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来源抑制细胞(M-MDSC)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的62例初诊ACS患者、33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HC)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DSC的表达水平;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精氨酸酶-1(Arg-1)mRNA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水平。分析M-MDSC在ACS、SAP和HC组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GM-CSF、IL-6、Arg-1和iNOS水平的相关性。比较ACS患者治疗前后,M-MDSC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与SAP组和HC组比较,ACS组患者外周血中M-MDSC、GM-CSF、IL-6和Arg-1 mRNA水平显著升高(均为P<0.01)。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M-MDSC水平又较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显著升高(F=28.502,P=0.001)。M-MDSC水平与GM-CSF、IL-6和Arg-1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为P<0.01)。经治疗后,ACS患者外周血中M-MDSC、GM-CSF、IL-6和Arg-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均为P<0.01)。结论M-MDSC在ACS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参与疾病的免疫调控,有望成为ACS调控的新靶点。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4+HLA-DRlow/-来源抑制细胞表达水平在淋巴瘤预后价值方面的参考意义与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 08月01日至 2021年 04月在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20例的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患者的外周血CD4+HLA-DRlow/-来源抑制细胞表达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CD4+HLA-DRlow/-来源抑制细胞表达水平与淋巴瘤患者预后水平的相关性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5-30个月,平均为(23.1±5.2)个月,所有患者外周血中CD4+HLA-DRlow/-来源抑制细胞比例平均值为26.03%,将其作为临界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HLA-DRlow/-来源抑制细胞比例与总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同时,CD4+HLA-DRlow/-来源抑制细胞>26.0%的淋巴瘤患者预后效果更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瘤患者CD4+HLA-DRlow/-来源抑制细胞表达水平越高,生存周期越短,预后效果越差,两者呈反向相关性关系。

  • 标签: 淋巴瘤 抑制性细胞 预后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外周血表达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0例初治型MM患者为MM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8±8)岁,年龄范围为48~76岁。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6±11)岁,年龄范围为45~74岁。MM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一线治疗方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细胞(Tregs)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前MM组患者MDSCs[(8.40±2.15)%]、TAM[(6.33±1.34)%]、Tregs[(9.25±3.68)%]、IL-6[(13.40±0.80)pg/m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0.47±0.26)%、(1.80±0.89)%、(2.42±3.31)%、(2.45±0.2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组患者MDSCs[(0.94±0.41)%]、TAM[(2.64±1.12)%]、Tregs[(1.92±1.51)%]、IL-6[(5.62±0.56)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Cs在MM不同阶段呈规律性表达,与TAM、Treg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MDSCs可能参与了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及肿瘤逃逸机制。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靶向抑制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调控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肿瘤微环境对增强效应细胞体内杀伤效应、提高NB免疫治疗效果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利用NB细胞注射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2.5 mg/kg组、DOX 5 mg/kg组、多巴胺(dopamine, DA)50 mg/kg组和对照组进行药物筛选,每组20只。分别于NB细胞接种后第7天和第12天注射DOX、DA,于NB细胞接种后第14、17、23天检测比较各组小鼠瘤体内MDSC数量分布及凋亡率、T细胞周期、Treg水平和TAM分布,MDSC培养上清中Arg-1、iNOS、ROS、IL-10、TGF-β含量,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曲线。根据抑瘤效果选择抑制MDSC最佳药物及浓度。制备NB抗原特异性CTL。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DOX组、CTL组、抗GD2组、DOX+CTL组、DOX+抗GD2组和对照组进行免疫治疗对比研究,每组20只。在抑制MDSC基础上实施NB荷瘤小鼠免疫治疗,检测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曲线,对比各组瘤体中浸润CTL、颗粒酶和穿孔素表达,外周血IL-2和IFN-γ水平。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时间变化,各药物筛选组和对照组比较,MDSC增长比例显著降低(P=0.001),瘤体中T细胞增殖和对照组比较先升(P<0.001)后抑(P>0.05);TAM由M1型向M2型极化减弱;Treg水平受抑;MDSC培养上清中Arg-1、iNOS、ROS和IL-10含量和对照组比较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药物筛选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以上各指标均以DOX2.5组表现最为显著,肿瘤生长最缓慢,抑制MDSC作用最强。小剂量DOX干扰后荷瘤小鼠实施免疫治疗,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瘤体浸润CD4+、CD8+淋巴细胞比例上升,颗粒酶、穿孔素浓度上升,外周血IL-2、IFN-γ浓度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以上各指标均以DOX2.5+抗GD2组、DOX2.5+CTL组和抗GD2组浓度相对较高。各免疫治疗组肿瘤体积两两比较,除抗GD2组和CTL组、DOX+CTL组和DOX+GD2组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DOX可作为免疫调节剂靶向抑制NB肿瘤微环境中MDSC,消除免疫耐受,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抑制MDSC可双向调节机体天然免疫和T细胞过继性免疫有关。