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牵引成术(DO)中新形成具有胚胎的发生和正常骨折愈合的某些特征,形成蛋白家族(BMPs)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BMPs与DO的生物学联系、作用调节机制、外源性BMPs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牵引成骨术 骨形成蛋白 骨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使用刺猬蛋白(Hedgehog)信号阻断剂环巴胺(cyclopamine,Cycl)对慢性氟中毒大鼠组织中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 Gli1)及β链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讨两者表达变化在氟致形成增强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48只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含氟量<1 ppm),氟中毒组(F组)、氟+环巴胺组(F+Cycl组)和氟+二甲基亚砜组(F+DMSO组)分别饮用含50 ppm氟化钠(NaF)的自来水。饲养6个月后分别给F+Cycl组和F+DMSO组大鼠腹腔注射环巴胺和DMSO。检测各组大鼠尿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含量;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计量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检测组织中Gli1和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染氟后F组、F+Cycl组和F+DMSO组大鼠尿氟含量、小梁密度、小梁宽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但3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F组较对照组血清BALP含量增加,Cycl阻断后血清BAL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F组Gli1和β-catenin mRNA和蛋白均有表达增强。使用Cycl后,两者表达均较F组降低(P<0.05),而F+DMSO组则无明显变化。Gli1与β-catenin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76,P<0.05);Gli1、β-catenin蛋白表达与血清BALP、小梁密度分别呈正相关关系(r1=0.457,r2=0.466,r3=0.581,r4=0.554,P<0.05)。结论Cycl可阻断慢性氟中毒大鼠组织Gli1表达,并且其影响成骨相关因子β-catenin的表达,这可能参与到氟致形成增强的过程中。

  • 标签: 大鼠 骨和骨组织 氟中毒
  • 简介:因为TGFβ对成骨细胞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 成骨细胞发展阶段及形成机制  成骨细胞在形成过程中要经历成骨细胞增殖,在体外培养中TGFβ可以抑制或刺激成骨细胞增殖

  • 标签: 形成机制 成骨细胞骨 机制研究
  • 简介:背景:鹿茸是惟一可以周期性再生的哺乳动物类器官,其软骨组织内富含血管。研究鹿茸血管化的软骨,对于揭开鹿茸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有重要的意义。目的:综述鹿茸软骨组织中血管的分布、鹿茸中血管的发生过程及机制探索、影响鹿茸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分析鹿茸模型对于组织工程的独特优势,为组织工程中组织的修复提供医学参考。方法:检索PubMed与CNKI数据库。在PubMed中的检索词为deerantler,Bonetissueengineering,vascularizedcartilage;在CNKI数据库中的检索词为鹿茸,组织工程,鹿茸血管化软骨。纳入涉及鹿茸组织学与形态学、鹿茸软骨、血管化软骨以及组织工程研究的相关文章,排除与内容无关和重复文章。结果与结论:(1)通过初检与筛选共纳入51篇文献;(2)鹿茸是一种可以周期性再生的软骨/组织,与关节软骨不同鹿茸的软骨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血管,且生长速度极快可达2.7cm/d;(3)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鹿茸软骨组织的血管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探讨鹿茸软骨组织中血管的分布,鹿茸中血管的发生过程与机制,以及影响鹿茸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分析鹿茸模型对于组织工程的独特优势,对利用鹿茸软骨组织血管化机制在临床上进行工程软骨血管化提供参考。

  • 标签: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细胞因子类 软骨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大鼠形成吸收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30只6~8周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2%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每组10只。于各组大鼠背部进行相应处理,之后仅烧伤大鼠按Parkland公式经腹腔注射补液,创面外涂20 g/L碘伏,直至创面愈合。伤后28 d,取各组大鼠胫骨组织,分别行Masso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破骨细胞数量;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制备血清,分别采用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磷钼酸法测定代谢指标血清钙离子、磷离子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形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取各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护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c-Fos、c-Src的mRNA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Welch检验、Games-Howell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伤后28 d,与假伤组比较,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新生组织生成均减少,烧伤面积越大减少越明显;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相近,均较假伤组明显增多。伤后28 d,3组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血清中β-CTX水平相近(P>0.05);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明显高于12%TBSAⅢ度烧伤组(P<0.05),且2个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中P1NP水平明显低于假伤组(P<0.01)。伤后28 d,假伤组、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护因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20、1.71±0.83、2.24±0.51,其中24%TBSAⅢ度烧伤组明显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RANKL mRNA表达水平为1.31±0.17,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0±0.14与12%TBSAⅢ度烧伤组的0.97±0.10(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TRAF-6、NFATC1(Z=3.141、3.782)、c-Src mRNA表达水平及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或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c-Src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24%TBSAⅢ度烧伤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可引起大鼠新生组织生成减少及破骨细胞数量增多,血清磷离子浓度升高与血清中P1NP水平下降,组织中护因子、RANKL、TRAF-6、NFATC1、c-Fos、c-Src呈升高趋势,且NFATC1、c-Fos、c-Src随烧伤总面积增加呈下降趋势。

