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在融媒体时代下非故意性新闻失实的两大原因,并结合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提高新闻记者的作业效率,降低非故意性新闻失实的发生几率。

  • 标签: 融媒体 非故意性新闻失实 新闻本质 新闻信息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在融媒体时代下非故意性新闻失实的两大原因,并结合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提高新闻记者的作业效率,降低非故意性新闻失实的发生几率。

  • 标签: 融媒体 非故意性新闻失实 新闻本质 新闻信息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中国城区0~6岁儿童家庭内非故意伤害危险行为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考评。方法全面检索文献后形成条目池,经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后形成初量表,预调查后确定终量表各维度及条目,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长沙市城区抽取1 104名0~6岁儿童,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分半信度评估量表信度,采用t检验评估量表在不同儿童中的区分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结果儿童危险行为量表共10个维度54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分半信度为0.87;各维度和总量表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0~0.84,均P<0.001。总量表共提取1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52%,54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均>0.30。量表的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比较拟合指数、拟合优度指数、调整后适配度指数分别为0.06、0.78、0.79、0.77;伤害组与非伤害组的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所研制的量表对中国城区儿童非故意伤害的行为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 标签: 非故意伤害 儿童 城市 行为 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展示《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同时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目标及策略的具体内容与异同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有儿童发展纲要中符合定义的非故意伤害防控目标和策略文本进行提取、编码和分类,同时结合伤害“5E”策略框架对策略文本分类进行主题构建。以国家级儿童发展纲要作为基准,对同时期31个省级儿童发展纲要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儿童发展纲要均将儿童伤害防控作为主要目标,涉及健康、环境和安全领域。国家级与大部分省级儿童发展纲要将该目标设置在健康领域,少部分省份则设置在环境或安全领域。减少或控制伤害致死、致残和发生是儿童伤害防控目标的主要内容,但所有省份对于伤害发生和致残均没有明确量化要求。所有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策略主题可分为机制、执法、教育、环境、工程、急救、评估和经济8类,其中主要以机制策略为主,执法、教育、环境和工程策略次之,急救、评估和经济策略较为薄弱。省级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策略以国家级非故意伤害防控策略为蓝本,但在具体内容上也有所侧重和细化。结论儿童发展纲要是儿童伤害防控工作落实的重要政策保障。建立良好的基础数据,探索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机制策略,针对更多常见伤害类型制定和实施执法、环境和工程策略,积极开展评估,鼓励采用更多的经济策略可以进一步完善后续儿童发展纲要中非故意伤害防控领域,并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 标签: 儿童发展纲要 非故意伤害 伤害防控
  • 简介:馋猫。这’可是我花大价钱买来搞科研的恐龙蛋!再制造一台极其精密的黼,才可动手将它勰、先得制订极为精确的解剖方案。一一一糟毗嘘—我故意把其中一根线接反了。谁让他老对别人指手划脚呢。刀唇骼故意捣蛋@张帆@奕琦

  • 标签: 故意捣蛋
  • 简介:近年来,学者们对犯罪故意的研究偏向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这一立法分类上,而忽略了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这一学理分类。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中的不确定故意,具有尚未被挖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确定故意仍建立在行为人明知的基础上,它通常表现为一种间接故意,但也可以是直接故意。根据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的不同,不确定故意分为概括故意、未必故意和择一故意。在具体个案中,不确定故意虽然并不能单独认定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但其与意志因素相结合就可以认定。

  • 标签: 不确定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明知
  • 简介:摘要无需多言,世界各国刑法体系对故意犯罪实施处罚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能够在立法中明确故意犯罪的实质概念却不容易。最大的困难是对间接故意的实质概念难以确定,即对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在心理上的本质反映,十分抽象并且个案差异难以把握。而间接故意实际上充当了故意成立的底线,它不仅划分出了与过失的界限,而且也为故意的成立设立了最后的屏障,刻画出了刑法处罚故意犯罪,追究故意责任的最低容忍程度。

  • 标签: 间接故意 容认 放任 意志
  • 简介:使人惧不若使人爱,使人爱不若使人敬。—清代教育家/李惺1368年明朝建立,徐达北伐的大军到达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大都不远,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很快便可抓住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7天。7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已经足够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

  • 标签: 使人 末代皇帝 常遇春 陈友谅 了明 率性而为
  • 简介:小说《创业史》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在创作过程中,他故意'找骂'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一天刚下工,柳青住的院子便传来了阵阵'骂街'声,骂街的是本村有名的泼妇。她浑身湿淋淋的,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站在家门口的柳青破口大骂,不时双脚跳起,跺得场院咚咚作响。邻居们气愤不过,连推带搡,拉走了泼妇。大家都抱怨柳青不该去招惹她。柳青若无其事地笑着对大家说:'我是故意找骂的。'

