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3,4 4例、L4,5 31例、L5S1 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神经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3,4 1例、L4,5 2例、L5S1 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结论脊柱内镜下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3,4、L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5S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较好。

  • 标签: 椎间盘 腰痛 内窥镜 脊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椎间盘臭氧髓核溶解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六盘水市首钢水钢总医院疼痛科住院明确诊断为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并排除禁忌证的21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臭氧溶核组(n=103),行颈椎间盘臭氧髓核溶解术;联合阻滞组(n=113),行颈椎间盘臭氧髓核溶解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首先对病变椎间盘施行椎间盘造影,明确病变椎间盘后开始注射臭氧,首次注射臭氧2 ml时观察复制疼痛反应情况。联合阻滞组在常规椎间盘臭氧髓核溶解术结束后,针尖继续穿刺到椎间隙后缘,进行神经阻滞。两组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7 d、1和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行VAS加权值处理以评价各时点的疗效。结果联合阻滞组失访4例,臭氧溶核组失访2例。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臭氧溶核组比较,联合阻滞组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阻滞组在治疗后7 d、1个月、6个月时的优良率分别为80.7%(88/109例)、81.6%(89/109例)、88.1%(96/109例),均高于臭氧溶核组治疗后各时点的优良率55.4%(56/101例)、60.4%(61/101例)、66.3%(67/10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臭氧溶核组术后6个月时的优良率[66.3%(67/101例)]、总有效率[74.2%(75/101例)]明显高于治疗后7 d时的优良率[55.4%(56/101例)]、总有效率[59.4%(60/101例)]。联合阻滞组内治疗后各时点优良率、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椎间盘臭氧髓核溶解术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颈椎间盘臭氧髓核溶解术。

  • 标签: 颈椎间盘源性疼痛 颈椎间盘臭氧髓核溶解术 颈椎间盘窦椎神经阻滞
  • 简介:患者男,63岁,因交替性双侧鼻摩、流涕20年,头痛5年,加重1周于2006年1月20日入院。忠者于20年前出现双侧交替性鼻垡、流涕,反复发作,经服药和鼻腔点药后好转?近5年来常伴有头痛,痛时全头闷胀、浑身无力,偶有左侧鼻腔少量山血,每次3~5分钟,自行停止,每年发作5~6次。1周前患行头痛、鼻塞再次发作。入院后榆盘:左侧鼻腔被多发性半透明息肉样物占满,表面光滑,

  • 标签: 蝶窦 神经鞘瘤
  • 简介:1病例报道患者,男,44岁。因右面部肿块1个月于医院就诊,行CT检查发现右侧上颌肿块,于2015年9月4日入院。右侧面部颧骨下方可触及约4cm×4cm×3cm的略韧肿块,无压痛。鼻腔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无异常。CT显示右侧上颔前壁大小约3cm×2cm×2cm肿块,内有钙化斑块(图1)。

  • 标签: 上颌窦囊肿(Maxillary Cyst) 神经鞘瘤(Neurilelrmloma) 诊断(Diagnosis) 治疗(Therapy)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外筛神经管减压手术的配合.方法:护士认真熟悉每一操作程序,密切配合手术医师止血,认真传递手术器械.结果:手术配合35例,术后效果好.结论:经鼻外筛神经管减压术,是目前较先进的治疗视神经骨管段外伤的手术,手术密切配合非常重要.

