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底腺型腺癌,分析6例患者的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6例底腺型腺癌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阵发性隐痛;胃镜检查在体部发现隆起或平坦病灶,直径0.4~1.0 cm;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主要由主细胞构成,但也有散在混杂的壁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并形成吻合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主细胞标志物MUC6、Pepsingon 1。结论底腺型腺癌是分化好的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实体类型,发病率低且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及漏诊;掌握其内镜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78岁;女性1例,50岁。胃镜活检均诊断为腺癌,肿瘤分别位于体和胃窦。镜下见肿瘤细胞团及腺体在胃壁内浸润性生长,2例中均可见杯状及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细胞质透亮,核位于基底部,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富含黏液,核深染,月牙形。瘤巢呈实体小巢、菊形团样及小梁状结构。部分细胞巢中央可见小的腺管结构。例1表现为单纯杯状细胞腺癌。例2中可见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传统腺癌成分。2例杯状细胞腺癌成分均表达细胞角蛋白8/18、突触素,1例表达嗜铬粒素A;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双色原位杂交检测2例HER2基因均未见扩增。结论原发杯状细胞腺癌极为少见,组织形态学方面与原发阑尾的杯状细胞腺癌类似,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腺来源肿瘤包括泌酸腺腺瘤(OGA)和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诊断的10例底腺来源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70岁。肿瘤主要位于底、体,病变以浅表隆起型(Ⅱa型)多见,累及黏膜层4例,浸润黏膜下层6例。突触素弥漫中~强阳性表达,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为20%~60%。结论OGA和GA-FG可能是同一谱系的独特肿瘤,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分子生物学表现,OGA可视为GA-FG的黏膜内阶段。cyclin D1、突触素蛋白检测能辅助底腺来源肿瘤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高分化腺癌(very well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VWD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诊断的VWDA 1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中位年龄63岁(范围47~80岁)。上部6例,中部2例,下部4例。肿瘤中位直径17 mm(范围5~65 mm)。构成肿瘤的细胞类似吸收细胞、Paneth细胞、小凹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细胞单层排列,核轻度增大位于基底侧,核呈纺锤形至轻度不规则形,核极向紊乱。早期管状VWDA 9例,肿瘤腺管类似肠上皮化生的腺管,其中2例浸润至黏膜下层,黏膜深部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表现为腺管囊性扩张、弯曲、分支、尖角,以及流产型腺管。早期乳头状管状VWDA 1例,癌局限于黏膜层内,由小凹型上皮细胞构成。进展期乳头状管状VWDA 2例,由小凹型上皮、幽门腺或颈黏液细胞构成,且伴有淋巴管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背景黏膜均见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肠型1例,胃肠混合型9例,型2例。仅局限于黏膜内的8例VWDA Ki-67阳性指数40%~70%,2例浸润到黏膜下层的癌和2例进展期癌Ki-67阳性指数10%~25%。所有肿瘤均显示p53蛋白呈野生型表达模式、HER2阴性。在术前活检中被诊断为腺癌或高级别异型增生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7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范围12~72个月),10例早期癌未见复发;2例进展期癌中1例发生肺转移,另1例死亡。结论VWDA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腺癌的结构特征和极低度的细胞学异型性。结构异型性的诊断价值显著大于细胞学异型性,黏膜深部和黏膜下层的不规则腺管浸润性生长是诊断的可靠依据。黏膜内VWDA诊断具有挑战性,活检标本中的部分病例难以明确诊断。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细胞分化 诊断,鉴别 细胞结构
  • 简介:摘要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等应运而生。病理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疾病,就有了病理。不过,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受认识自然的哲学方法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产生了不同的"病理"内涵。"Pathology"一词首见于16世纪的西方文献中,而"病理"这一词汇最早见于日本,而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在中文医学著作和教科书中,本文就目前所能收集的文献,对"病理"这一词汇进行追踪溯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细胞的病理常规检验是确诊疾病的重要步骤。是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流程。本文将就细胞病理的检查常规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 标签: 细胞 病理学 检查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型内翻性增生性息肉(GIH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并观察3例GIHP内镜下及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GIHP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33~66岁,病变分别位于体、底及胃窦-幽门处。内镜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可见中央小脐凹。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由黏膜层向黏膜下层反向生长,形成特征性的内翻性组织学形态,低倍镜下整体呈现花瓶样外观。病变边缘可见黏膜肌层被增生的黏膜上皮组织包绕形成衣领样或夹心饼干样结构。增生的型腺上皮包括:小凹上皮、底腺腺体及幽门腺腺体,间质内可见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病变内腺上皮成分相应表达MUC5AC、MUC6、MUC2等抗体,平滑肌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其中1例黏膜下病变腺体合并有腺上皮的异型增生。结论GIHP是一种罕见的息肉类型,易误诊为深在性囊性胃炎、腺肌瘤、高分化管状腺癌等,同时其与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认识其存在、熟悉相应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在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占各种疾病死亡率的前3位。近85%的脑卒中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0%~80%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以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多侧重于脑梗死面积、缺血神经元的保护及缺血半暗带区的修复等方面,很少关注造成供血区域脑梗死的供血血管本身的病理改变。近年来,随着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颅内供血动脉的组织形态特点。以及其发生病理变化后的结构特点。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病理学 血管内治疗技术 脑梗死面积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病理教学已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出数字化时代病理教学新模式: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基础上,制备数字切片库,构建数字资源平台,通过BB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 标签: 数字切片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 病理学 远程教学系统 自主学习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肠癌系膜淋巴结(LN)大小、分布、转移及微转移规律。方法对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标本用LN显示液处理,切取的LN以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本组31例548枚LN,27例(87.1%)153枚(27.9%)NL发现转移.其中,直径小于.05cmLN366枚(66.8%),转移91枚(59.5%).转移病例中,后壁直肠癌19例,78枚LN转移,75枚沿直肠上动脉分布.侧壁直肠癌12例,75枚LN转移,同侧直肠上动脉分支、直肠中动脉旁转移37和8枚,对侧分别为9和0枚。结论直肠癌大部分转移LN直径小于0.5cm,主要分布于直肠上动脉旁.LN转移与肿瘤方位有关,后壁癌可同时沿肿瘤两侧系膜扩散,侧壁癌以同侧LN受累为主。