  • 标签: 烧伤 骨生成 代谢 骨转换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形成蛋白(BMP)-6和BMP-9在糖尿病合并骨折时的表达改变及其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将4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Excel简单随机化分法分为糖尿病组(DM,n=22)和非糖尿病组(ND,n=22)。DM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枸橼酸溶液(STZ)50 mg/kg,ND组注射等体重比枸橼酸溶液。2周后于两组动物左股骨制造横断骨折。骨折后的第2、4、8周行影像学和组织形态学骨折愈合评估。通过机械负荷评估痂的强度。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定量分析组织中BMP-6和BMP-9的表达变化。影像学结果以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实验数据以SPSS 13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骨折后4周糖尿病组痂显著小于非糖尿病组(DM组1.64±0.14,ND组2.14±0.18,t=5.499,P<0.05,n=8);痂内钙化比例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DM组(53.40±6.49)%,ND组(60.61±2.13)%,t=1.976,P<0.05,n=8];痂机械强度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DM组(161.85±38.33) kPa,ND组(217.49±39.63) kPa,t=2.135,P<0.05,n=6]。相对分子质量为35×103的BMP-6表达在DM组骨折股骨中表达显著低于ND组骨折股骨。分析较大相对分子质量BMP-6条带与35×103 BMP-6的变化关系,结果提示,35×103 BMP-6的显著下调可能与BMP-6的成熟过程受到糖尿病病理因素抑制有关。BMP-9的表达与糖尿病和骨折无关。结论糖尿病骨折愈合过程受损与BMP-6 35×103片段表达下调相关。而BMP-6的成熟过程障碍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骨形成蛋白-6 骨形成蛋白-9 糖尿病 延迟愈合 骨折 不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形成蛋白-2(rhBMP-2)和胶原基纳米复合材料(nHAC)修复牙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小型猪牙周缺损模型,设立rhBMP-2-nHAC复合材料植入组、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植入胶原基纳米组.术后8周观察各组间修复效果及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分析评价牙周组织的再生情况。结果术后8周可见复合材料植入组大量新生牙周组织生长,四环素单标记表面、四环素双标记表面、矿化沉积率、体积、类骨质表面、成骨细胞表面等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胶原基纳米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MP-2和nHAC可明显促进牙周缺损修复。

  • 标签: 牙周骨缺损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胶原基纳米骨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 简介:组织损伤是常见的拔牙术中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患者术后疼痛、肿胀,还会影响后期修复。本文就组织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预防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临床工作者在拔牙术中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帮助。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骨组织损伤
  • 简介:毒品犯罪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毒品犯罪的形式越来越趋组织化。分析毒品犯罪组织形成的原因。总结为社会文化的趋同性是毒品组织共同的行为纽带,追求最大利润是毒品犯罪组织合作的根本,毒品犯罪的合法化是毒品犯罪组织的社会心理冲突。

  • 标签: 毒品犯罪 组织形成 合法化 根本 冲突 全球化
  • 简介:复习相关文献,综合性报道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替代被修复重建组织的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缺损再生的成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能力提供足够量完成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 标签: 牙种植,骨内 骨重建 骨再生 骨生成 生长面 牙骨质 骨代用品 外科,口腔
  • 简介:目的研究固定期放疗对兔下颌牵张成形成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实验动物行双侧下颌皮质切开术并植入牵张器,5d后开始牵引,速率为0.5mm/次,2次/d,连续10d,共延长下颌10mm,固定10周;B组实验动物行双侧下颌皮质切开、植入牵张器,进行牵张,牵张结束后固定10周,并在固定4周后开始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双侧下颌,5.4Gy/次,隔日1次,共5次,总剂量为27Gy;C组动物为对照组.固定期结束处死动物后,取各组动物牵张区新生痂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形态计量学分析、骨密度测定及三点弯曲试验测试牵引区抗弯强度.结果大体观察和X线检查显示所有进行下颌牵张的实验动物牵张间隙均有新形成,小梁沿牵张方向排列,骨密度较高;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实验动物牵张区均充满排列整齐的新生编织,B组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成发及软骨岛,新生小梁不及A组致密、成熟;形态计量学分析和机械力学分析结果显示B组的新生在骨密度和新生小梁数目上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新矿化程度方面,固定期放疗组较差,其机械强度也较低(P<0.05).结论在牵张成术的固定期进行放疗仍可以出现牵张区的新生形成,但软骨成分较多,机械强度较低.牵张成术用于颌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颌早期重建是可行的.

