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视网膜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0例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方式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后的各项血流参数均增加20—30%,尤其发病年龄大于65岁或病程<1个月的病例表现更显著。反复行SGB(1次/2天)注射后1~3个月,各项参数可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实施治疗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临床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视网膜血管闭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周边视网膜血管FFA的图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8例(78只眼)单眼近视眼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24例(24只眼)其眼轴长度为24.0~26.0 mm;B组,23例(23只眼)其眼轴长度26.1~28.0 mm;C组,31例(31只眼)其眼轴长度≥28.1 mm。所有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情况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A、B、C 3组均见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3组发生率依次20.83%、26.09%、1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831)。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发生率为21.79%,渗漏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45岁者发生率高于>45岁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14)。不同性别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9,P=0.410)。结论近视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部分出现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且年龄越小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而与眼轴长度、性别无关。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脱离,孔源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眼底 渗漏,血管,视网膜,周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 血管神经眼科
  • 简介:摘要视网膜新生血管(RNV)起源于视网膜血管,是许多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疾病进展会导致视力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可以利用激光诱导、手术使小鼠模型产生RNV、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等病理表现。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还研发了多种RNV基因工程模型鼠。本文介绍了RNV激光诱导静脉阻塞小鼠模型、氧诱导小鼠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模型以及双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等。这些基因工程模型鼠概括了RNV在人类中的许多临床表现,不同类型小鼠模型诱导产生RNV的机制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类型和病程的RNV症状。因此各种不同机制诱导的RNV鼠模型在RNV的病理研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给医务人员和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有关RNV鼠模型的介绍,从而评估此类疾病的新治疗方法,还可以为新型药物提供实验对象,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基础。

  • 标签: 视网膜新生血管 基因工程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黄斑无血管区(FAZ)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CSC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患眼、健眼各45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健眼组,选取体检健康人群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比较各组FAZ、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脉络膜厚度(SFCT),同时分析毛细血管血流增强形态。结果三组SCP中FAZ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组DCP中FAZ为(0.81±0.19)mm2,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0.43±0.12)mm2、对照组的(0.38±0.08)mm2(t=3.17、3.22,均P<0.05);患眼组、健眼组SCP/DCP中血流密度显著均低于对照组(t=2.69、3.01,均P<0.05)。患眼组CMT、SFCT分别为(427.43±35.66)μm、(359.43±32.95)μm,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276.35±17.02)μm、(260.38±25.66)μm和对照组的(285.69±11.47)μm、(235.76±20.50)μm(t=8.17、9.89,10.26、15.92,均P<0.05);健眼组与对照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眼组SFCT显著高于对照组(t=4.39,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证实,患眼组可见毛细血管血流局部增强23眼和血流弥漫性增强22眼,同时均存在视网膜下积液;健眼组可见毛细血管均匀强弱信号改变;而对照组则均无以上改变。结论急性CSC患者患眼和健眼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其中DCP中FAZ患侧眼较健侧眼明显扩大,扩张毛细血管丛血流可见多种形态增强改变。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毛细血管 黄斑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速度 灌注成像 眼科学
  • 简介:记得四年前我刚回国时,第一个想到要买的就是一部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后,我决定买一部墨绿色的中型轿车。当时我的印象是一般人的车都买白色或黑色,所以认为自己的选择很独特

  • 标签: 视网膜 效应 墨绿色 轿车 人际关系 发现
  • 简介:最近,小李很想买一辆宝石蓝颜色的汽车,他觉得这种颜色的车比较独特。自从他打定主意后,却不断发现街上出现宝石蓝色的汽车,难道现在流行这种颜色的车?李太太怀孕了,她发现最近无论是逛街还是乘车,她总能碰见几个孕妇,难道今年的孕妇就是比较多?小李和李太太的这种“发现”在心理学中称为“视网膜效应”,

  • 标签: 视网膜 颜色 心理学 汽车 宝石 太太
  • 简介:  视网膜脱离是重要的致盲眼病.光感受器外节从脉络膜接受氧气和营养,如果视网膜从脉络膜脱开,光感受器就会凋亡.中心凹没有视网膜血管,完全依赖于脉络膜途径,因此黄斑区的脱离会造成后极部视锥和视杆细胞不可逆的损害,从而致盲.如果黄斑区未受累及,及时的视网膜复位可能使视力得以保存.……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 标签: 血管样条纹/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作者: 李静 程湧 邓洵 孟庆娱 梁建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现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西安 710068),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VPTR)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VPTR的患者20例(20只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0.05±14.28)岁。其中2只眼单独行冷冻疗法,1只眼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1只眼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余16只眼根据病情分别选择了巩膜外放射敷贴疗法、光动力疗法(PDT)、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冷冻疗法的联合治疗。其中9只眼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行玻璃体切除术(PPV)。以肿瘤缩小、渗出吸收、异常血管萎缩、视网膜脱离减轻为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结果20例患者中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上单个或多个黄白色或橙红色,富含血管的瘤体。20只眼均同时伴有并发症,其中并发视网膜内(下)渗出20只眼(100%);黄斑水肿19只眼(95%),黄斑前膜4只眼(20%);视网膜脱离8只眼(40%);玻璃体积血6只眼(30%);异常血管16只眼(80%)和增生膜7只眼(35%)。长期随访中,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的1只眼肿瘤萎缩,视力提高。单独行冷冻疗法的2只眼:1只眼黄斑水肿减轻,异常血管减少,视力提高;1只眼无明显变化。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的1只眼渗出增加,视力下降;行联合治疗的16只眼中9只眼并发症减轻,视力提高;3只眼无明显变化;4只眼并发症加重,视力下降。结论VPTR的病情复杂,治疗棘手。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可联合应用。对于以异常血管为主要并发症的小肿瘤可选择激光光凝和(或)冷冻治疗。肿瘤较大并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巩膜外放射敷贴治疗,出现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PPV。抗新生血管治疗对并发黄斑水肿治疗切实有效。(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72-278)

  • 标签: 视网膜肿瘤 血管瘤 肿瘤治疗方案 随访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并发症 黄斑水肿/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毛细血管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1~2020-12.从我院选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0,单纯性激光治疗)和观察组(n=50,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视网膜厚度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厚度治疗后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以及高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 VEGF药物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