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下颌骨放射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是头颈部大剂量放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以慢性坏死及感染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开口受限、咀嚼及语言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死骨暴露,严重者甚至造成病理性骨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及头颈外科领域棘手的临床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下颌骨ORN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下颌骨ORN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与规范,对该疾病的处理仍以个人或单位经验作为治疗依据,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下颌骨ORN治疗后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下颌骨ORN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召集国内颌骨放射骨坏死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7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骨ORN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最终制订“下颌骨放射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放射性骨坏死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骨放射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骨放射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骨进行25Gy和28Gy一次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骨放射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骨放射骨坏死部位死骨,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外耳道骨坏死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10月经我科门诊治疗56例70耳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外耳道Ⅰ~Ⅱ型颞骨骨坏死患者在耳内镜下的局部治疗。结果10例(8耳)外耳道骨坏死患者经治疗后外耳道上皮重新爬生,上皮化,经观察2年以上未见新骨壁裸露。38例(54耳)外耳道坏死骨壁范围得到控制。12例10耳须手术切除坏死骨及软组织,组织瓣修复缺损区域,切断感染途经,外耳道封闭术。结论耳内镜下定期外耳道局部清理治疗,对外耳道颞骨骨坏死的病情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 标签: 耳内镜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 颞骨骨坏死
  • 作者: 何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200011
  • 简介:摘要放射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口腔医学所面临的难题。随着对ORNJ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认识逐渐深入,ORNJ的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同时ORNJ分类分期系统的建立及临床诊疗共识的发布,使ORNJ的临床诊治逐步统一和规范,提高了我国ORNJ的诊治水平。本文对ORNJ诊治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对ORNJ诊疗和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骨坏死,放射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己酮可可碱、维生素E、氯膦酸盐(PENTOCLO)方案治疗局限型颞骨放射骨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1例(23耳)接受PENTOCLO方案治疗的局限型颞骨放射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治疗前后患者主观症状及裸露骨质范围改善等指标评价该方案的疗效。结果PENTOCLO方案的平均使用时间为(506±48)d。19侧患耳(82.6%)的耳痛、耳流脓症状完全消失;2侧患耳(8.7%)的症状好转。9侧患耳(39.1%)的外耳道裸露骨质已完全被皮肤覆盖;11侧患耳(47.8%)骨质裸露范围明显减小;3侧患耳(13.0%)骨坏死程度稳定。结论PENTOCLO方案治疗局限型颞骨放射骨坏死的疗效明确,可以作为治疗局限型颞骨放射骨坏死的非手术方案。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颞骨 己酮可可碱 维生素E 氯膦酸盐
  • 简介:摘要放射颅底骨坏死(skull base osteoradionecrosis,sbORN)是鼻咽癌放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sbORN及其导致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破裂大出血,是影响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病临床疗效欠佳,是目前鼻咽癌临床诊疗的难点,加之颅底结构复杂,包括ICA、颅神经等重要结构,一旦发生则临床危害巨大。本文拟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鼻咽癌sbORN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旨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治疗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可导致颌骨坏死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形态与功能。近年,放射及双膦酸盐相关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发现,放疗15 d内颌骨中仍有骨改建活动,但由于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损伤,放疗15 d后微血管闭锁,骨改建停止,颌骨内开始出现纤维化。基于干细胞的生物性治疗可使颌骨内微循环得到恢复并修复骨质,为重度放射骨坏死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双膦酸盐除了可沉积于颌骨使破骨细胞大量凋亡外,还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修复颌骨损伤并调节免疫,对双膦酸盐相关骨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间充质干细胞的逐步应用,有望在放射及双膦酸盐相关骨坏死等颌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骨坏死,放射性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微血管损伤 免疫失衡 干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下颌骨放射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的发病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及临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口腔颌面部及头颈部恶性肿瘤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完成放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下颌骨ORN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757例患者,男性443例,女性314例,年龄(51.8±13.7)岁,下颌骨ORN发生率为12.0%(91/757)。通过单因素分析将33项相关因素筛选至28项,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分析确定,放疗剂量(OR=1.135,P=0.034,95%CI:1.089~1.232)、肿瘤T分期(OR=2.586,P=0.001,95%CI:1.482~4.512)、下颌骨手术术式(OR=9.101,P<0.001,95%CI:2.796~29.630)、牙周炎(OR=6.089,P<0.001,95%CI:2.708~13.693)、糖尿病(OR=4.467,P=0.002,95%CI:1.705~11.704)、放疗后拔牙(OR=3.228,P=0.001,95%CI:1.640~6.350)、龋齿(OR=2.911,P=0.009,95%CI:1.300~6.516)、根尖周炎(OR=2.726,P=0.016,95%CI:1.209~6.145)、吸烟史(OR=4.438,P=0.002,95%CI:1.702~11.571)、单/双侧放疗(OR=2.225,P=0.028,95%CI:1.090~4.545)共10项因素与下颌骨ORN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研究筛选出下颌骨ORN临床发病相关的10项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下颌骨ORN的病因学研究及临床预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为临床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坏死,放射性 下颌骨 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 Lasso回归
  • 简介:摘要患者男,61岁,因“复发性喉癌再次手术及放疗后2年,颈部肿痛、异味2个月”就诊于重庆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查体:造瘘口周围有大量坏死组织,造瘘口周有较多的脓分泌物,奇臭。颈部磁共振(MR)检查示:颈部软组织肿胀。入院诊断为复发性喉癌放射软组织坏死。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最终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控制炎性反应的综合治疗,患者治愈出院。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且部分患者为无菌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放射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20年9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51例下颌骨ORN行游离腓骨瓣修复患者,其中男性109例,女性42例,年龄(54.1±10.1)岁(31~85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皮瓣存活率及术后功能等评价手术疗效。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M(QR)”表示,采用χ²检验进行差异分析。结果151例患者中,因鼻咽癌放疗造成的下颌骨ORN占79.5%(120/151);出现下颌骨ORN平均时间为放疗后5(6)年。受区吻合动脉以面动脉[57.2%(87/152)]和甲状腺上动脉[32.9%(50/152)]为主,二者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10.3%(9/87)和1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9)。受区吻合静脉以颈外静脉[48.4%(135/279)]和面总静脉[26.5%(74/279)]为主;其中25例(16.6%)吻合1条静脉,126例(83.4%)吻合2条静脉,二者的皮瓣坏死率[分别为20.0%(5/25)和7.1%(9/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97例(64.2%)患者以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颌面软硬组织缺损;13例(8.6%)行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修复,其中5例同期种植牙修复。术后17例(11.3%)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例(2.0%)出现上呼吸道梗阻。术后皮瓣成活率为90.1%(136/151),21例(13.9%)出现皮瓣血管危象,33例(21.9%)出现颌面部创口延期愈合。随访3~24个月,110例(76.9%)患者口腔内外无瘘口,118例(82.5%)患者术后开口度改善≥0.5 cm,135例(94.4%)患者疼痛得到缓解,97例(67.8%)患者可正常饮食或进食半流质、软食,137例(95.8%)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游离腓骨瓣是修复下颌骨ORN缺损的有效手段,术前血管评估有助于受区血管的选择,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颈外静脉和面总静脉可作为主要受区血管。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修复利于口内外瘘口关闭,数字化技术可更精确恢复颌面部外形,并改善患者咬合及咀嚼功能,提高下颌骨ORN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骨坏死,放射性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受区血管 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 数字化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6例因难治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结果:应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语言、吞咽功能良好,面部外形满意。随访16~24个月,平均20.6个月,患者病情均无复发。结论: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胸旋转皮瓣制备简单、快速,适合同期修复下颌骨放射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L"形缺损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下颌骨肌瓣 面颈胸旋转皮瓣 下颌骨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下颌骨放射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临床治疗ORN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下颌骨ORN手术的病例104例[男性77例,女性27例,年龄(55.5±10.2)岁]。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原发肿瘤、放疗间隔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重点关注下颌骨ORN手术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并对实施显微外科重建的ORN病例(34例)及同一时期内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4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104例下颌骨ORN手术病例中,实施下颌骨节段切除伴同期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34例(32.7%),下颌骨节段切除不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17例(16.3%),下颌骨边缘切除53例(51.0%),同期因口腔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430例。34例下颌骨节段切除伴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ORN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13例(38.2%),肺部感染6例(17.6%),静脉血栓2例(5.9%),吻合动脉破裂3例(8.8%),血管危象5例(14.7%),抑郁自杀死亡1例。430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25例(5.8%),肺部感染29例(6.7%),血管危象12例(2.8%),术区吻合动脉破裂1例(0.2%),无深静脉血栓及抑郁自杀病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术后局部感染、肺部感染、血管危象、动脉破裂出血、深静脉栓塞等发生率显著低于下颌骨ORN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手术的病例(P<0.05)。结论下颌骨ORN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病例,部分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术者对术中及术后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法应有充分认识。

