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毒症的感染及病原,使人们能够了解儿童严重毒症。方法对本院总共62例的儿童严重毒症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探讨出与严重毒症紧密相关的因素变量,并制成图表分析。结论儿童严重毒症,占据儿童死亡率的百分之三以上,婴幼儿与营养不良的儿童儿童严重毒症的易感染人群。

  • 标签: 脓毒症儿童死亡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EICU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之间作为研究时间。研究患者为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EICU毒症患者。将患者分为存活组(患者数量为48例)、死亡组(患者数量为27例)。为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回顾性调查和测量所有患者的年龄、入院时间、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序贯器官衰竭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数据。结果 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时间、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序贯器官衰竭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方面的数据与死亡组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毒症患者在发病后需要第一时间予以入院急诊抢救,并针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为毒症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进一步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EICU 脓毒症 死亡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ICU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86例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存活62例,死亡26例,对比分析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导致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在体温、感染类型、年龄及男女性别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心率、各时间点血乳酸浓度上却有显著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率过高、血乳酸浓度过大是致使ICU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在。结论:ICU毒症患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而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心率过高与血乳酸浓度过大,临床需积极针对相关因素加以有效干预,以降低患者死亡率,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 标签: ICU 血乳酸浓度 脓毒症 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毒症死亡风险评分对急诊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2例急诊毒血症患者进行探讨,根据其病情不同分为毒血症组(22例)和严重毒血症组(40例),同时根据患者28d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41例)和死亡组(21例),对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MEDS评分和SOFA评分和血乳酸水平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严重毒血症组患者其SOFA、MEDS、APACHEII评分、血乳酸水平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毒血症组患者(P<0.05);死亡组患者年龄SOPF、MEDS、APACHEII、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随着MEDS危险分层的增加,毒血症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结论急诊毒症病死率评分系统(MEDS)由于其操作简单,需要的指标数据较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评估毒血症患者危险分层以及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 脓毒血症 危险分层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毒症患者术后并发毒症心肌病(SCM)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毒症术后入ICU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围术期资料。根据患者术后48 h内是否发生SCM分为SCM组与非SCM组(NSCM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CM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269例,SCM组49例,NSCM组220例。与NSCM组比较,SCM组腔镜手术比率、入ICU时室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时血清乳酸浓度、最高血清乳酸浓度、最高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去甲肾上腺素最大用量和最高体温升高,最低血小板计数降低(P<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室SOFA评分和腔镜手术是毒症患者术后并发SCM的危险因素(P<0.05);入室SOFA评分≥7分患者SCM发生风险增加34.273倍(P<0.05)。结论选择腔镜手术和术后入ICU时SOFA评分≥7分是毒症患者术后并发SCM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心肌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对急诊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应用展开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到我院急诊就诊并诊断为毒症的8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28天随访的结果分为未存活组及存活组,未存活组24例,存活组58例,对两组患者降钙素原、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及急诊毒症改良风险进行评分比较。结果①存活组患者的降钙素原评分、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评分及急诊毒症改良风险评分明显低于未存活组患者的降钙素原评分、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评分及急诊毒症改良风险评分,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于4分死亡率9.1%;5~8分死亡率10.0%;9~12分死亡率16.7%;13~16分死亡率43.7%;17分以上死亡率64.7%。