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爱人2002年因患右肾结核,在华西医院做了右肾切除术。术后服10个月抗结核药。2003~2004年到华西医院做B超、造影、小便病理检查都正常。2005年以来,镜检查出有红细胞,手术部位时有疼痛。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应怎样治疗?

  • 标签: 右肾结核 红细胞 疼痛 切除后 术区 尿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经腹途径腹腔镜下右肾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为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对肾周筋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T肾周筋膜的呈现,对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筋膜分层结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好手术的筋膜入路及分离途径并应用于指导经腹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记录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来自阳江市中医医院和人民医院的45例患者的术中肾周筋膜观察结果及手术时间、出血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腹途径腹腔镜下肾周间隙周围存在一个潜在连续的由疏松纤维条索填充的无血管层面,这个无血管层面存在于相邻的两层肾周筋膜之间,45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的手术路径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2例患者可以很好或较好的保持筋膜完整性的情况下完成分离,2例脓肾患者及1例无功能肾患者由于粘连明显未能保持分离面筋膜完整性,平均手术时间73 min,平均出血50 ml,术后引流管时间2.7 d,术中无肠管及下腔静脉损伤病例,术后无肠漏及严重的继发出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肾周筋膜的分层结构及肾周间隙周围存在的连续的潜在无血管层面为经腹途径腹腔镜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有效的解剖依据,经腹腹腔镜下筋膜入路右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让手术更加安全及出血更少。

  • 标签: 肾周筋膜 肾周间隙 肾筋膜 腹腔镜 肾切除术 层面外科学 解剖学
  • 简介:由于肾上腺位置深在,开放性肾上腺手术视野暴露困难,自1992年开展首例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就改变了传统开放性肾上腺手术暴露困难的弱点,并且由于其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和并发症明显减少,而且其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逐渐成为目前肾上腺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 标签: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 后腹腔镜 肾上腺手术 暴露困难 “金标准” 肾上腺疾病
  • 简介:肾上腺淋巴管瘤(adrenallymphangioma)是一种少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1]。国外自2000年以后方开始有专门的文献报道,国内的文献报道亦多为个例报道。故目前对其病因及诊治方式尚不明了,通常认为肾上腺淋巴管瘤属于无功能的肾上腺囊肿范畴。本单位近期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67岁,因“间断性右侧腰腹部隐痛不适2周余”于当地医院就诊,行CT平扫发现肝脏

  • 标签: 右肾上腺 肾上腺良性肿瘤 淋巴管瘤 肾上腺囊肿 个例报道 ADRENAL
  • 简介:摘要肾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骨髓外的浆细胞单克隆增生性惰性淋巴瘤。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脏的髓外浆细胞瘤。腹腔镜下右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形态表现为肿瘤由分化较成熟的具有浆细胞特征的瘤细胞构成,细胞形状大小均匀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偏位,光镜下呈现车辐状。免疫组织化学CD38、CD79α、MUM1、Kappa及CD56阳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肾类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仅有百余例报道,关于这一类型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知之甚少。类癌主要发生在消化及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类癌不足1%,且主要发生于睾丸或卵巢[1]。我院收治了1例原发性肾类癌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这一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患者,男,66岁,因体检发现右侧"肾盂占位"2个月就诊我院。

  • 标签: 类癌 肾脏恶性肿瘤 泌尿生殖系统 腹部疼痛 肾盂肿瘤 根治性肾切除
  • 简介:患者,男,55岁,因“左肾癌切除术后4个月,无痛性肉眼血尿5d”入院。患者有无痛性肉眼血尿,不伴尿频、尿急,无明显咳嗽、咳痰、胸痛等,亦无腰肋部疼痛、畏寒和发热。既往史:4个月前因“左肾肿瘤并腔静脉瘤栓形成,右。肾占位病变,转移可能(图1,2)”曾在外院行左肾切除加腔静脉取瘤栓术(具体不详),术后病理检查为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多枚淋巴结转移。

  • 标签: 切除术后 肺转移 肾转移 左肾癌 无痛性肉眼血尿 术后病理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膀胱平滑肌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膀胱良性肿瘤,本文对1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右肾重度积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例膀胱平滑肌瘤合并右肾重度积水的病例,综合分析B超、CT、MRI、膀胱镜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患者在全麻下行膀胱镜检术+腹腔镜下右侧无功能肾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膀胱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在膀胱肿瘤中,膀胱平滑肌瘤的发病率较低,是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一般较好。目前对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膀胱镜检查,确诊则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上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 标签: 膀胱 平滑肌瘤 肾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右肾上腺静脉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取我院(2022年6月到2023年5月)收治的开展腹CT增强扫描的患者88例,氖和患者均开展右肾上腺静脉成像技术检查,在检查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44例对照组用常规剂量CT扫描技术,44例观察组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对比右肾上腺静脉成像指标。结果:经对比,观察组CTDIvol、DLP、E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右肾上腺静脉成像检查中,不仅能保证图像质量,还能减少辐射剂量,值得推崇。