  • 标签: 筛窦 蝶窦 视神经管减压术
  • 简介:摘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 )可在术后早期提供有效镇痛,且最近有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联合辅助药物的使用能够延长感觉或运动阻滞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文章总结不同局部麻醉药佐剂在TPVB中应用时的临床效果、使用剂量、作用机制、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助于明确辅助药物在TPVB中使用的临床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找到合理的药物配伍及使用剂量,增强TPVB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为临床麻醉镇痛提供新的参考。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阿片类药物 右美托咪定 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采用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浓度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降低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治疗后B组较A组睡眠时间长(P<0.05)。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阻滞联合皮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椎旁神经阻滞 皮神经阻滞
  • 简介:目的明确微创经间孔体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S-TLIF)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析其是否与减压方式相关,探讨相关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10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MIS-TLIF(72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0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其中男49例,女53例,年龄39-85岁,平均(58.5±12.9)岁。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的患者均即刻复查腰椎CT并开始正规保守治疗,连续治疗4周以上无效者行翻修手术;计算并比较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其中9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10例术后即刻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2例分别于术后3周及术后7个月出现对侧神经症状;MIS-TLIF术后对侧神经症状的发生率为11.8%;基于腰椎CT影像,9例主要病因为对侧神经根管和(或)间孔狭窄加重,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显著;3例对侧髓核突出和椎间隙高度无恢复,均行翻修手术;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出院后平均随访27.9个月,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时,患肢VAS评分为4-8分,平均(5.9±1.4)分,末次随访时患肢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后对侧神经症状主要病因为髓核突出、椎间隙高度无恢复、神经根管及间孔狭窄加重,与术中椎管减压方式无关;出现此类并发症后须积极保守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保守治疗无效可行翻修手术。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减压术 外科 神经根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中78例作为研究组,另7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2%,对照组为89.34%,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5.33%,P>0.0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肋间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在超声直视下将局麻药注入旁间隙,阻滞脊神经及其分支,交感干而对运动,感觉,交感神经产生影响的一种区域阻滞技术。本文就其在胸科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的应用方面做出综述。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胸科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 带状疱疹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单用神经阻滞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妥乐平 椎旁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对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简称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筛选50例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均出自我院神经外科,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诊治,将其随机分组,行传统抗凝治疗的25例患者为传统组,行传统抗凝治疗的同时再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25例为联合组,观察疗效。结果 研究人员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对比发现,传统组仅为68.00%(17/25),联合组为92.00%(23/25),联合组明显更高(p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脑出血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骨质疏松性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pv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间接收的90例骨质疏松性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pvp,观察组联合神经阻滞,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对比。结果: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pv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不仅能减轻其疼痛感,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值得借鉴。

  • 标签: 骨质疏松 锥体压缩性骨折 pvp 椎旁神经阻滞 关节功能 疼痛
  • 简介:随着椎管内手术的开展以及免疫组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颈肩腰腿痛的发病机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颈腰椎的盘源性疼痛,不仅是由于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及其无菌性炎症所引起,而且与椎管内富含感觉纤维的组织尤其是硬脊膜、后纵韧带、椎间盘受刺激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 标签: 椎管内手术 免疫组化 颈肩腰腿痛 发病机理 盘源性疼痛 窦椎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间孔镜手术联合推拿治疗后,残留神经的疼痛疗效情况。方法随机非盲法选择患者共计68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其中34例为对照组选择间孔镜手术联合甲钴胺药物进行治疗,另34例是观察组,行间孔镜手术联合推拿展开治疗,对患者在术后残留神经疼痛的疗效进行探讨。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天和15天,两组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对照组的改善得分明显比观察组更高,说明患者疼痛相较于观察组更严重,差异显著(P<0.05)。在肌力和麻木改善情况上,观察组的改善有效率为93%(32/34),明显比对照组的83%(28/34)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间孔镜术后进行推拿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能够较好的降低术后残留神经疼痛的程度,患者下肢麻木和肌力改变情况有较好的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手术 推拿 残留神经 疼痛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60例脑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施加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以70.0%明显不及观察组的93.3%(P<0.05)。结论脑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行抗凝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确切,具推广价值。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脑出血 神经外科 静脉溶栓 抗凝
  • 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位,以胃肠、肺脏、胰腺、乳腺等部位居多,均具有合成、贮存和分泌激素的功能,而分泌的激素暂时未能确定者称为神经内分泌癌。1965年由Raychowdhuri首次报道尸检中发现1例筛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院2006—2009年收治3例筛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探讨筛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文献复习 筛窦 神经内分泌肿瘤 分泌激素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