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慢性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检测,探讨食物不耐受与慢性湿疹的相关。方法:选取慢性湿疹患者106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微孔板技术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19%、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3.49,P<0.01)。两组间,除鸡肉、猪肉、大米、牛肉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他食物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的食物依次为蛋清/蛋黄、牛奶、蘑菇、大豆、蟹、虾、玉米、西红柿、小麦、鳕鱼。观察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中,超过半数患者对两种及以上食物呈阳性反应。结论:食物不耐受在慢性湿疹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慢性湿疹的诊断及后续饮食调整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湿疹 食物不耐受 特异性IGG抗体
  • 简介:尽管对系统红斑狼疮(SLE)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然而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还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该病是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药物、饮食等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打破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细胞凋亡频率增加和凋亡物质清除效率降低、免疫细胞异常分化活化等,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损伤。因此,本文对现有的发病机制在基因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SLE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并为SLE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和靶点。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学 表观遗传学 免疫学 环境因素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广泛应用的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虽然有效,但常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而对于重症难治SLE,这些药物往往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严重。靶向性生物制剂的应用虽然显示出特定的疗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仅在不同自身抗体和信号通路等环节解决发病网络中的部分问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考虑到SLE的突出问题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障碍,且这些障碍复杂多变又难以控制,研究者希望从形成免疫系统的上游细胞中找到突破口。免疫细胞由干细胞分化而来,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在向免疫细胞分化过程中有可能实现部分或全部免疫系统的修饰和重建。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已逐步成功应用于SLE的治疗。

  • 标签: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移植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特色,形成了一定的中医理论。本文主要从中医学中有关系统红斑狼疮的病名、近年来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辨证分型论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药疗法 辨证论治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报告1例持久隆起红斑。患者女,51岁,全身多发结节、斑块伴痒痛10余年,病情反复迁延、逐渐加重。皮疹伴疼痛,冬季加重、夏季缓解,四肢伸侧、颜面部、臀部对称分布斑块、结节、色素沉着、皮下萎缩,新旧皮疹同时存在,皮疹早期疼痛明显,晚期轻度瘙痒。早期皮疹病理活检呈白细胞碎裂血管炎改变,晚期皮疹病理活检呈纤维化改变。诊断:持久隆起红斑。系统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沙利度胺、贝前列素钠,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莫米松乳膏等治疗,2周后部分皮疹逐渐消退、颜色变暗。目前尚在随访中。

  • 标签: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是以免疫系统介导为主的慢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仍然广泛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SLE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促进了SLE分子水平靶向治疗的发展。生物制剂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制剂与传统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相比,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自身反应淋巴细胞或炎症介质,从而减少了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同时比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文中就细胞因子相关生物制剂、针对B细胞的生物制剂、改变T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制剂、与免疫耐受相关的生物制剂及补体抑制剂等在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 标签: 生物制剂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36例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平均病史为(6.83±1.28)年,皮损部位常位于大小阴唇及阴道口,且皮损形态多呈现色素脱失或减退并伴有一定程度萎缩,临床症状多以瘙痒为主。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为16.91%(2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病程(OR=4.27)、复发(OR=3.56)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OR=8.11)是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临床医生应对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行甲状腺激素和抗体水平检查,对继发性甲状腺疾病进行提早干预,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藓 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自身抗体 影响因素
  • 简介:糖皮质激素(GCs)是治疗系统红斑狼疮(SLE)最主要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且长期应用可导致多种副作用,临床医生难以针对不同病情的SLE患者给予相对精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本文总结糖皮质激素在SLE不同进展阶段、不同脏器受累以及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最新的应用共识和研究进展,并分析SLE中糖皮质激素抵抗(GCR)的相关机制,针对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为糖皮质激素在SLE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 应用 糖皮质激素抵抗 副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难治跖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方法选取多发性跖疣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CO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局部注射(每一处皮损注射0.5ml氟尿嘧啶),对照组(32例)仅用CO2点阵激光(功率5~20W、点阵模式、反复至点状出血),每周1次,连用3次,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经过治疗3次后,试验组有效率(85.7%)高于对照组(68.6%),P<0.05,试验组皮损清除率(79.5%)显著高于对照组(59.0%),P<0.05,试验组的复发率(12%)显著低于对照组(2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跖疣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应用一种治疗方法,有效率及清除率高,复发率及不良反应低。