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小鼠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他莫昔芬和来曲唑对抑制细胞(MDS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53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他莫昔芬组(接受他莫昔芬治疗)22例和来曲唑组(接受来曲唑治疗)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外周血MDSC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应用体外培养体系分析并比较两组MDSC对T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内分泌治疗前,他莫昔芬组与来曲唑组患者的MDSC相对数、绝对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来曲唑组患者的MDSC相对数、绝对数分别为(3.09±1.91)%、(1.73±0.35)×10^6/ml,均明显低于他莫昔芬组的(9.65±3.50)%、(2.92±1.18)×10^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曲唑组患者的外周血经MDSC处理后CD3^+T细胞的增殖水平为(65.93±17.48)%,明显高于他莫昔芬组的(30.25±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他莫昔芬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来曲唑治疗,可降低MDSC的数量并抑制其功能。

  • 标签: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髓系抑制性细胞
  • 简介:摘要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肿瘤细胞可通过外泌体参与调控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来源的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s)在肿瘤微环境中可以通过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信息传递等过程来促进MDSCs的发育和提高其免疫抑制功能。同时TEXs的miRNA也会转移到受体细胞通过诱导靶基因的负性调控作用从而抑制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本篇综述将介绍TEXs对MDSCs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标签: 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肿瘤微环境 肿瘤来源的外泌体 免疫抑制 miRNA
  • 简介: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对慢性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Fas/FasL的影响。在CML—DCs的培养液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IFN—α。培养10-14天,除了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和Ph^1染色体比例外,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Fas/FasL比例,用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上清液sFas含量。结果表明:加入IFN-α后,CML—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显著改善,Ph^1(+)细胞比例随IFN—α浓度增加而减低;培养细胞Fas的表达上调,sFas含量却下降,FasL表达阴性,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IFN—α在改善CML-DC表型同时,可通过Fas途径促进Ph^1(+)细胞凋亡,使Ph^1(-)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 标签: 干扰素Α 慢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FAS/FASL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源性抑制细胞在胃癌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和胃癌患者外周血源性抑制细胞的含量,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胃癌患者组的源性抑制细胞比例是(2.05±0.42)%,对照组是(0.31±0.07)%,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源性抑制细胞有利于胃癌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发育,早期监测患者源性抑制细胞的含量可以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方向,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髓源性抑制细胞 胃癌 肿瘤免疫
  • 简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可来源于白血病细胞和正常前体细胞.DC可在骨髓和淋巴结捕捉、呈递白血病抗原,进而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在临床和实验中使用的树突细胞可由白血病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而来,体外负载白血病特异性抗原或肿瘤共同抗原的DC,回输后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AML的DC免疫治疗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多数脓毒症患者在早期急性炎症反应后呈现免疫功能抑制状态,极易继发感染,致使脓毒症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及病死率增加。研究表明,源性抑制细胞(MDSCs)作为一类拥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异质性细胞群体,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宿主及其局部微环境的免疫应答,但MDSCs在脓毒症患者发生免疫抑制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得到详细的阐述。因此,本文将围绕MDSCs的特征,对其在脓毒症免疫抑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靶向MDSCs调节脓毒症免疫抑制状态,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提供思路和方向。

  • 标签: 髓源性抑制细胞 脓毒症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抑制细胞(MDSC)的比例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探讨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分离荷瘤小鼠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间外周血MDSC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以同期正常小鼠作对照。结果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比例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d外周血MDSC的比例分别为(3.5±2.2)%、(9.4±2.6)%、(16.4±5.6)%、(25.3±11.3)%,除模型组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d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4.9±1.4)、(14.1±6.0)、(24.0±3.3)、(9.2±1.2)ng/ml。除模型组21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5)。结论随着肿瘤的进展,外周血MDSC的比例明显升高,且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密切相关,MDSC通过分泌TGF—β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 标签: 肝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B 髓系抑制性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娟娟 陈耐寒 左荣霞 张迎红 宋建新 沈涛 杨同华 撒亚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白血病·淋巴瘤》 2020年第08期