  • 标签: 直肠癌 解剖病理学 研究
  • 简介: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分析病理的课程特点,认为在病理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病理教学发展。

  • 标签: 病理学 教学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的60例肝脏肿瘤病理资料。结果肝脏肿瘤病变中,绝大多数为恶性,良性以海绵状血管瘤居多,恶性则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 病理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gastricmalignantlym.phoma.PGML)是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之一.占胃癌以外恶性肿瘤的70%~80%[1]。近年来有发病率逐渐升高趋势[2]。PGML缺乏特异性,活检组织学确诊率低,易漏诊或误诊为腺癌。本次研究总结了53例PGML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内镜医师对淋巴瘤的认识。报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胃淋巴瘤 内镜表现 病理学 特点分析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病理病理理学,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机制。我们通过回顾病理的基本概念,分析疾病形成与发展的生理过程,以及探讨了病理的新前沿,来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此外,我们还探讨了病理理学中细胞与组织的生理学、免疫系统与免疫性疾病、神经生理学与神经性疾病等关键话题。通过本文,我们希望促进跨学科研究,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以更好地理解、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 标签: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本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CC)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情况及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肿瘤医院存档的12例乳腺AdCC标本,其中经典型腺样囊性癌(C-AdCC)8例,实性-基底细胞样腺样囊性癌(SB-AdCC)4例,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组织形态学检查示,C-AdCC呈梁-管状、筛状生长,并见特征性的真腺腔和假腺腔结构;SB-AdCC呈巢团状、实性生长,细胞中-重度异型性,可见坏死及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8例C-AdCC明显表达CK7、CK5/6、p63、S-100,4例SB-AdCC弥漫表达CD117、CD10。荧光原位杂交结果示3例C-AdCC具有MYB基因断裂;二代测序检测示2例SB-AdCC具有NOTCH1基因突变。8例C-AdCC患者术后均未见淋巴结转移,4例SB-AdCC中2例术后淋巴结转移。结论C-AdCC组织细胞形态以梁-管状、筛状生长为主,细胞轻度异型性,预后较好,部分患者有MYB-NFIB融合基因改变;SB-AdCC以巢团状、实性生长为主,细胞中-重度异型性,可见坏死及较多的核分裂象(>5/10个高倍镜视野),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有NOTCH1基因突变。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腺样囊性 生物学标记 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病理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比较、案例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和阅读的相关文献,对病理教学工作谈一下体会。

  • 标签: 病理学 教学方法 体会
  • 简介:摘要现如今,在世界医疗领域,精准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主题。随着新兴生物和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病理面临着学科的重新改造及布局即各层次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器和分子复合体的整合,结合各个成像技术如放射、磁共振成像、超声等,促使形态组学的诞生。同时,建立了与基因组学和其他分子组织学的联系,以实现形态学和功能之间的明确关系;此外,结合环境、社会和人类因素,在大量医学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分子病理流行病学。上述发展将对病理在精准医学时代的桥梁作用进行重新定义。

  • 标签: 精准医疗 病理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