结论急诊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对急诊毒症患者危险分层有着重要的意义,急诊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可以作为急诊毒症患者的危险分层工具,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脓毒症改良死亡风险评分 急诊 脓毒症 危险分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185例艾滋病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85例艾滋病毒症患者中,ICU病死率为56.76%(105例),主要感染部位是肺部82.2%(152例),合并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的患者占27.6%(51例)。ICU病死率与器官功能障碍数呈正相关(r=0.986,P<0.01)。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患者65例(35.1%),其中血培养阳性25例(13.5%),共分离出79株致病菌菌株,以真菌(48.1%)和革兰阴性菌(41.8%)为主。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APACHEⅡ)、尿素氮(BUN)、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序贯性脏器衰竭评分(SOFA)、血清肌酐(SCr)、乳酸、白蛋白、呼吸衰竭和毒性休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衰竭(OR=3.586,95%CI:1.461~9.083)、MODS(OR=3.333,95%CI:1.086~10.235)、SOFA(OR=1.192,95%CI:1.001~1.418)、乳酸(OR=1.174,95%CI:1.008~1.367)、毒性休克(OR=5.009,95%CI:1.930~12.998)是艾滋病毒症患者ICU死亡危险因素。乳酸>3.07mmol/L和SOFA评分>6.00分预测艾滋病毒症患者ICU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2和0.784(P均<0.01)。结论呼吸衰竭、SOFA评分>6.00分、毒性休克和乳酸>3.07mmol/L是艾滋病毒症患者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和乳酸水平能够预测艾滋病毒症患者ICU的预后。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脓毒症 临床特征 死亡 乳酸 序贯性脏器衰竭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毒症患者106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28例)与存活组(78例)。对比两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第1天,存活组血清PCT水平为(4.22±1.25)ng/ml,低于死亡组(8.56±3.3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存活组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1.88±0.75)ng/ml、(68.27±18.53)mg/L,均低于死亡组(15.83±6.21)ng/ml、(124.45±39.1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天,存活组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0.51±0.19)ng/ml、(59.43±13.74)mg/L,均低于死亡组(26.33±13.48)ng/ml、(153.26±42.2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性别、原发病、高血压、冠心病、FBG水平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年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60.13±10.25)岁、(4.81±2.82)分、(17.85±2.33)分、(4.45±1.81)ng/ml、(68.25±15.62)mg/L,均低于死亡组(69.25±8.27)岁、(7.94±4.01)分、(60.57±10.65)分、(8.26±2.12)ng/ml、(158.68±45.5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PCT、CRP是有效毒症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的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作为预测毒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结合血清CRP、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等可进一步提高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脓毒症 血清降钙素原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急诊毒症死亡风险(MEDS)评分联合血乳酸对急诊严重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3-2021.3月期间急诊科拟诊为严重毒症1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其进行分组,主要分为毒症组(A组)、严重毒症组(B组)及毒症休克组(C组)。对三组患者进行MESD评分及血乳酸测定。结果 B组及C组与A组之间的MEDS评分及血乳酸指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患者之间的MESD评分同样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指标之间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为急诊严重毒症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MESD评分联合血乳酸测定可对患者进行病情危险分层,有利于提高临床对预后的评估准确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死亡风险 血乳酸 危险分层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ICU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间收治的50例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临床转出ICU病情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对影响ICU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 标签: [] ICU 脓毒症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毒症休克儿童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毒症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⑴符合毒症休克诊断标准;⑵休克治疗开始48 h内完善心脏超声检查,休克治疗期间动态监测心脏超声。排除标准:⑴既往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器质性心脏病史者;⑵合并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坏死性脑病者;⑶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者;⑷资料不完整者。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50%或LVEF较入科时的LVEF降低10%定义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比较左心收缩功能不全与左心收缩功能正常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结果毒症休克患儿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0.0%,发生于休克病程第(2.4±1.3) d,左室射血分数最低值为(42±8)%,于休克病程第(6.7±3.3) d恢复正常。