRI(χ2=5.600、6.026,P=0.018、0.014)。MRS扫描结果显示,低级别高级胶质肿瘤实质区胆碱复合物与N-乙酰天门冬氨酸比值、胆碱复合物与肌酸比值高于周水肿区(P<0.05),且相应值高级胶质高于低级别(P<0.05)。结论多序列MRI联合MRS可有效鉴别低级别胶质

  • 标签: 脑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脑胶质患者存在明显的生存差异,是一组难治性异质性疾病,即使是相同病理类型和级别胶质,治疗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术中辅助手段的发展,使手术切除胶质的程度和治疗效果都有明显提高;增敏剂的研发实现了与放化疗的结合,可以改善口服替莫唑胺的抗肿瘤效果;脑胶质的分子标志物及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如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扩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Notch信号通路、miRNA等,这些标志物及信号通路参与了胶质的发生、发展,对胶质的增值、转移、侵袭等具有明显影响,是临床脑胶质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许多不同的免疫治疗方案在脑胶质患者中积极进行,但还需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独特的免疫微环境。本文就近几年脑胶质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外科手术 信号通路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疗法 治疗结果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术前MR图像的多参数特征建立多参数MR列线图模型评价低级别胶质(LGG)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间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343例LGG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0例,女153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多模态MRI检查,高年资医师进行胶质影像特征提取。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胶质预后相关的MRI参数和临床变量,将相关参数特征和临床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与胶质预后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低级别胶质预后的列线图。结果年龄、胶质级别、病理类型、术后放疗、肿瘤位置和MRI评分是LGG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以上变量和MRI评分成功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LGG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明显大于WHO分级模型的0.64,(Z=-2.56, P<0.05)。3、5年生存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基于多参数MRI的列线图模型可直观全面地预测LGG患者生存概率,可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相对准确的预测工具,有利于临床个性化评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 标签: 列线图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PPT1)在低级别胶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中国脑胶质基因组图谱(CGGA)中PPT1在脑胶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根据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下两组总生存期是否存在差异。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Ⅲ科行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的胶质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并分析其与胶质患者预后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方差检验和t检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最后进行富集分析以探讨PPT1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中低级别胶质PPT1表达量的平均每千碱基对百万转录(TPM)值为120.98±21.35,高级胶质平均TPM值为174.61±34.28,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9,2.586,P<0.05)。CGGA数据库中Ⅱ、Ⅲ、Ⅳ级胶质PPT1表达量的平均TPM值分别为82.54±22.26、91.39±27.93和98.40±28.06。在Ⅲ级与Ⅳ级样本中的表达量均高于Ⅱ级样本(t=2.381、4.7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提示PPT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间总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表达组与较差的预后明显相关(χ2=34.660,P<0.01)。临床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Ⅱ~Ⅳ级胶质中均可发现PPT1蛋白的表达,平均吸光度(MOD)值分别为0.643±0.446、0.968±0.479和1.267±0.626。Ⅲ级和Ⅳ级样本中的表达量均高于Ⅱ级样本(t=2.454,3.960,P<0.05)。临床样本PPT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间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表达组与较差的预后明显相关(χ2=10.200,P<0.01)。PPT1高表达的肿瘤样本最显著富集的通路包括蛋白质降解特征通路,尤其是溶酶体相关基因集。结论PPT1主要与溶酶体相关通路有关,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明显相关。

  • 标签: 胶质瘤 棕榈酰蛋白硫酯酶1 预后
  • 简介:摘要血管生成拟态是一种不依赖内皮细胞的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方式,是肿瘤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胶质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机制复杂多变,多种分子及信号通路(如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等)在其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对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抗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血管生成拟态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视神经胶质(ONGs)是视路胶质(OPGs)的一种,其发病率较低,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既可散在单发也可与Ⅰ型神经纤维病(NF1)并发。ONGs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病程多变且难以预测,准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围绕ONG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视神经胶质瘤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儿童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计划数据库的胶质标本信息,探讨较低级别胶质标本中相对低表达的基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选取678例胶质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LGG)患者512例,胶质母细胞(GBM)166例]的698例胶质标本[包括LGG患者529例,GBM169例]以及5例正常脑组织,分析其基因表达水平数据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分析筛选在肿瘤中低表达的基因,对其进行基因注释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用STRING和蛋白交互作用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R软件根据基因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标本、LGG和GBM组织均低表达的基因为155个;蛋白互相作用关系中连通性值最大的前20位基因中,得到12个基因的功能富集数据,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可能为重要的肿瘤生长信号通路之一。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2个基因中有7个基因与患者的生存预后改善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TCGA挖掘数据是一种有效的探索肿瘤抑癌基因的生物信息手段;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家族可能与胶质的生长和预后明显相关。

  • 标签: 胶质瘤 抑癌基因 预后
  • 简介:摘要脑胶质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增殖和侵袭是其重要的特征,胶质进展相关机制研究较多,但这些研究并未很好的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最近,肿瘤突触相关机制的研究为探讨脑胶质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背后的特定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解,胶质细胞中的肿瘤微管会和正常神经元形成功能性化学突触,神经元的电活动通过神经元胶质突触结构激活肿瘤细胞间钙信号网络,导致多级细胞致癌信号级联和神经元细胞骨架重塑机制启动,进而促进胶质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本文将围绕胶质相关的突触机制研究作一综述,总结当前胶质相关电生理机制领域的研究动态,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 标签: 胶质瘤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索样胶质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12例脊索样胶质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多以视力下降或头痛起病。影像学提示病变均位于鞍上第三脑室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均显示有异常强化信号。组织病理学显示12例均表现为脊索样胶质的形态学特点,其中2例存在乳头样结构。全部12例(12/12)肿瘤细胞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波形蛋白;此外10例(10/10)肿瘤细胞均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11例(11/12)肿瘤细胞弥漫或灶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CD34,9例(9/12)上皮细胞膜抗原呈现核旁点状阳性或/和细胞膜着色。9例脊索样胶质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发现8例存在PRKCA基因D463H突变,IDH1 R132及IDH2 R172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12例患者中,除4例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至2021年1月均未发现肿瘤进展或复发。结论脊索样胶质在临床、病理组织学方面均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且绝大多数病例伴有特征性的PRKCA基因D463H突变,可考虑将其作为脊索样胶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并为以后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DNA突变分析 第三脑室
  • 简介:摘要神经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其预后差,手术切除辅以同步放化疗的标准治疗在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方面收效甚微。研究发现,脑胶质的微环境中,存在不同类型、数量众多的被胶质招募而来的细胞,这些细胞在脑胶质的发生、发展、治疗、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脑胶质微环境中各种细胞的功能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其预后差,手术切除辅以同步放化疗的标准治疗在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方面收效甚微。研究发现,脑胶质的微环境中,存在不同类型、数量众多的被胶质招募而来的细胞,这些细胞在脑胶质的发生、发展、治疗、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脑胶质微环境中各种细胞的功能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由于肿瘤微环境天然的免疫抑制有利于肿瘤的生长、转化和迁移,传统的治疗手段一直收效甚微,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胶质相关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GAM)作为脑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进展和调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就GAM来源、招募、极化和在胶质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胶质潜在治疗靶点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小神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