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癌在全球癌症中病死率位居前列。相比于外科手术,内镜下治疗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其逐渐成为早期胃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内镜切除术后有发生异时性胃癌的风险,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异时性胃癌的危险因素和随访策略。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异时性胃癌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诊断 危险因素 预防 异时性胃癌 内镜下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癌发生部位、分类及分期之间关系。方法本研究选择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36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实施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和胃癌根治术治疗,分析HP感染与胃癌发生部位、分类及分期之间关系。结果胃癌患者HP感染发生率在69.6%左右,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TNM分期、Borrmann分型、Lauren分型和胃癌发病部位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发生部位、分类及分期均会对其HP感染的发生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 标签: HP感染 胃癌 癌症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4C呼吸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96.67%)与对照组患者(2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患者,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可能与胃癌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 胃癌 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粘膜损伤程度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为诊治和预防胃癌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300只Wistar大鼠分组,分别给予四种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胃粘膜损伤因素,判定其损伤指数,分析胃粘膜损伤指数与胃癌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粘膜损伤指数与胃癌发生率为正直线相关(γ=0.9612,P<0.05)。结论胃癌发生与胃粘膜损伤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密切相关的。

  • 标签: 胃粘膜 损伤程度 胃癌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出现胰瘘可疑症状的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3、4、6、8天。21例均出现心动过速(HR>120次/min)、持续发热(T>38.5℃)和血白细胞升高(WBC计数>15×109/L)。影像学检查胸片提示胸腔积液10例,9例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2例同时伴有胰腺肿胀。21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均>10000U/L。21例患者中16例经保守治疗3周后治愈,另5例经再次手术引流后1~4个月治愈。结论术中胰腺损伤是导致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充分的引流是保证术后胰瘘治愈的关键。

  • 标签: 胃癌 胰腺瘘
  • 简介:摘要人们在细胞中发现一种与线性RNA不同的缺少5′帽和3′polyA尾的共价闭合结构,由于其环形特性,具有更高稳定性和保守性,这种RNA被称为环状RNA(circRNA)。它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起调节作用,并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介绍与胃癌密切相关的circRNAs,对这类circRNAs的特异性表达和生物学功能进行总结,讨论其作为胃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挖掘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癌 CircRNA
  • 简介:流行病学资料强烈提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癌症联合会将其定义为Ⅰ类致癌原。尽管目前关于H.pylori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早在H.pylori致癌假说提出之前,长期低胃酸分泌可诱发胃癌的结论早已得到公认,故推测H.pylori感染相关的低胃酸分泌在H.pylori致癌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H.pylori感染诱导产生的持续性胃黏膜免疫炎症反应可以引起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最终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生理功能(胃酸分泌)的改变。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患者中仅少部分进展至胃癌,宿主的胃酸分泌状态和胃内共栖菌群构成是决定H.pylori感染患者不同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H.pylori相关低胃酸分泌与胃癌的关系,以及胃内菌群在其中的作用。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胃肿瘤 胃酸分泌 胃内菌群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住院接受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贫血的发生率及贫血的发病程度,从单因素、多因素两个层面针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手术方式、病理组织类型、血清白蛋白水平等诸方面对贫血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232例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贫血发生率53.5%。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的贫血构成比显著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女性患者贫血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的贫血构成比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手术方式贫血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的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低于35g/L的患者(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比数比(OR)26.422,95%可信区间(CI)5.716~122.129]、血清白蛋白(OR4.987,95%CI1.840~13.514)、病理分期(OR4.590,95%CI1.488。14.163)、手术方式(OR9.440,95%CI2.313~38.535)是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贫血的发生与年龄、血清白蛋白、手术方式、分期等因素有相关性。高龄、营养不良、全胃切除、中晚期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 标签: 贫血 胃癌 辅助化疗 危险因素
  • 简介:使自由基产生显著增加.Hp定居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后激活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细胞持续增殖而使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癌变[2-4].Hp感染者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率明显较未感染者高,上皮细胞更新加速必须有Hp感染.Hp感染后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产生的细胞因子与细胞相互作用

  • 标签: 发生实验 实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
  • 简介:胃癌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临床少见,一旦发生,预后极差。传统治疗方法如血制品替代治疗和肝素抗凝等效果甚差,常在1—3周内死亡。我科成功治疗Ⅳ期胃癌反复发生DIC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化学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影响严重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严重胰瘘将患者分为严重胰瘘组(n=24例)与非严重胰瘘组(n=4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早期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预测胃癌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的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的截断值,并比较不同淀粉酶分组的胰瘘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术后第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脾切除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预测严重胰瘘发生的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D-AMY)截断值分别为2 156 IU/L、596 IU/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胃癌术后第1、3天,高淀粉酶组胰瘘发生率为26.2%(16/61),明显高于低淀粉酶组的0.8%(3/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肥胖,脾切除,胃癌术后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高于截断值是影响严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肥胖,脾切除,胃癌术后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高于截断值是影响严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D-AMY > 2 156 IU/L和第3天D-AMY > 596 IU/L可作为胃癌术后预测严重胰瘘发生的截断值。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腺瘘 引流液 淀粉酶类 敏感性与特异性 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