左心收缩功能不全患儿(n=18)与左心收缩功能正常患儿(n=42)相比,血行感染(77.8% vs. 40.5%,P=0.018)、小儿危重病例评分[(64±13) vs. (76±14),P=0.003]、入室乳酸值[3.80(3.15,5.88)mmo/L vs. 2.70(1.85,3.80)mmol/L,P=0.001]、左室射血分数[(42±8)% vs. (67±5)%,P<0.001]、呼吸机应用(83.3% vs. 50.0%,P=0.033)、正性肌力药与血管加压药物应用(100.0% vs. 64.3%,P=0.009)、6 h复苏成功率(38.9% vs. 73.8%,P=0.010)、28 d病死率(38.9% vs. 12.8%,P=0.02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休克指数及致病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行感染(OR=7.358,95%CI: 1.198~45.197,P=0.031)、入室乳酸值(OR=1.743,95%CI:1.041~2.917,P=0.034)是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毒症休克患儿左心收缩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0.0%,多发生于休克病程2.4 d,病程1周恢复正常,与28 d病死率相关。血行感染、高乳酸值是毒症休克儿童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病 休克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毒症患儿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84例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毒症304例,严重毒症54例,毒性休克26例。根据是否发生CLS将病例分为非CLS组(356例)和CLS组(28例),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营养不良、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计数、CRP、PCT、TNF、IL-1、IL-6、血糖、乳酸、PRISMⅢ评分、PICS评分、严重毒症及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3个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毒性休克、严重毒症和一般毒症组患儿CLS发生率分别为42.3%、20.1%及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凝血功能障碍、CRP、PCT〉2ng/mL、TNF、IL-1、IL-6、血糖、乳酸、PRISMⅢ评分、PICS评分、严重毒症及休克和MODS≥3个在非CLS组和CL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毒症及休克和PRISMⅢ评分为毒症患儿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毒症患儿病情越严重,PRISMⅢ评分越高,发生CLS的比例越高。故对于严重毒症和PRISMⅢ评分越高的患儿,早期监测感染标志物及血糖等相关结果,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CLS及积极干预,降低儿童毒症合并CLS的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Lac)对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以及Lac是否会影响毒症相关性AKI患者院内病死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及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的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ICU 24 h内首次Lac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Lac≤1.4 mmol/L组(Q1组)、Lac 1.5~2.4 mmol/L组(Q2组)、Lac 2.5~4.0 mmol/L组(Q3组)和Lac≥4.1 mmol/L组(Q4组),比较4组患者入ICU后毒症相关性AKI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ac升高对毒症相关性AKI发生及死亡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Lac对毒症相关性AKI发生及死亡的预测价值,获得截断值,分析不同Lac水平时毒症相关性AKI的发生及死亡风险。结果655例毒症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330例(50.4%)发生AKI,325例(49.6%)未发生AKI;330例毒症相关性AKI患者中,死亡134例(40.6%),存活196例(59.4%)。随着Lac水平升高,毒症相关性AKI发生率逐渐升高(Q1~Q4组分别为34.5%、41.0%、58.4%、66.3%),且院内病死率亦逐渐升高(Q1~Q4组分别为23.4%、29.2%、33.1%、4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毒症患者Lac水平显著升高〔mmol/L:3.08(1.84,5.70)比1.91(1.20,3.10),P<0.01〕;校正性别(男性)、感染部位(腹腔)、血管活性药物、基线机械通气、平均动脉压(MAP)、基础肾功能不全、尿酸、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基线血肌酐(SCr)、基础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影响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ac升高是毒症相关性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096,95%可信区间(95%CI)为1.022~1.175,P=0.010〕。与存活组相比,死亡毒症相关性AKI患者Lac水平显著升高〔mmol/L:3.55(2.00,6.76)比3.00(1.70,4.50),P<0.01〕;校正年龄、糖尿病、血管活性药物、基础eGFR等影响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ac升高是毒症相关性AK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4,95%CI为1.004~1.149,P=0.037)。ROC曲线分析显示,Lac预测毒症相关性AKI发生及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3(95%CI为0.611~0.694)、0.593(95%CI为0.530~0.656,均P<0.01),截断值分别为2.75 mmol/L(敏感度57.8%、特异度69.2%)及5.95 mmol/L(敏感度56.7%、特异度83.7%)。当Lac≥2.75 mmol/L时,毒症相关性AKI的发生风险是<2.75 mmol/L的2.772倍(OR=2.772,95%CI为1.754~4.380,P<0.001);当Lac≥5.95 mmol/L时,毒症相关性AK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是<5.95 mmol/L的2.511倍(OR=2.511,95%CI为1.378~4.574,P=0.003)。结论Lac升高是毒症相关性AKI发生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Lac≥2.75 mmol/L时,毒症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增加1.772倍;当Lac≥5.95 mmol/L时,毒症相关性AK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增加1.511倍。