  • 机构: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云南省临床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650032,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 650504,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650032,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650032,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血液科 65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ML)患者骨髓液、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水平及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50例AML患者的骨髓液、外周血各50份,其中初诊17例、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7例;取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浆、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液各50份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IF蛋白在各样本中的水平,分析AML患者MIF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42份AML患者骨髓液样本成功分离培养BM-MSC,选取其中适合的样本进行实验,分为BM-MSC对照组(未处理的BM-MSC)、重组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hMIF)组、rhMIF+ISO-1组,用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IL-8蛋白和mRNA在各组BM-MSC中的表达水平。结果AML组骨髓液、血浆中的MI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4.9±7.7)ng/ml和(60.5±12.1)ng/ml,对照组分别为(5.3±2.6)ng/ml和(2.0±1.1)ng/ml,两组骨髓液间、血浆间及AML组骨髓液与血浆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71、33.97、17.58,均P<0.01);AML患者初诊组、PR+NR组骨髓液和血浆中MI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C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年龄≥60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109/L、骨髓原始粒细胞比例>0.50患者骨髓液和血浆中MI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间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BM-MSC检测结果显示,在基因和蛋白水平,rhMIF均促进BM-MSC表达IL-8,该过程可被MIF抑制剂ISO-1抑制(均P<0.01)。结论MIF在AML患者骨髓液、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随疾病进展而升高;rhMIF可促进BM-MSC表达IL-8。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间质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摘要急性白血病(AML)是造血系统的原始细胞克隆性恶性增殖性疾病。白血病细胞群由不同阶段的细胞组成,在免疫缺陷的动物体内可能引起疾病并可通过引起白血病的持续移植自我再生的细胞是AML干细胞(AML-LSCs)。由于超过96%的LSCs处于G0阶段,它们可能逃脱化学药物的影响,导致药物耐药性和白血病复发。因此,治疗AML的关键一直是如何在不损害造血干细胞(HSCs)的情况下去除LSCs。本文将重点介绍LSCs的免疫表型和靶向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抗药性,肿瘤 转录因子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源性抑制细胞(MDSC)为一群异质性细胞的统称,其中包括有处于各种分化状态的未成熟粒细胞、骨髓祖细胞、树突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该细胞具备参与免疫逃逸、免疫耐受以及抑制T细胞应答等功能。调节性T细胞(Treg)主要来源是胸腺CD4+细胞亚群,可于移植排斥反应控制以及自身免疫稳态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MDSC Treg 肿瘤微环境 免疫抑制
  • 简介:慢性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骨髓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参与细胞间粘附等方式减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引起耐药。本文就慢性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及其在慢性白血病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骨髓微环境中MSC的作用,CML-MSC的特征和MSC引起CML耐药的有关机制等。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髓系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 简介:本文总结儿童/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急性白血病(M/NKPAL)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1例罕见的3岁8个月女童M/NKPA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进行了确诊分析,并对其治疗经过及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女童M/NKPA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得到了确诊,其免疫表型特征为CD7,CD33,CD34,CD56和HLA-DR共表达,MPO阴性,其他NK细胞和T、B细胞分化抗原阴性,染色体核型有+8和12p-。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后达完全缓解,随后应用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方案巩固强化治疗5个疗程,化疗方案中均含有大剂量阿糖胞苷,期间共行腰穿及鞘内注射治疗10次。停止治疗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腰穿及鞘内注射治疗9次后行颅脑放疗36Gy,取得了长期生存。结论:M/NKPA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有特异的免疫表型特征,应用含有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儿童急性白血病 髓系/自然杀伤细胞祖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