  • 标签: 低剂量CT扫描技术 右肾上腺静脉成像 价值
  • 简介:患者男,72岁.因阴囊肿大5~6年,近1年来逐渐加重而来我院就诊.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阴囊明显肿大15cm×15cm×15cm,质韧,右侧睾丸未触及,左侧睾丸大小正常.超声检查显示:右侧精索静脉明显迂曲扩张(图1),向下蔓延于阴囊内(图2),呈"蜂窝状"改变(图3),最宽约1.2cm.常规超声于迂曲扩张的精索静脉内见缓慢流动的细密点状回声,右侧睾丸被包绕并挤压在"蜂窝状"结构间(图4,5),左侧睾丸及附睾未见明显异常.右肾探及大小为17.4cm×12.5cm×10.2cm,边缘不规则,境界欠清楚的低回声团(图6).CDFI显示:迂曲扩张的精索静脉为静脉血流信号,平静呼吸即可见反向血流信号;右肾低回声团内可见较丰富的动脉及静脉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肾实性占位性病变,肾癌可能性大;右侧精索静脉重度曲张.CT平扫加增强显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图7).手术所见:右肾巨大肿瘤且压迫下腔静脉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后病理诊断:右肾颗粒细胞癌并右侧精索静脉曲张.术后1周超声复查:右侧精索静脉扩张明显减轻.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超声表现 重度 肾肿瘤 肾占位性病变 术后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消化道异物穿孔多数发生于食管,十二指肠相对少见,且主要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十二指肠异物并十二指肠-右肾瘘更加罕见。临床常表现为腰腹部疼痛,伴血尿。常误诊为泌尿系结石。现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内异物并十二指肠-右肾瘘1例病例进行回顾与分析。

  • 标签: 十二指肠 异物 肠瘘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先天性子宫畸形常合并泌尿系统畸形,最常见的为肾脏发育不全、肾缺如及异位肾。单侧肾缺如常不易发现,本文报道1例双子宫畸形合并右肾缺如左肾囊肿的患者。本例通过采用FHILIPS-HD6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此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是首选方法。

  • 标签: 双子宫畸形 右肾缺如 左肾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的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在经腹腹腔镜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全腹CT平扫加增强检查的70例患者的肾血管CT三维重建图像,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7.5(33~75)岁。CT检查结果示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为脂肪和淋巴组织;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上方14例(20.0%)、后方33例(47.1%)、下方23例(32.9%);在矢状面上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上方1例(1.4%)、后方26例(37.1%)、下方43例(61.4%)。基于此,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1例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8.7±6.8)(45~68)岁。术前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后方7例,下方4例;在矢状面上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位于左肾静脉后方3例,下方8例;肾肿瘤位于中上部5例,中下部6例;肿瘤最大径线(10.0±1.4)(8.5~12.0) cm;合并Mayo 0级癌栓4例,Ⅰ级癌栓4例,Ⅱ级癌栓3例。11例均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术中观察在矢状面上主动脉右侧和下腔静脉左侧缘,右肾动脉与左肾静脉的关系与术前肾血管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一致。采用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即在下腔静脉与主动脉之间,以左肾静脉为标志,挑起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容易发现右肾动脉,结扎并离断右肾动脉后切除右肾及静脉癌栓。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0.5±29.8)(70~150) min,游离右肾动脉时间(28.5±5.8)(16~33) min;术中出血量(112.7±83.5)(20~300) ml,11例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术后住院时间(4.2±0.8)(4~7)d,11例均无继发出血、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1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5±12.1)(3~42)个月,1例术后2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右肾动脉走行至下腔静脉左侧缘时,多位于左肾静脉后下方。在经腹腹腔镜切除右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时,采用改良右肾动脉离断法可以迅速找到并离断右肾动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 标签: 癌,肾细胞 癌栓 腹腔镜 右肾动脉 左肾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右肾皮髓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参数APT值与mDixon-Quant序列参数表观弛豫率(R2*)、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行3.0 T磁共振扫描仪(Ingenia CX, Philips, Poland)检查的CKD患者病例资料共30例(女15例,男15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i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将患者分为轻度肾损害组(14例)及中重度肾损害组(16例),同时收集22例健康志愿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将所有原始图像导入ISP工作站,生成伪彩图,分别从肾的上极、中部、下极各选择一个层面,把ROI分别放置在皮质和髓质中,面积约10~20 mm2,避开肾窦、大血管及肾周组织。采集数据应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情况下,采用斯皮尔曼检验各组皮髓质的APT值与R2*及FF值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KD患者中重度肾损害组皮质APT值与皮质FF值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质APT值与R2*值无相关性。健康对照组及轻度肾损害组皮髓质APT值与R2*及FF值均无相关性。结论CKD中重度肾损害组肾皮质APT值与mDixon-Quant序列的FF值呈正相关,二者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肾损害时肾组织蛋白质代谢、酸碱环境变化及脂沉积的关系,具有评估CKD肾损害程度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酰胺质子转移 mDixon-Quant技术 慢性肾病 R2* 脂肪分数 肾损害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