  • 标签: 乳酸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经皮肾取石术后毒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经皮肾取石术的9332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尿源性毒症93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尿路感染以及经皮肾手术时间等一系列因素毒症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女性患者(P〈0.05)、结石〉20mm(P〈0.05)、有糖尿病史(P〈0.05)、术前未使用抗生素(P〈0.05)与经皮肾取石术后毒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患者(P〈0.05)、有糖尿病史(P〈0.05)为经皮肾取石术后毒症危险因素;经过积极治疗之后,有82例患者最终均痊愈出院,1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多个器官发生功能衰竭。结论女性和有糖尿病史为经皮肾取石术后毒症危险因素,对高危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抗感染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经皮肾取石术后毒症的发生。

  • 标签: 肾结石 经皮肾取石术 重症脓毒症 有效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影响毒症患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8 d~18岁的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8 h内临床指标;以28 d病死率为终点事件。比较存活患儿与死亡患儿各指标的差异,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验证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165例毒症患儿,28 d死亡75例,病死率为45.4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明显升高〔ALT(U/L):404.99±88.26比181.64±35.17,AST(U/L):453.37±35.37比210.69±92.50,SCr(µmol/L):156.46±105.65比54.32±25.46,CK-MB(U/L):244.86±53.68比97.29±19.11,Lac(mmol/L):5.55±1.66比2.49±1.29,PCT(ng/L):35.55±15.87比18.66±4.91,均P<0.01〕,血小板计数(PLT)、血清离子钙浓度(iCa2+)明显降低〔PLT(×109/L):81.49±29.53比165.43±97.81,iCa2+(mmol/L):0.89±0.16比1.84±0.14,均P<0.01〕,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c、SCr、PCT为影响毒症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18(1.22~3.09)、2.01(1.00~2.07)、1.14(1.07~1.21),均P<0.01〕,PLT、iCa2+为保护性因素〔OR和95%CI分别为0.95(0.93~0.98)、0.32(0.12~0.42),均P<0.01〕。进一步ROC曲线分析显示,Lac、PCT、SCr均对毒症患儿预后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0.864、0.711(均P<0.01);Lac、SCr、PCT、PLT、iCa2+等影响因素联合预测的AUC高达0.981,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8.7%。结论Lac、PCT、SCr是影响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血肌酐 血乳酸 降钙素原 患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联合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急诊ICU收治的104例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合并症等一般资料以及入院24 h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平均动脉压(MAP)、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和降钙素原(PCT)。根据患者28 d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毒症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指标对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选择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的参数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各参数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04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存活组60例,死亡组44例,28 d病死率为42.3%。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死亡组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SOFA评分、血肌酐(SCr)、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PCT显著高于存活组〔AKI发生率:70.5%(31/44)比36.7%(22/60),SOFA评分(分):11.0(8.0,13.0)比8.0(6.2,10.0),SCr(μmol/L):108.8(65.5,235.6)比75.1(55.1,109.5),D-二聚体(mg/L):4.1(1.6,11.6)比2.1(1.2,4.3),APTT(s):42.6(37.7,55.7)比40.3(35.9,44.7),INR:1.3(1.2,1.5)比1.2(1.1,1.4),PCT(μg/L):3.1(0.4,39.9)比0.3(0.1,3.4),均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考虑到各自变量间的交互影响,将所有单因素分析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条件向后法进行多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SS软件自动筛选出年龄、SOFA评分、MA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和APTT 6个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NEU和LYM为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CI)为1.04~1.44,P=0.02;NEU:OR=1.14,95%CI为1.03~1.26,P=0.01;LYM:OR=0.79,95%CI为0.66~0.95,P=0.01〕。③ ROC曲线分析结果:上述6个变量预测模型具有SPSS软件默认的最佳拟合度,联合年龄〔ROC曲线下面积(AUC)=0.60〕、SOFA评分(AUC=0.71)、MAP(AUC=0.53)、NEU(AUC=0.59)、LYM(AUC=0.54)和APTT(AUC=0.61)进行预测具有较好的敏感度(79.5%)和特异度(65.0%),AUC最大(AUC=0.75),高于单个变量的AUC值,提示多变量联合预测毒症短期结局的准确性更高。④相关性分析结果:NEU、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APTT、INR和PCT与SOFA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8、0.21、0.22、0.10、0.38,均P<0.05)。结论SOFA评分、NEU和LYM是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SOFA评分、MAP、NEU、LYM和APTT 6个指标联合预测毒症短期预后的准确性优于单个变量,诊断价值更高;NEU、D-二聚体、PT、APTT、INR和PCT与SOFA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交互影响 联合预测