  • 标签: 下颌骨 骨坏死,放射性 并发症 预防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放射治疗在脑肿瘤的广泛应用,引起放射坏死的机会明显增加。准确、早期的鉴别肿瘤复发和放射坏死直接影响着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常规CT和MRI不能准确的鉴别脑肿瘤复发与放射坏死,本文介绍了新的影像学方法(CT、MRI灌注,Xe—CT,MRI弥散成像,波谱分析,SPECT,PET)对其鉴别的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肿瘤复发 放射性坏死 鉴别诊断
  • 简介:摘 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支柱。近年来,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种矿产资源中,伴生放射矿物极为丰富,应用广泛。与其他矿物不同的是,伴生放射矿物不仅含有常见的化学成分,而且还含有天然的放射物质。对矿物在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因放射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应建立完善的放射矿产及其伴生放射矿产管理利用体系和综合监测控制措施,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 标签: 伴生放射性矿物 冶炼 环境放射性 危害
  • 简介:摘要放射坏死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脑肿瘤以及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的严重晚期、不可逆的并发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来,贝伐珠单抗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放射坏死的治疗,并确定有一定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生存,但关于最佳治疗时机、方案等一直存在争议,缺乏基本共识,本文就这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 标签: 放射性脑坏死 贝伐珠单抗 放射疗法 脑肿瘤
  • 简介: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不仅会产生许多放射污染物质,同时也会产生许多非放射污染物质,比如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各种污染物的存在以及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污染场地修复的难度,混合污染场地修复是当前场地修复所遇到的一大难题。本文在总结放射以及非放射物质污染场地的修复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混合污染场地修复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措施,对混合污染场地的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的混合污染 修复
  • 简介:放射脑病(radiationencephalopathy,REP)是脑肿瘤或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常误诊为肿瘤复发或转移。我院收治1例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3年,发现右颞叶占位,影像诊断不明确,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放射脑病。本文就此病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讨论。

  • 标签: 放射性脑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放射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放射肺炎和放射肺纤维化两部分组成。放射肺炎一般属于急性反应,常发生在放疗后1~3个月。主要表现为干咳、程度不一的呼吸困难,有时有发热,影像学表现为放射区的不均匀密度增高及纵隔密度增高。放射区外也有密度改变,但较少发生。放射肺纤维化为放射肺损伤慢性阶段,常发生在放疗结束后2~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衰竭,影像学表现为较原照射区收缩的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代偿肺气肿呈现低密度。

  • 标签: 胸部肿瘤 放射治疗 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