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神经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膝部以下手术的患者6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阻滞腘窝坐骨神经神经的方式,实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神经阻滞的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方面,实验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起效时间(5.64±1.7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3.29±2.99)min;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满意情况,实验组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神经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对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 腘窝坐骨神经 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腰硬联合组(A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麻醉后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确切。U组麻醉前后各时点血压心率平稳;A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波动大,两组差异显著(P<0.01vs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 坐骨神经 阻滞 腰硬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髌骨骨折手术中应用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9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78例,以组间均衡分配法分为参照组实验组。参照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实验组应用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对比实验结果,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髌骨骨折手术的优势显著,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髌骨骨折手术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危重症患者股骨骨折手术麻醉作用。方法研究选取在2018年3月1日—2018年10月25日接诊的80例高龄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观察组40例(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方式)、对照组40例(腰硬联合麻醉措施)。比较两组高龄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神经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方式治疗高龄危重症股骨骨折患者可有效改善其预后,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股骨骨折 危重症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及其与周围毗邻器官的解剖关系,以及神经在腹股沟区的体表投影与体表标志之间的关系,为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穿刺点提供解剖学超声影像学依据。方法2014年3月—2015年1月,选取16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组),进行解剖观察;2014年9—10月,选取健康成人志愿者30例(超声组),对其双侧神经进行超声扫描。两组分别经应用解剖超声探测,观察神经的走行情况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并测量腹股沟韧带下缘神经的宽度、距皮肤的距离,及神经体表投影位置与耻骨结节线、髂前上棘线的水平距离。结果解剖组结果显示:神经在腹股沟韧带下缘、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外侧(1.28±0.60)cm处发出,被髂筋膜包裹,内侧与鞘内的动脉、静脉相邻,外侧是缝匠肌;神经的宽度平均(0.71±0.06)cm,距皮肤的距离平均(0.85±0.19)cm,与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平均(7.25±0.67)cm,与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平均(7.24±0.41)cm。超声组检查显示:神经动脉的外侧,呈倒立三角形高回声的浅色区域,外侧是呈深色高回声区的缝匠肌,内侧紧邻的动脉静脉呈圆形高回声黑色图像;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神经的宽度平均(0.66±0.04)cm,距皮肤平均(0.97±0.22)cm,神经在体表的投影与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平均(7.58±0.75)cm,距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平均(6.95±0.42)cm。解剖组超声组测量的神经宽度、距皮肤距离、距耻骨结节线水平距离及距髂前上棘线水平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55、1.197、1.774、1.348,P值均〉0.05)。结论超声测量结果与尸体解剖结果相近,符合股神经实际解剖的位置关系,揭示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穿刺定位方法安全、可靠。

  • 标签: 股神经 麻醉 局部 超声检查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下肢手术操作中,引入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2023年1月,入组下肢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完成分组,共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配合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照组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不同手术操作配合方案的实践作用。结果:麻醉质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恶心呕吐、阻滞不完善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2/40)与对照组相比20.00%(8/40),(P<0.05)。结论:设计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将其引入下肢手术操作中,其质量表现突出,安全性表现优异,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坐骨神经阻滞 下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 2017年 8月 -2018年 8月本院收治的 40例膝关节手术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观察组,各 20例。参照组用盲探法进行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用超声引导下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麻醉后,参照组的并发症情况显著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手术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减少了患者麻醉后的并发症情况,保障了麻醉质量,值得使用。

  • 标签: 超声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膝关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踝部手术患者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踝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患侧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A组)蛛网膜下隙阻滞(B组)。观察两组阻滞平面及临床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麻醉后5min,A组感觉阻滞范围为患肢L1-L3,B组感觉阻滞范围为T10以下。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成功率均为100.0%,术后48h随访无神经损伤并发症。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30min内SBP、DB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10、20、30min时的SBP分别为(128.67±8.33)、(121.03士8.17)、(129.96±7.91)mmHg(1mmHg=0.133kPa),DBP分别为(71.21±5.75)、(70。03±4.11)、(82.85±4.22)mmHg,显著低于麻醉前[SBP、DBP分别为(148.15±7.71)、(85.03±5.96)mmHg](P〈0.01),与A组同期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可用于患者踝部手术的麻醉,可达到蛛网膜下隙阻滞相同的效果,且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蛛网膜下隙阻滞更轻的优势。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蛛网膜下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坐骨神经神经阻滞用于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60例患者,选随机抽取30例作为A组,仅以神经刺激仪引导开展坐骨神经神经阻滞,其余30例则作为B组,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进行神经阻滞,对比2组临床结果。结果:对比2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示B组高于A组,P<0.05;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显示B组均优于A组,P<0.05;对比术后2h、12h以及24h的VAS评分,均显示B组低于A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开展坐骨神经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建议临床对此方案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刺激仪引导 坐骨神经 股神经 神经阻滞 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结合局部挑治提高对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疗效。方法对35例患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稍加改动后行局部皮肤挑治,注意挑治手法。外侧皮神经阻滞需在神经定位刺激器引导下进行,以确保准确。结果有效率100%。结论神经阻滞+局部挑治治疗外侧皮神经炎有良好临床疗效。

