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结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其论文集《小说的艺术》中的重要观点进行介评。他认为,小说的终极使命是对人类生存境况的考察与探究,小说所蕴涵的是一种不确定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精神实质是一种幽默、一种谐谑,而不是僵死呆板的说教与训导。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小说 灵魂 智慧
  • 简介:米兰·昆德拉的话语世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这种魅力表现在他幽默的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动描绘,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他对历史、时代、生活、人性的独特理解。他没有站在哲学的悲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而是自觉地继承了拉伯雷的喜剧内涵。于是我们更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他,学习他,这样你才会发现在他的小说世界中那些丰富的情感、诗意的内涵以及对于哲学世界的界定与思辨。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生平 时代 小说 哲学 情结
  • 简介:摘要昆德拉的小说描写了诸多的逃离的样态。本文首先分析了自我毁灭者的逃离,然后相继谈到了流亡者的逃离、革命的逃离“乌托邦”的“反讽”与诗歌“复调”的“人造童年之乡”。这些逃离的主题充分展现了昆德拉对于身份以及逃离的概念的独特思考。

  • 标签: 米兰· 昆德拉 逃离 主题
  • 简介:昆德拉以如下的沉思逗弄我们:"我问自己,谁在梦想?谁梦想了这则故事?谁设想了它?是她?是他?还是他们俩人?或者只是各自对对方的想象?"米兰·昆德拉1996年秋完成于法国的新小说《本性》(Identity)读起来就像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某一脍炙人口片断的长篇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小说作者 普鲁斯特 本性 想象 马克
  • 简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个人私密空间记忆 尤利西斯 被迫流亡
  • 简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精神是受“狂欢剖析体”启发影响的。他认为小说只有在相对真理的世界才会存在,强调小说的自由。小说的复杂性、幽默性等都指向了世界和人类最终的问题,小说的责任是去发现并剖析“存在”这个问题。昆德拉继承的欧洲小说精神既有巴赫金狂欢学说所需要的小说对世界重新观照、发现权威话语的可笑.也有弗莱的“剖析体裁”强调的小说对哲学问题进行审视时所特有的睿智。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小说精神 狂欢剖析体
  • 简介:本文分析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未经诠释的学术话语“存在编码”,参照汉语写作中的同类现象,依次阐释:存在编码与语词的自然语义及其修辞化变异的关系:存在编码与人类经验世界的关系:存在编码以何种方式参与文学文本建构。指出:进入文学书写的“存在编码”,是个人修辞对公共经验局部偏离的存在之思与存在之诗。强势传播公共经验的文学书写,可能导向个人的傀儡生存;通篇流淌个人修辞的文学书写,可能导向个人介入社会的话语阻断。

  • 标签: 存在编码 个人修辞 公共经验 文学语言
  • 简介: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昆德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为什么一个东欧小国移民到法国的作家能在百花齐放文学世界中获得如此青睐与成功?其独特之处莫过于小说作品形式和思想方面创新:一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形式让人拍案叫绝。突破传统,绕过叙事窠臼,另辟蹊径,以冷静和睿智思想为作品打造血肉。

  • 标签: 小说艺术 存在 可能性
  • 简介:米兰·昆德拉与卡尔维诺都是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家,两人在自觉进行小说创作实践的同时,又注重建构各自的小说诗学。两人在小说诗学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注重在小说叙述节奏快与慢的书写中找到平衡,这与现代社会对小说的侵袭密切相关;两人在对模糊与精确的主题书写中有着明显的后现代小说的痕迹;两人在讨论小说与政治、哲学等的关系中引出了百科辞典型小说的概念,这为后来小说的书写可能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创作规范和评价标准。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卡尔维诺 小说诗学 模糊与精确
  • 简介:一、引言:狂欢的链接《为了告别的聚会》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小的疗养镇上的不动声色的谋杀故事。杀人者在为自己作了情理上的开脱,认定药物并不能致人死地之后作别了祖国。和米兰·昆德拉任何一部小说一样,《为了告别的聚会》也充满了“昆德拉式”的“响词”——“轻”(“雅库布吃惊地发现他的行为没有重复,容易承受,轻若空气);

  • 标签: 《为了告别的聚会》 昆德拉 怀疑主义 米兰 狂欢 杀人者
  • 简介:米兰·昆德拉以小说的形式寻求个体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也就是现实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但是昆德拉只给了我们一个做为小说的结果。而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可能性的由来。本文希望在此做一个现象学社会学分析的尝试。当我们经由昆德拉的这种可能性来反现舒茨的常态社会世界的时候。会发现在舒茨的社会世界中,是见不到这种可能性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舒茨的思想体系进行一定的解读性的发展,之后才能引入对于昆德拉的可能性的分析。本文将通过对舒茨行动一行为体系中行为与行动的断裂以及行动的统整性的分析来对这种可能性做出一个解释的努力。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可能性” 小说 舒茨 原始统整性 社会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中,昆德拉言说的内容和人物是纷繁复杂的,甚至没有贯穿所有人物的基本的情节链,他关心的是伟大的离题下主题的统一.但不管怎样他的言说肯定是有一个切入点的,小说的主旋律还是围绕着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情感问题展开的,以此为中心点散射开去,思索存在的种种可能性.

  • 标签: 同情 想象力 软弱
  • 简介:李凤亮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提出"整体的大复调"概念,认为昆德拉小说的复调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的复调、文体的复调以及时空观念的复调,他认为"整体的大复调"是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对此并不能完全认同:第一,关于该理论的命名用"整体的大复调"稍欠妥当;第二,"整体的大复调"对"对话性"的论述还不够完善;第三,"整体的大复调"一方面是对复调理论的重新阐释与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将复调理论泛化的危险。

  • 标签: 李凤亮 “整体的大复调” 对话性 米兰·昆德拉 巴赫金
  • 简介:在二十世纪已经故去和仍然活着的诸多世界级外国文学大师中,米兰·昆德拉是距离我们很近的一个。他从一段跟我们极近似的历史中走出来,并像我们一样至今仍不得不时时反刍那段历史留给人的各种记忆。打开昆德拉的小说,我们会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奇异感觉:熟悉的是他在小说中展示的社会环境、历史事件以及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人物思想、情感与命运;陌生的是他观照人生、观照历史、观照现实的视角,是他在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东西背后产生的

  • 标签: 米兰·昆德拉 小说家 二十世纪 历史与现实 中国当代文学 观照
  • 简介: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由来已久,但他并非单向度地接受与传播,而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进行了立足中国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具有典型的“原小说”特征,即跨文体写作、跨艺术写作和跨主题写作。韩少功最新的长篇小说《日夜书》即从这三个方面对昆德拉的“原小说”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文学接受与转化。

  • 标签: 韩少功 昆德拉 原小说 文学接受 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