  • 标签: 下颌骨 修复外科手术 骨牵张 放疗
  • 简介:组织工程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可能在临床取得实际效益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种子细胞方面,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种子细胞的体外大规模扩增等是组织工程构建和临床应用的首要环节和基本要素.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在于新型仿生化、智能化生物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在组织工程的构建方面,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的同步构建与应用研究是组织工程由基础向临床应用的关键性环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工程已得到初步临床应用,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又为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从种子细胞、生物材料、组织构建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组织工程研究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组织工程进一步发展的若干策略.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研究进展 生物材料 种子细胞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进行25Gy和28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放射性骨坏死部位死,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明确专利药物健Ⅳ号对组织修复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液氮冷冻成功建造30个大鼠股骨头坏死模型,将它们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手术组、模型组、加药组。定期对各组大鼠进行X线片观察;手术4周后分别提取总RNA,进行成转化因子Cbfa1、OSX两对基因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结果:加药组在X线片和Cbfa1、OSX两对成调控因子mRNA表达等改变均较正常手术组和模型组明显。结论:从骨质生成的角度明确健Ⅳ号对成转化因子的调控作用,为健Ⅳ号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健骨Ⅳ号 CBFA1 OSX 骨组织 修复
  • 简介:Wnt信号通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功能可通过调节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功能而间接影响形成,若抑制Wnt信号通路转导可使成骨细胞分化进程受阻,从而抑制形成;若诱导Wnt家族成员表达则可使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增加,促进形成。该文就Wnt信号通路及其与形成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骨形成 成骨细胞
  • 简介:流通中心组织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枢纽,在流通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流通中心的形成发展机制,阐明流通中心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对于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流通中心的涵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可分为商品流通、资金流通、技术流通、劳务流通和信息流通等这样一些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实质上都是劳动交换.流通中心包括两重涵义:一指在一定地域内组织商品流通功能的中心;二指一定地域内担负商品流通功能的中心,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组织流通中起核心作用的枢纽.

  • 标签: 流通中心 形成发展机制 形成和发展 商品流通体制 经营方式 组织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霉素在体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和骨髓单核细胞(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BMSCs在成培养基中用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以CCK-8法检测其对BMSCs活性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以及ALP活性的测定检测阿霉素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BMMs同样用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检测其对BMMs活性和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检测破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阿霉素干预BMSC后ALP活性及钙结节吸光度均下降,且成骨相关基因(ALP、Ⅰ型胶原和钙素)表达减少(P<0.05)。阿霉素可以抑制BMSCs的Smad1/5/9、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Osterix、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的表达,加入BMP-2可以消除阿霉素对ALP活性的影响。阿霉素可以抑制护素而促进NF-κB受体活化蛋白配体(RANKL)的表达。阿霉素可以直接、间接促进BMMs分化为破骨细胞,促进破骨相关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1c(NFATc1)和c-Fos的表达。结论阿霉素在体外可通过BMP-2/Smads信号通路抑制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同时,促进RANKL诱导的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阿霉素 间充质干细胞 骨质疏松症 骨形态发生蛋白2 NF-κB受体活化蛋白配体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形成蛋白-2(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rhBMP-2)促进颗粒移植同期牙种植形成结合的可行性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预成直径为2.0mm的螺纹状钛种植体48颗。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4组。每只随机选择一侧胫骨钻4个孔,孔直径为6mm。近端2孔为实验组,远端2孔为对照组。取自体髂松质骨粉碎后与rhBMP-2/透明质酸钠复合物结合后植入实验组2孔,同时植入种植体。对照组植入颗粒状髂松质和透明质酸钠复合物。分别于术后4、8、12和16周处死1组动物,制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标本,观察移植及种植体-界面变化情况及分析每一时期Ca、P、S元素的含量。结果实验组每个时期移植的成熟度均好于同时期对照组,16周时实验组的移植和受区基本一致,而对照组移植和受区界限明显。实验组每个时期种植体-界面Ca和P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16周时种植体与移植形成较为完善的结合。结论rhBMP-2可以加速颗粒状移植松质的成熟过程,并可促进种植体-界面早期形成完善的结合。

  • 标签: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牙种植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