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安胎干预对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11年9月~2013年4月期间,早期先兆流产孕妇妊娠患者156例,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原子光谱吸收法检测血清锌浓度,并对血锌含量低的患者进行及时地锌补充;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安胎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经过对患者的干预之后,试验组患者的流产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患者进行血锌含量补充同时,再对患者进行安胎干预,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地避免和防止患者出现流产情况。然而患者血锌含量低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流产。但对患者进行血锌补充和安胎干预之后,能够有效减少流产情况,对妊娠早期患者进行血锌和安胎干预,能够有效地减少流产事件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家庭的幸福感。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安胎干预 血锌 流产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观察脊柱整复手法配合点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镇眩作用及即时效应。方法:将202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08例)和对照组(94例)。实验组用脊柱整复手法配合点穴治疗,对照组用静滴麦普宁针治疗。观察第一次手法治疗前后即时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左右两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f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及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j)值,并分别于治疗后1、2、3、4……10天对眩晕程度进行评分,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二组镇眩效果:实验组显效92例(85.19%);对照组显效58例(61.70%);二组综合疗效:实验组:治愈82例(75.93%):对照组:治愈50例(53.1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时效应:经手法治疗后,VA及BA的Vpeak和Vmin值明显增加(P〈0.01),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VA、BA的PI和RI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脊柱整复手法配合点穴能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椎一基底动脉血管舒缩弹性好转,明显改善脑部血供,从而达到镇眩作用。

  • 标签: 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 脊柱整复手法配合点穴/推拿 镇眩作用 即时效应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人使用多种方法配合治疗,包括按摩、手法整复、脊柱减压、神经阻滞,然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170名,将这些病人分为两个小组,一组命名为基础组,另一组命名为实验组,实验组的病人使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基础组的病人不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其余与实验组使用的治疗方法相同。结果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之后,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然高于另一组(p<0.05)。结论对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人使用按摩、手法整复以及脊柱减压配合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病人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

  • 标签: 神经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柱减压 按摩 手法整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和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收治的200例符合既定标准的颈椎病患者,将其划分为针刺治疗组和手法治疗组,两组患者各有100例。采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对手法治疗组进行治疗,采用在颈部的压痛点作针刺治疗的方式对针刺治疗组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之后,手法治疗组达到了98%的总有效率,针刺治疗组达到92%的总有效率。两组患者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对颈椎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针刺治疗以及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两种方式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使患者上肢麻木以及颈项酸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还能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以恢复。采用手法治疗的方式还可以使患者的颈部软组织痉挛得以缓解,对颈部内外平衡的充电十分有利,同时也可以对锥体活动阶段的对应关系进行调节,使椎体小关节的粘连得以松解。

  • 标签: 颈椎病 手法 针刺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人使用多种方法配合治疗,包括按摩、手法整复、脊柱减压、神经阻滞,然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170名,将这些病人分为两个小组,一组命名为基础组,另一组命名为实验组,实验组的病人使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基础组的病人不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其余与实验组使用的治疗方法相同。结果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之后,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然高于另一组(p<0.05)。结论对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人使用按摩、手法整复以及脊柱减压配合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病人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

  • 标签: 神经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柱减压 按摩 手法整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电针、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20例颈椎病颈痛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患者和观察组1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仰卧位拔伸整复发电针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给予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75,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的有耳鸣耳聋、颈项痛、恶心呕吐、眩晕、头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P<0.01),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的有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头痛、头晕、颈项痛等(P<0.01)。结论对颈椎病颈痛患者进行治疗时,针刺治疗和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电针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日常工作情况恢复的比较快,但是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电针治疗明显优于针刺治疗,有助于重建颈部平衡并使颈部软组织痉挛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颈椎病颈痛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电针 针刺
  • 简介:阅读、整理、交流,是考前复习的正确形式。具体要求如下:1回归课本,重温教材学生应从繁杂的复习资料、题海中走出来,静下心,以回归课本为主,以适当练习为辅,巩固、夯实课奉基础知识。一边复习,一边印证“所考必我所学,所学我必能做”,在复习课本中提高必胜的信心。

  • 标签: 复习策略 考前复习 复习资料 基础知识 课本 回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烧伤后遗畸形的防治方法。方法对1994年8月至2012年8月间99例(145只患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整复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产生的主要原因为①创面早期处理不当致感染、加深;②深度烧伤患者拒不接受早期手术治疗而待自然愈合,愈后产生瘢痕挛缩畸形;③深度烧伤创面手术时机选择较晚或薄皮片移植及术后未进行有效康复锻炼.整复手术采用瘢痕松解游离植皮、局部成形、皮瓣转移、关节融合等方法,术后采用抗挛缩措施并嘱加强功能锻炼.随访57例(69只患手),4例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术后再挛缩行二次手术;7例虎口、指蹼处术后仍有轻度挛缩,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所有畸形关节完全或基本矫正;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手烧伤早期正确治疗可有效预防瘢痕增生,对后遗畸形患者个性化、系统全面的进行瘢痕彻底松解、皮片移植或局部成形和皮瓣转移是整复的关键,加强术后康复治疗也尤为重要。

  • 标签: 烧伤 瘢痕 后遗畸形 整复
  • 简介:手术整复阴道子宫脱李至生(湖北省武穴市兽医站436400)母畜阴道子宫脱出,多因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所致。治疗多以手术整复为主,经多年诊治体会,现将整复此病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供同行参考。一、清洗、湿润脱出部分清洗液根据寒热不同季节而定,热...

  • 标签: 手术整复 阴道 湖北省武穴市 子宫收缩 子宫脱出 平坦地面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马长贵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7-12-22
  • 出处:《健康世界》 2017年第14期
  • 机构:目前脊柱侧弯尚属世界性治疗难题,除外科手术有一定校限外,再无有效治疗方法。手术校限病人痛苦,行为限制明显,脊柱生理曲度难以恢复。此病易发生在十三至十五岁,女多男少。本人运用《舒解神经压迫手法》,在治疗颈、腰椎病基础上,经数年的研究,已找到一套整复脊柱侧弯的治疗手法,虽然还不完善,但效果显著。在此将已治疗案例与同仁商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前牙周整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后分别进行传统口腔修复和牙周整复术,对比其疗效。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美观度、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口腔修复之前进行牙周整复术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口腔修复 牙周整复术 满意度 疗效
  • 简介:小儿肠套叠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肠梗阻,本病以往多采取手术治疗。本文介绍我院X光下空气灌肠成功整复小儿肠套叠10例,介绍基本操作方法、整复成功标准、注意事项等。说明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替代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 标签: X光 空气灌肠 整复 小儿 肠套叠 注意事项
  • 简介:等. 412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J]. 中华烧伤杂志,74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本组2例腕关节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应用此方法修复

  • 标签: 手部烧伤 挛缩畸形 烧伤瘢痕
  • 简介:发生原因1多因怀孕期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单一、质量差,缺乏运动,畜体瘦弱无力,过度劳累等致使会阴部组织松弛、无力固定于子宫。该病年老和经产母牛易发生。2助产不当、产道干燥而迅速拉出胎畜、胎衣不下、在露出的胎衣断端系以重物及胎畜脐带粗短等也可引起。此外,瘤胃臌气、瘤胃积食、便秘、腹泻等也能诱发该病。

  • 标签: 子宫脱出 防治 整复 奶牛 胎衣不下 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