  • 标签: 股外侧皮神经 神经阻滞 挑治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超声引导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时,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拟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髌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20~30 kg/m2,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超声引导下定位神经,测量神经横截面积,根据面积注射0.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22 ml/mm2,相邻剂量差值0.02 ml/mm2。阻滞有效标准:神经阻滞30 min内膝关节前面皮肤、小腿内侧面足背内侧缘皮肤均无痛觉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为1~3级。若以上神经分布区有1处存在痛觉即认为神经阻滞无效。出现7个有效无效交替波终止研究。采用Probit法计算ED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27例患者纳入研究,神经横截面积(75±5) mm2。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ED50为0.106 ml/mm2,95%可信区间为0.069~0.125 ml/mm2。结论超声引导0.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时,按神经横截面积用药的ED50为0.106 ml/mm2。

  • 标签: 酰胺类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阻滞外侧皮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实施于老年髌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择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患者髌骨骨折数量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自愿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自愿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外侧皮神经阻滞的联合麻醉。针对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期疼痛状态以及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时期状态下,观察组术后4h、6h及8h的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阻滞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与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进行单侧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60例,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A组为腰麻组;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疼痛评分、芬太尼使用量及患者满意度;观察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30min(T2)、术毕(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长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区域阻滞效果完善,两组芬太尼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稍慢于A组(P﹤0.05),维持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1),且B组患者满意度比A组高(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A组患者血压、心率在T2、T3时间点较T0点数值有明显下降(P﹤0.05),B组患者各时间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与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起效快,镇痛效果完善、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较好的麻醉选择。

  • 标签: 超声引导 隐神经 坐骨神经 踝关节骨折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下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骨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5年 7月 -2016年 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80例实施单侧下肢手术治疗患者。将其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与骨神经联合阻滞)与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镇痛及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 2、 12、 24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研究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研究组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对照组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 2.5%( 1/40)、 27.5%(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下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骨神经与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能获得较好的镇痛及阻滞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推广。  

  • 标签:    下肢手术 超声 骨神经 坐骨神经 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病人行下肢手术时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0例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5名患者下肢手术时应用常规硬膜外穿刺麻醉的方式,85例高危病人下肢手术时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观察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高危病患,麻醉效果优秀率显著高于应用常规硬膜外穿刺麻醉的患者(P<0.05);两种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硬膜外麻醉并发尿储留37例。结论针对高危并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采取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降低患者术中疼痛刺激及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 标签: 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股神经)&mdash &mdash 坐骨神经阻滞 高危病人 下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洛阳正骨医院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患儿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分别于入室时(T0)、切皮时(T1)、骨折端复位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记录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苏醒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在T1时点均较T0时点升高,但在T2时点较T1时点回降,T3时点较T2时点回升,且观察组T1、T2、T3时点心率、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161.35±48.98)μg比(256.79±58.46)μg],P<0.05;拔管时间[(7.13±2.31)min]、留置恢复室总时间[(42.31±3.52)min]短于对照组[(22.64±4.32)min、(73.01±10.34)min],P<0.05。观察组苏醒期间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0.00%(0/31)、3.23%(1/31)]低于对照组[19.35%(6/31)、25.81%(8/31)],P<0.05。结论儿童股骨干骨折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神经-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

  • 标签: 骨折 超声引导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旨在为手术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方法:研究选择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选择在此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的前后顺序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前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麻醉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恢复排尿时间、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h,两组的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h及术后24h,实验组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是下肢骨折手术中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能够改善手术的各项指标,有效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下肢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