  • 标签: 找骂 故意找 柳青故意
  • 简介:一、故意故意是指客观构成要件该当事实的认识或预见。通过此种认识,到达自己意图要实施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是违法的认识,进而期待行为人对其加以放弃。尽管如此,仍旧实施了违法行为,发生了构成要件该当事实时,便成立故意犯。故意,始终是指此种事实的认识,进而与自己意图要实施的行为是违法的意识或认识相区别。违法性认识,只要其形成是可能的即可。现实上存在违法性认识是故意犯的成立要件的见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当然,在学说上,存在严格故意说,主张违

  • 标签: 事实错误 故意事实
  • 简介:正上期答案第一题:山东济南童萧萧主人公是一位道长,在收服僵尸。已经收服了四只,却被第五只偷袭了。由于道长道行高深,所以虽然脖子受伤了却依然活着,只是第五只僵尸跑掉了,所以最后看着电视养伤的时候依然碎碎念。众人:你林正英看多了吧!小编: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按照这种设定去解释……似乎……可以说得通呢……北京老崇文区刘鹤依我看这篇故事又用了微推理最经典也

  • 标签: 手术失败 交通事故 凶手 被害人 神秘 电梯
  • 简介:在电视剧《大法官》中,合议庭的三人对王杏花的故意杀人罪行量刑时,出现了三种意见,一人主张判死缓,一人主张判无期,一人主张判15年。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美其名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正是这看似正常的现象却会给王杏花一类人的生涯带来巨大的差别,假如法官们主张判无期或死缓,王杏花也只能接受这一判决事实。因此,这种现象应当被界定为“不正常的量刑现象”。这种现象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给人判决随意、司法不公的印象,二是容易导致审判腐败的发生。

  • 标签: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罪 量刑 标准 《大法官》 法院工作
  • 简介:<正>一直以来,杀人与伤害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难以厘清。而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是刑法分则中极为重要的罪名。区分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标准,有目的说、事实说、故意说等观点。现在学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应以行为人主观上是杀人故意还是伤害故意来作为二罪区分的标准。[1]但是,区分标准与判断规则的提出,未必能改变主观判断的困难,未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究竟如何界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

  • 标签: 故意伤害罪 故意杀人 法条竞合 想象竞合 刑法分则 既遂
  • 简介:今天上午下课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玩。几个女同学把我抬起来,这时一(11)班的一个男孩也来抬我。突然,几个女同学把手一松,男同学也把手一松,就摔到了地上。当时,我觉得屁股有点疼,手也有点疼。

  • 标签: 《他们不是故意的》 小学 作文 陈诗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不仅是刑法理论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刑事审判工作中的首要问题之一。司法实践中,对于怎样区分故意杀人(既遂)罪与故意伤害(致死)罪的界限,争论很大,迄今莫衷一是,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也作一点探讨。

  • 标签: 故意杀人 既遂 刑事审判工作 主观心理状态 行为方式 司法实践
  • 简介:摘要:违法性认识不宜作为故意的要素,它只是责任的要素,如此安排符合依法治国的公共利益。之所以有人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的要素,乃是受制于“结果无价值论”之视域,而忽略了学说梳理,进而遗漏了日本刑法乃至苏联刑法之母国(德国)的史料。这不仅保障了崇法、守法者的合理信赖,对欺诈者产生威慑,而且激活了刑法条文本身的教育功能,减轻了国家普法的成本。至于“不知法者,仍有故意”所存在的疑问,在既有的刑法理论上,均已经得到了妥当的回答。

  • 标签: 违法性认识 故意说与责任说 构成要件要素 刑事政策
  • 简介:故意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责任要素,当然也有学者将其纳入构成要件,作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以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相对应。这个问题,涉及故意的体系性地位,有必要加以探讨。故意是一个涉及心理学与刑法学的复杂课题.其本体要素的界定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都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需要研究,从而为主观归责奠定基础。

  • 标签: 故意 认识 意欲 明知 应知 希望
  • 简介:案情回放2017年6月23日上午9时许,位于经十路旁的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第22审判庭,气氛庄严肃穆,旁听席上座无虚席。随着一记铿锵有力的法槌敲击声,审判长吴靖宣布开庭,并传上诉人于欢到庭。于欢身着灰色T恤,在众人注视下被带入法庭。值庭法警为其打开戒具后,于欢坐在了被告席上,精神尚可,神态相对平静。

  • 标签: 故意伤害案 高级人民法院 审判庭 山东省 审判长 上诉人
  • 简介:本文从犯罪人是否一定意识到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是否一定就是意志行为两方面对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概念提出质疑,认为:犯罪人意识到犯罪行为不应成为故意犯罪的必要前提,它只是故障犯罪的特殊前提,刑法所称故意犯罪行为有许多是无意识的非意志行为。

  • 标签: 犯罪 故意犯罪 社会危害性 非意志行为 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