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DN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我院治疗的4例DN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以癫痫发作为临床表现;MRI上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无水肿,无占位效应;手术治疗后癫痫发作控制满意,病理可见特异的多发性结节和胶质神经细胞。结论DNT是一种良性病变,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本病的准确诊断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神经上皮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詹鹰医师:首先汇报病史。患者,男,35岁,因左腰部隐痛1个月余就诊。入院后B超示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扩张,左肾积水,双实质性病灶(错构可能),左肾结石。MRI:肝右叶异常信号,考虑为良性病变,双多发错构,左错构突入左静脉至下腔静脉入口处,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段管壁增厚。

  • 标签: 左肾错构瘤 左输尿管上段结石 诊治 瘤栓 左肾积水 腰部隐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马蹄合并母细胞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8年我院收治7例马蹄合并母细胞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例,就诊年龄1岁至8岁8个月,平均4岁6个月。肿瘤位于左侧4例,右侧2例,峡部1例。主要临床表现:腹痛4例,无症状腹部包块1例,偶然超声检查发现肿物1例,外院手术并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4例(其中2例因体破裂,1例因体巨大且合并肺部转移,1例因体巨大)术前化疗后行患侧肾脏切除及峡部肿瘤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2例肿瘤位于肾脏一极行肿瘤剜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于我院行复发肿瘤切除术+盆腔转移灶切除。结果5例获随访(含2例肿瘤剜除术)6个月至11年,平均4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行肿瘤剜除者肾脏功能良好。2例失访,包括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术前肺转移1例。结论马蹄合并母细胞较少见,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如肿瘤位于肾脏一极可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术后按病理分型分期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马蹄肾 儿童
  • 简介:患者右侧腰肋部间断性胀痛3年,肉眼血尿1周。原文见《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2年第4期251页。该患者有如下特点:男性年轻患者,28岁;面部蝶形分布血管纤维;20余年癫痫病史。家族史:母亲及双胞胎兄弟罹患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TSC);其兄合并错构

  • 标签: 肾错构瘤 诊疗 治疗 瘤栓 年轻患者 结节性硬化症
  • 简介:错构又名血管平滑肌脂肪(renalangiomyolipoma,RAML),肿瘤多起自于包膜、皮质或髓质,以及周围的软组织,由数量不等的成熟脂肪组织、平滑肌组织和厚壁血管组成。临床上发病有两种独立的情况:约半数与结节性硬化有关,另一半病例为散发。

  • 标签: 肾错构瘤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疗 治疗 瘤栓 平滑肌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母细胞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询问患者有无排尿异常及有无血尿,严重者及时通知医生协助诊断和治疗。人院后监测血压2次/日、体温4次/日或遵医嘱。每周测量体重1次。心理护理,讲解肿瘤知识及治疗方法,给予家属心理支持,更好地配合治疗。术前健康教育包括肾癌疾病知识、术前准备、备皮、青霉素试验及肠道准备。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护理
  • 简介:摘要: 母细胞 (即 Wilms )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恶性肿瘤。近几年对于母细胞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 ,以手术为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使母细胞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有母细胞的患儿 ,不仅仅承受生理上的打击 ,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可忽视影响 ,所做好对母细胞患儿的护理显得格外重要。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治疗 患儿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其中23例行单纯肿瘤剜除术、11例采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Heidenreich等[3]报道28例错构患者行保留单位手术,行实质压迫止血20例

  • 标签: 中的应用 保留肾 单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错构(RAML)行保留单位手术(NSS)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35例RAML行NS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5例错构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单纯肿瘤剜除23例,肾部分切除12例,平均手术时间132.6min,平均失血145.8ml,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2.5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RAML行NSS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效控制出血和保护肾脏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肾错构瘤 保留肾单位手术 肾肿瘤
  • 简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DNT)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DNT的MRI和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6男,4女)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具有癫痫病史的DNT的MRI和CT表现,其中6例MRI增强后扫描。结果:所有肿瘤灶均局限于皮质内及皮质下、分别为:额叶3例,枕叶3例,颞叶和顶叶各两例,大多数病灶境界清楚。MRI示病灶多为分叶状,在T1W1为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周围未见水肿;6例增强后扫描病例中,2例病灶呈实质部分强化,其余4例无强化;4例呈多囊样,2例呈单囊样改变。6例CT扫描病灶均呈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结论:DN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准确的组织学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

  • 标签: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MRI CT
  • 简介:摘要成人外肾母细胞(extrarenal Wilms′ tumor)很少见。发生在纵隔的母细胞更加罕见。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前上纵隔占位,肿瘤大小约14 cm×11 cm×5 cm,切面灰白、质软、分叶状,可见直径6 cm的坏死区域。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胚芽组织、上皮成分和间叶成分构成,可见胚胎性肾小管及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芽细胞弥漫强表达WT-1、CD56、PAX8;上皮成分表达WT-1、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CD56、PAX8,间质成分表达波形蛋白;均不表达胎盘碱性磷酸酶、CD30、甲胎蛋白、S-100蛋白、嗜铬粒素A、突触素、甲状腺转录因子1、OCT3/4、结蛋白,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未发生断裂。

  • 标签:
  • 简介:Wilms亦称胚胎母细胞,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少数成人甚至老年人亦可发生,但青春期发生本则罕见。我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4岁,病例号47588。因“偏头痛”住内科行常规“B超”检查时发现右肾增大,疑诊右肾肿瘤。于1989年11月6日转入外科。查体:血压13.3/8.0KPa。右肾区无扣

  • 标签: 肾母细胞瘤 肾胚胎瘤 肾肿瘤 右肾区 肾上极 右肾下极
  • 简介:目的探讨错构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自发破裂出血与体大小的关系。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12月收治的错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并发自发破裂出血24例,无破裂出血25例,比较两者错构及动脉的大小。结果49例错构患者,女42例,占85.7%;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42例,动脉栓塞治疗4例,保守治疗3例。错构并发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肿瘤、动脉直径明显高于未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P〈0.05);错构≥4cm患者并发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cm患者(57.5%比11.1%,P〈0.05),动脉≥5mm并发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5mm患者(84.6%比36.1%,P〈0.01)。结论肿瘤、动脉大小与错构并发自发性破裂出血有关,且动脉的大小与自发性破裂出血关系尤为密切。肾动脉栓塞联合肾部分切除为较佳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肾错构瘤 动脉瘤 自发性破裂出血 动脉栓塞 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肾脏错构的CT表现。方法本文收集经手术证实12例错构病例,10例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其内可测到脂肪密度,2例表现为实质性肿块。结论当肿瘤内脂肪成分较多时可确诊,当肿瘤表现为实质性肿块未测到脂肪成分则容易误诊。

  • 标签: 肾错构瘤脂肪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错构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方法复习文献资料回顾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45例错构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45例术前均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及CT检查、22例术前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22例行患切除、11例行肾部分切除、12例行肿瘤剜除术。结论超声、CT、IVU对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体大于4cm、肿瘤短期内体积增大症状明显、不能排外肾癌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并尽量保留有功能的组织。强调其有恶变的可能,应进行长期随诊。

  • 标签: 肾错构瘤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母细胞是儿童中最为常见的肿瘤,也是儿童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在国际学者多年的努力下,患儿总体生存率大大提高,但仍有部分患儿术后发生了复发。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对于复发性母细胞的研究进展,包括复发的高危因素、术后随访要点、复发后再治疗及复发后的预后不良因素,对母细胞复发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Wilms瘤 复发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