  • 标签: 跖疣 点阵激光 CO2 氟尿嘧啶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病。近年SLE的治疗有较大进展,2017年英国风湿病协会(BSR)推出了成人SLE管理指南,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与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两大协会发布了狼疮肾炎的管理指南与推荐,为SLE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结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SLE诊治指南,对上述国际指南的治疗部分进行解读,并简单介绍疾病活动判断的方法,为临床治疗SLE提供参考。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治疗 指南解读 疾病活动性
  • 简介:狼疮肾炎是系统红斑狼疮的一种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肾损伤和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免疫复合物是狼疮肾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启动因子。近年,狼疮肾炎的免疫抑制治疗模式已从单纯皮质类固醇激素发展为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治疗。在诱导缓解和长期维持治疗中,也出现了多种新的治疗方案,如神经钙调蛋白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为狼疮肾炎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 标签: 狼疮性肾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及安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60例予口服枸地氯雷他定8.8mg,每天1次;对照组60例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血清IL-2、IL-10、IgE水平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IgE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血清IL-2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L-10、IgE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IL-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能通过调节Th1/Th2的失衡及降低血清IgE水平而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的症状,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而安全。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枸地氯雷他定 疗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报道1例婴儿结节脂膜炎。患儿男,6个月2天,发热4天,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天。皮肤专科检查:背部、四肢散在直径1~2cm的水肿红斑,类圆形,部分中央颜色较淡,可见假性水疱,红斑基底可触及硬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可见灶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内可见弥漫成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未见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表达。诊断:结节脂膜炎。入院后予大剂量激素、抗感染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结节性脂膜炎 婴儿 激素治疗
  • 简介:甲疾病种类繁多,其中甲感染性疾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最常见甲感染性疾病是甲真菌感染,但临床上甲感染性疾病还包括病毒、细菌、梅毒螺旋体和疥螨等感染,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或误诊。

  • 标签: 感染性甲病 病毒 细菌 梅毒 疥疮
  • 简介:甲病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指(趾)甲形态及结构异常。很多皮肤疾病可引起甲病变,因其表现复杂多样,易出现误诊、误治。本文就湿疹、扁平苔藓、掌跖脓疱病、连续肢端皮炎等皮肤病相关甲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要点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清晰的研判。

  • 标签: 皮肤病 甲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治疗中、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可行。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科门诊确诊的中、高风险血管瘤患儿,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首日剂量为0.50mg/(kg·d),分2次口服;第二天剂量增加至0.75mg/(kg·d),分2次口服;第三天剂量调整为1.00mg/(kg·d),分2~3次口服;服药1周后复诊观察患儿皮损变化情况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酌情加量至每日1.50~2.00mg/(kg·d)维持治疗,每天分2~3次口服,连续服用6~12个月。服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复查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B超,每2~3个月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等。撤药时逐渐减量,每月减量0.50mg/(kg·d)。患儿治疗前均完善影像学、生化检查,治疗过程中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皮损大小等,观察临床疗效及转归情况。结果:共168例中、高风险血管瘤患儿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其中159例完成了所有的治疗和随访,完成率为94.64%。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2.29±0.84)月龄,平均给药持续时间为(13.67±4.43)个月,平均最大给药剂量为(1.86±0.35)mg/(kg·d)。其中未完成治疗和随访的9例患者中,2例(1.19%)因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停药,5例(2.98%)治疗6个月及以上无效后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1.19%)散发型血管瘤患儿(肝脏受累)在服药4个月肝脏血管瘤完全消退后自行停药脱失。完成治疗和随访的患者中,男女患者、多发与单发血管瘤患者、节段型与散发型与局灶型、溃疡型与非溃疡型的治疗效果间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均>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对各类型的中、高风险血管瘤有明显疗效,与血管瘤分型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不良反应
  • 简介:化脓肉芽肿(PG)是一种多见于儿童、发生于皮肤或黏膜、常见的良性获得血管肿瘤,临床多表现为快速增长的、带蒂或宽基底的单发红色光滑丘疹,轻微损伤极易出血。PG好发于头颈部、四肢末端皮肤及口腔黏膜,患者常因皮损出血不止、影响美观或疼痛需要积极治疗。本病有多种治疗方法,传统方法包括冷冻、CO2激光、手术等;新近治疗包括外用β受体阻滞剂、长脉冲1064nmNd:YAG激光等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耐受好、不良反应少。PG有一定复发风险、瘢痕形成及暂时性色素异常,在选择治疗时需要兼顾病因、美观及患者耐受等因素。

  • 标签: 化脓性肉芽肿 治疗 激光 手术 Β受体阻滞剂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自身免疫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SLE与妊娠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妊娠期免疫状态及生理变化可导致狼疮复发,另一方面,SLE患者在妊娠过程中疾病复发,发生狼疮肾炎加重、高血压、子痫、胎儿丢失、早产儿及新生儿狼疮等的机率明显升高。尽管风湿免疫科医师对狼疮患者的妊娠较为重视,但母亲和胎儿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进一步增进对狼疮与妊娠的认识、选择合适的妊娠时机、应用安全的药物保持病情尤为重要。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妊娠 并发症 管理 治疗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器官的系统自身免疫病。作为SLE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感染的控制始终不尽如人意。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位危险因素。此外,病毒和细菌感染可能作为环境激发因子参与了SLE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在有遗传背景的个体,往往导致了SLE发病或病情复发与恶化。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感染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SLE)是弥漫结缔组织病的"原型",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SLE患者及动物模型中可见多种自身抗体。其中部分参与炎症过程及组织损伤。自身抗体介导了SLE的病理过程,可直接识别抗原引起组织损伤,也可以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导致损伤。本文就系统红斑狼疮常见自身抗体,以及这些抗体在疾病诊断、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自身抗体在SLE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