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和非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介入组和非介入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h、6h、3d以及7d后NIHSS评分,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7d后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介入治疗组在治疗7d后比非介入治疗组的NIHSS评分要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和非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对治疗脑梗死都有疗效,而脑梗死患者通过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介入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介入 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患者进行介入动脉溶栓术及系统化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护理,介入溶栓治疗的26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时,提供优良护理对溶栓效果有显著帮助,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介入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介入疗法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以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病患者共计5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9例以及观察组28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对于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以及神经介入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在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可比性。结论在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时,不仅需要应用药物治疗方案,同时还可联合应用神经介入疗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神经介入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护理方法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优质、高效的护理可以提高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显著改善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介入溶栓治疗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根据意愿分组,选择常规药物治疗者为对照组,共27例,愿意进行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者为实验组,共29例,观察两组患者病死率、治疗后复发率、治愈率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结果实验组病死率、治疗后复发率较对照组低,治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实验组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讨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复发率,治愈率高,还可以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 标签: 常规药物治疗 动脉介入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起始时间为2023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份,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 ,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围术期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血管再通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血管再通率更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介入治疗期间提供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血管的再通率,值得提倡。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位居第三位的疾病。人们希望有一种方法能够将阻塞的血栓溶解掉,使血管再通,从根本上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我科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微导丝机械性碎栓联合液体冲击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出现明显的肢体偏瘫或失语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56岁。偏瘫8例,失语3例,患侧肢体肌力0~Ⅲ级。梗死症状出现3h内4例、3~6h7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全部病例行头部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急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显示异常高信号、灌注成像(PWI)为低灌注状态,PWI与DWI不匹配,PWI检查显示脑组织血流灌注明显减低区域的面积大于DWI上异常高信号区域的范围(PWI>DWI),有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IP)存在。PWI上的减低区基本等于DWI上的高信号区及发病时间大于6h的病例被排除。1.2造影技术使用Philips公司In...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 机械碎栓 介入治疗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临床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 201 9 年 2 月 -20 20 年 2 月医院 经介入治疗脑梗死 患者 8 2 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 n= 41 )和观察组( n= 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实施临床路径 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程度 及并发症发生率 。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 24h 、 治疗 后 7d 、 治疗后 30d 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尿道损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率 低 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临床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程度, 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介入治疗 临床路径 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统一的临床护理路径落实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与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转诊时间(41.45±5.82min)、住院时间(13.73±1.83d)短于对照组(70.73±6.82min,17.64±2.56d)(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评分(91.46±3.25分)、依从性评分(93.24±2.84分)高于对照组(80.76±4.14分,82.52±5.24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44.67±3.75)、Fugl-Meyer评分(58.86±5.26)高于对照组(38.95±3.54,49.76±5.83)(P<0.05)。结论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与依从性,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临床路径 护理 脑梗死 介入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产褥期突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溶栓联合支架取栓的救治过程,为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5例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临床救治经过。结果5例患者治疗后有4例患者达到临床痊愈,1例患者恢复良好,康复训练3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产褥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溶栓联合支架取拴救治较传统溶栓治疗可有效减少致残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产褥期 急性脑梗死 介入溶栓 支架取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对介入手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组间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结果:护理前,组间患者两项评分差异性较小P>0.05,护理后,研究组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介入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促进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讨单位名称: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论研究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运用丁苯酞的价值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7月到2021年1月期间院内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随机分配方式设置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运用介入治疗方式开展对照组的治疗工作,在对观察组进行介入治疗后,运用丁苯酞,对比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治疗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整体神经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介入治疗 丁苯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抽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间于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80例为此次研究的监测对象,按救治方案不同分组为参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分别开展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介入治疗干预。对比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更高;治疗前,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m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m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升其救治及时性和有效性,并改善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 标签: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 有效性 NIHSS和mRs专项功能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