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当今世界,有必要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通过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途径,切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 认同感
  • 简介: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农村教育质量。本研究以山西省某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因自身职业理想而从教的教师职业认同明显高于因外在因素而从教的教师;职业情感维度上,女性教师认同显著低于男性教师;随着教龄增加,教师职业认同增加。为了提升教师职业认同,建议如下:在建设农村教育事业时,不仅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更要使其获得身份认同,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

  • 标签: 农村 教师 职业认同感 调查研究
  • 简介:在中外文化冲突中,林语堂不是被西方的强势流行文化所同化,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城市文明融合,将女性、婚姻与家庭等观念融入到新的社会建构之中。他理想中的女性,既有中国传统的简朴、自然、智慧、闲雅、快乐,同时又具有西方现代的开阔,尊严、个性。在他看来,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不同的,爱情需要不断的变化,而婚姻却寻求稳固不变。在婚姻模式里,他接受西方新的社会秩序,但更趋于对中国传统的“家”的认同。他虽然对女性推崇备至,却又跳不出男权主义的局限。林语堂以他文化融合观念,为当时乃至当下那些在婚姻的海洋里迷失方向的人们,找到一个发出和谐之光的灯塔。

  • 标签: 林语堂 理想女性 家庭建构 文化认同
  • 简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对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对在校学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党员对自身的党员身份认同度不高。通过了解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缺乏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提出通过严格发展学生党员程序,从源头加强党员身份认同意识;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搭建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 标签: 学生党员 身份认同 高职院校
  • 简介:一、引言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专业标准》)等一系列教师职业标准文件.文件明确强调:"《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 教师专业标准 下关 教师专业素质 标准文件
  • 简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割裂,使得青少年们普遍受到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浅薄。而古诗文是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直接载体,学好古诗文字即有助于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诵读有手段,以重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为途径,并明确民族传统文化与自身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来培养学生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 标签: 古诗文教育 民族文化 培养认同感
  • 简介:慕课教育对传统教学方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通过慕课方式在网络等多元交互平台将英语学习延展的更加随时性,碎片化。本研究基于任务教学法理论,以问卷调查方式对中国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学习者通过慕课网络学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探索其在学习意识、学习行为上对慕课英语课程学习的认同和满意度,以及各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对英语类慕课课程的设置和开放提供借鉴。

  • 标签: 慕课 任务教学法 学习满意度 问卷调查
  • 简介: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关系表述
  • 简介:文章通过笔者的实证调查,阐释了中缅佤族在跨境流动、跨国婚姻、亲情互助和经济交往方面固有的“胞波”情谊,从而强化了佤族的民族认同

  • 标签: 佤族 民族认同 “胞波”情谊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在正确认识二者动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良性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和谐统一。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统一
  • 简介:生活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是蒙古族中比较特殊的一支,其法定民族身份为蒙古族,却坚守伊斯兰教信仰,文化方面又体现了蒙古族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因此,本文通过对该群体的民族归属、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层面分析蒙古族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三者认同和谐共存的原因,探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现象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文化认同、现实利益、现实格局等方面存在的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蒙古族 穆斯林 阿拉善左旗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九七”大限,标志着港人本土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建立。董启章的《永盛街兴衰史》以民间的历史拆解了正史的权威性,《地图集》则干脆拆解了历史本身,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

  • 标签: 董启章 《永盛街兴衰史》 《地图集》 认同 消解
  • 简介:在我国,社区矫正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的舶来制度,公众认同是其存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心理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资源和力量充分有效参与的前提条件。然而,受重刑和报应传统思想拒斥、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制度设计不健全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公众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认知度和认同普遍偏低。由此导致社区矫正的社会参与严重不足,使其异化为公权力主导的“司法矫正”,从而背离了社区矫正的内在价值和制度初衷。社区矫正公众认同的实现有赖于:引导和改造公众意识,培育现代刑法观念;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公众社会安全感。

  • 标签: 社区矫正 公众认同 公众意识 社区建设 风险评估
  • 简介:中国人的理想社会非法制社会,而是礼乐社会。"官职设然后兴礼乐","先礼而后刑"。道德教化毁灭,始用刑法。因此,与西方世界比较,中国税收的社会认同在税制运行、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均衡与耦合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在对税收社会认同具体过程的分析中,厘清税制演化的脉络和因由,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想税收制度体系的构建与目标税制施行的过程。

  • 标签: 税收社会认同 主动建构 被动建构 税收制度
  • 简介: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问题是刑法公众认同问题的一个"高度",其可从法之真、法之善和法之美予以先后切入。经由法之真,刑法之真构成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前提,其哲学本质是主体客体化,其将"合规律性"赋予刑法实践;经由法之善,刑法之善构成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实体,其哲学本质是客体主体化,其将"合目的性"赋予刑法实践;经由法之美,刑法之美构成刑法公众认同的法哲学升华,其哲学本质是主客双向化,其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赋予刑法实践。刑法之真、刑法之善与刑法之美构成了刑法公众认同的完整法哲学内容,从而能够使得我们获得对刑法公众认同的深刻领会,以最终更加有效地推进刑法实践。

  • 标签: 刑法公众认同 法哲学 刑法之真 刑法之善 刑法之美
  • 简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积极向上的凝聚力量。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侧重于价值判断。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与时代相结合,吸收时代精神,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成为现实的、真正代表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之中。民族精神认同就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可、承认、接受、继承、创新、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并使之发扬光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精神认同

  • 标签: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新时期,社会价值多元化、思维多样化,社会治安状况复杂,警察需要面临更多的社会应急事件,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此背景下,需要增强公安民警职业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强化警察自我认知。从警察职业心理的自我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公安民警的职业现状和态度,梳理影响警察职业心理和公安文化认同的三个基本要素:民警自身、公安机关及其领导者和社会,优化工作环境和环境营造,引导广大公安民警增强职业心理和职业文化认同,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

  • 标签: 警察 职业心理与文化 职业认同感
  • 简介:遵循个体认同建构到整体共同体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海南省Q县早期农场的职工认同的研究发现:职工个体相同地理空间的共处、人生经历的相似、面临处境的相同促使其先置性认同产生.先置性认同属于职工纯粹心理层面的情感认同,标志农场职工个体间地域、身份、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为了塑造整体意义上共同体的生成,农场通过去个体化和以政治学习的方式对职工进行价值集体化教育,致力建构价值共同体,农场价值体系最终内化为职工的行为,表明农场共同体最终形成.

  • 标签: 个体认同 农场早期职工 多重认同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