  • 简介:摘要肺炎是引起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认为儿童肺炎死亡的高危因素包括:婴儿、女性、寒冷季节、缺乏母乳喂养、营养不良、特定病原体的感染、基础疾病、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如空气污染、年轻的产妇、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等)等。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多。该文主要针对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肺炎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毒症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00例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血化验指标以及辅助检查等指标。根据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两组,分析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0例患者中,排除既往存在心脏疾病及缺乏主要检查结果者,最终253例患者纳入分析。① 253例患者中,心肌损伤136例,非心肌损伤117例,心肌损伤发生率为53.8%。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白细胞计数〔WBC(×109/L):9.7(6.7,13.4)比8.3(5.4,12.2)〕及降钙素原〔PCT(μg/L):0.61(0.18,4.63)比0.23(0.09,0.99)〕更高,感染葡萄球菌属(17.6%比2.6%)、发生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30.9%比23.1%)及心电图ST-T改变(26.5%比23.1%)比例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0.60(0.54,0.65)比0.62(0.60,0.66)〕,肺动脉收缩压(PASP)更高〔mmHg(1 mmHg=0.133 kPa):38.0(32.2,46.0)比33.0(30.0,40.2)〕,预后更差(28 d病死率:44.1%比6.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升高〔优势比(OR)=1.039,95%可信区间(95%CI)为1.018~1.060,P<0.01〕、LVEF降低(OR=0.828,95%CI为0.729~0.941,P<0.01)及窦性心动过速(OR=3.512,95%CI为1.417~8.702,P<0.01)为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② 253例患者中,28 d生存186例,死亡67例,28 d病死率为26.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水平更高〔心肌肌钙蛋白T(cTnT,μg/L):0.06(0.02,0.17)比0.02(0.01,0.05),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ng/L):3 037.0(1 308.7,12 033.7)比893.9(272.8,2 825.5),肌酸激酶(CK,U/L):144.5(57.5,660.8)比89.5(47.8,201.0),WBC(×109/L):10.5(6.7,14.6)比8.6(6.0,12.0),C-反应蛋白(CRP,mg/L):89.2(54.8,128.5)比63.8(19.3,105.6),PCT(μg/L):2.13(0.31,11.79)比0.28(0.10,1.25),均P<0.05〕,窦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心律失常比例更高(41.8%比22.0%,29.9%比17.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T升高(OR=2.115,95%CI为1.189~5.459,P<0.05)、窦性心动过速(OR=2.557,95%CI为1.103~5.929,P<0.05)和房性心律失常(OR=2.474,95%CI为1.025~5.969,P<0.05)为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损伤是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CT升高、LVEF降低及窦性心动过速是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可疑毒症危险分层(risk-stratifc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uspected sepsis,REDS)评分在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在黄山首康医院住院的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计算RED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分和急诊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通过REDS评分与APACHEⅡ和MEDS比较,评价REDS评分在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103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65例(63.11 %),女38例(36.89 %);年龄范围42~93岁,中位数(四分位数)74(65,82)岁;72例(69.91%)存活(存活组),31例死亡(30.09%)(死亡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REDS评分[(5.28±2.10)分与(7.87±2.53)分]、MEDS评分[(6.64±3.32)分与(9.06±3.36)分]、APACHEⅡ评分[(18.96±6.72)分与(21.87±6.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4,P<0.001;t=3.381,P=0.001;t=2.067,P=0.041)。REDS评分7.5时Youden指数最大(0.38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77(95%可信区间:0.678~0.876,P<0.001)。APACHEⅡ评分19.5时Youden指数最大(0.1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14(95%可信区间:0.499~0.729,P=0.068)。MEDS评分10.5时Youden指数最大(0.34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96(95%可信区间:0.590~0.802,P=0.002)。REDS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APACHEⅡ评分(Z=1.987,P=0.046)。结论REDS评分对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效果,与MEDS评分相当,但优于APACHEⅡ评分。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可疑脓毒症危险分层评分 预后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