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维特根斯坦先后提出两种迥然有别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被称为“哲学家的哲学家”“哲学史上的转折点”。文章着重阐释其后期以语言游戏观为基础的语言哲学思想,并深入探讨这一全新哲学观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言语行为理论
  • 简介:论文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词语、语句的意义就是它们在具体言语活动中的用法;私人语言不具有社会功能;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用来分析和论证日常语言意义的方法,游戏规则只能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的观点可以说是当代方兴未艾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也有很大的启发指导作用,例如情景教学、交际教学、文化教学、语境与篇章分析教学、语境与翻译教学等教学方法就是这一哲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 意义 用法
  • 简介: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著作中对“语法”有多种意义的使用,他既像传统语法学家那样对词序、动名词一致、时态等进行了论述,但他更多的是探讨意义和使用的关系.这一阶段他探讨的核心是意义和无意义、规范和非规范、语义和句法的区分.他的论述主要集中以下三个主题:语法与本质、意义与解释、规则与实践.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语法规则 语言解释 语言实践
  • 简介:我在这里提供的对《逻辑哲学论》的解读方式介于传统解读和治疗性解读之间。一方面,对于语言不存在比语言更为基础的本质,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谈论语言的本质来关注语言。换言之,既不能简单地说语言没有本质,也不能简单说对于语言来说存在本质

  • 标签: 《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 语言的本质 文本 解读方式
  • 简介:康德关于经验可能性的普遍与必然条件的绝对主义的论断,应放在其批判哲学目标的更宽泛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看到,在相关的语境中,康德的论断相当大程度上并非如传统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非常有害的。康德强调他对于"常识"的深深敬重,就哲学能够提供什么,或至少重要的是,在哲学不能提供什么方面,康德与维特根斯坦所持的目标惊人地相似。

  • 标签: 康德 常识 形而上学的谦逊 维特根斯坦
  • 简介:意义的指称论是我们包括大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反思时无可避免的错觉。对意义指称论的批判如果只是个别问题上的回击很难动摇其根基,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溯源语言学习的原初方式,将意义指称论的病源一一剔除,还以哲学的本来面目。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的指称论 批判
  • 简介:在《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主张:“我知道”由三个要素构成,它们是相信、真和理由;“我知道”与“我相信”和“我确信”虽有联系,但却不能混同;“我知道”与怀疑和语言游戏是紧密相联的;对于常识命题,既不能加以怀疑,也不能声称知道,也不能说不知道。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我知道” 常识
  • 简介:著名哲学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曾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在穆尔授课期间,维特根斯坦是最令他头疼的学生。维特根斯坦总有问不完的疑问,一个接一个,总是没完没了。一堂哲学课常常会变成维特根斯坦提出疑问,由穆尔一一解答的答辩课。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大学学习 哲学家 穆尔 哲学课 学生
  • 简介:本文的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工作为前提的,在他的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的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的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意义观被提出的,它的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一种看待意义问题的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的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的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的东西,这一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的内涵,进而呈现“意义”的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一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的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本文将维特根斯坦放置于西方文化的大传统中,考察其思想的内在张力。雅典与耶路撒冷间的现代之争,在维特根斯坦身上有生动而极富张力的体现。为醒目计,笔者提出两个维特根斯坦的区分,即犹太人维特根斯坦哲学维特根斯坦。深入考察发现,两个维特根斯坦之间,有冲突亦有互动。逻辑与罪之紧张关系,构成了维特根斯坦思想之内在张力的两极,尽管到了后来,这一冲突有所缓和,但这并不意味着张力的消失。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传统 张力 逻辑
  • 简介: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即一种“语言批判”,而“语言”之所以需要“批判”,是因为它一再地诱导我们提出一些同样的,但却是错误的“哲学问题”——这样一种观点,从宗教的角度看,即可视语言为“原罪”,“语言批判”的工作即一种摆脱诱惑的过程。“生活形式”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宗教信仰是在某一生活形式中生长出来的具体样式,宗教语言在特定的生活形式中获得意义。宗教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的要求与生活方式之间的错位是心灵苦恼产生的根源,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改变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宗教 语言批判 生活形式 生命
  • 简介:20世纪20年代,维特根斯坦曾告别哲学,到偏远的山区当小学教师。我们可将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经历,视为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20世纪3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弗雷泽《金枝》的批评,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人类学的关切。在维特根斯坦对《金枝》的批评中,他认为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功能性的,而是人类愿望的表达和满足。人类学的视野使维特根斯坦认识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并促成其中后期哲学的转向。而与语言的多样性相伴随的,是价值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中,在某种程度上持有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但这里的'相对主义'与其说意味着'怎么都行',毋宁说是对绝对主义的批评。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人类学 仪式 语言 价值
  • 简介: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中,有一位令人瞩目的哲学家。他引导了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潮流——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学派。虽然他离开人世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在欧美仍然十分活跃。这个人就是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

  • 标签: 《逻辑哲学论》 西方哲学 分析学派 原子事实 思想潮流 真值函项
  • 简介:通过方法的法治拯救,必须强化法律方法自身理论水平,语言哲学特别是语用学为法律方法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在宏观上,根据语言哲学对法律方法这一范畴作出不同界分.在前提上,语言哲学视角下法律事实分析是研究的基础.在直接方法层次上,法律发现与法律推理逐步转向语用学逻辑;在间接方法层次上,解释、论证与修辞日益强调语用视角,补充与衡量更加强调语用模式.整体时代导向上,重视法律方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改革深化进程中的实践性、基础性微观价值.

  • 标签: 法律方法 语用学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国家治理
  • 简介:林逢祺、洪仁进两位先生曾主编过一本书,题为《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提倡教师学哲学,用哲学。书序中有这样的话:“哲学家们即使不直接探问教师任务的议题,在其思想中却蕴涵着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教师图像侧写。就此角度而言,哲学家们可谓研究或关心师道的‘隐性导师’。”

  • 标签: 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 语文教育 哲学家 教师 导师
  • 简介:10月11-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共同主办。来自一些国家的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和维特根斯坦学会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点与其他研究相结合,拓展了视野,其中涉及分析哲学、逻辑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哲学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和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的翻译问题出发,分析和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的原因,最后阐明和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的命题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和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维特根斯坦将艺术、思想、科学等并列,他一生爱好欣赏音乐。虽然并没有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但是维特根斯坦在其音乐欣赏实践和庞杂的思想著述中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艺术欣赏理论,他反对普遍意义的音乐欣赏理论,反对对音乐欣赏进行科学分析,而是强调音乐欣赏与日常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处在艺术衰落的时代,他呼唤在科学的时代之后,艺术的时代重新来临。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音乐 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