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首先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分析了其应用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 标签: 疾病 预防控制 社会价值
  • 简介:摘要针对《疾病解说者》所探讨的话题,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集中分析小说中不同短篇所反映的共同的社会历史内容,解析战争、移民潮等历史大背景下的“疾病”所包含的异乡情绪、身份意识与文化斥力等因素。同时,对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倾向进行考察,进而上升到对小说浸淫的正面情感力量的探索。这种探索表明,拉希莉在《疾病解说者》中的书写是一种积极的书写,“疾病”的阴郁与“愈合”的明亮赋予了小说更加昂扬的情志。

  • 标签: 社会历史批评 《疾病解说者》 战争 移民潮 社会意义
  • 简介:1我国精神疾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社会因素影响精神疾病是指人的大脑在内外环境不利因素影响下,导致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以及行为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人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联系十分密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加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长期生活于紧张状态之中,使中国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以每10a增长1倍的速度上升。据权威数据统计,

  • 标签: 精神疾病 社会工作 综合治理
  • 简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公众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全国12个省市对1028名普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不同维度分别对公众接近、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意愿和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公众污名感知在社会表征影响行为意愿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 标签: 心理疾病污名 社会表征 中介检验
  • 简介:发现患冠心病的病人中A型者2倍于B型者,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75.73%(杨菊贤,国内的其他材料也提示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多于B型者

  • 标签: 中的心理 心理社会 心血管疾病中的
  • 简介:摘要随着现状科技的日新月异,发达的交通带来了出行便利,蓬勃的外卖行业让人们享受足不出户的快捷,无所不能的网络让人际交流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全部搞定。看似方便的一切却也带给我们青年人诸多问题,久坐久卧,缺少锻炼,三餐不定,作息不规律,再加上工作上的高压力,很多年轻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更有甚者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等疾病。为了劝诫青年人能注重自身健康,本文意在探讨青年亚健康状态与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超声对早期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并发症诊断的帮助。

  • 标签: 青年 亚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歧视是指因某一特定特性而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排斥的一种行动。对精神病病人的歧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精神病的名称、精神病的症状表现、精神病的不良反应、以及精神病患者被区别对待的特点等,都是引起人们歧视的特殊特征。长期以来,人类面对心理障碍,一般都是逃避而不是正面面对,通常采用孤立的方法,尤其是将某些重度精神病人长久地孤立起来。一些病人由于无家可归,生活无依,不得不在医院里生活很长时间。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道德提升。整个社会都要认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目的、有科学的管理措施,逐渐消灭心理障碍。

  • 标签: 精神疾病 社会影响 消除 偏见与歧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小说擅于将女性的疾病作为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以象征和隐喻作为审美手段和叙述策略,感叹和控诉女性的悲苦人生,解剖积弱成疾的主体危机和社会病态.她的作品既是德国女性精神疗伤的备忘录,也是时代的精神隐喻和社会的历史表征.

  • 标签: 克里斯塔·沃尔夫 疾病意象 主体危机 隐喻 表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686”项目的实施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性及对社会的稳定性。方法从我省呼市地区纳入管理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患者其中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随访调查结果分析和肇事肇祸量表评定了解患者的病情复发和肇事肇祸倾向。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康复期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家属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复发率,肇事肇祸倾向也明显降低从而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 标签: 重性精神精神疾病 &ldquo 686&rdquo 项目
  • 简介:摘要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在提供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健康埋下了隐患,其中心血管疾病在逐年增加。本文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和防控现状入手,分析造成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并针对新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预防 生活方式
  • 简介:精神疾病患者受各种精神症状的支配,常突发自杀、自伤、伤人、杀人、纵火等危害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由此,2007年3月1日北京实施了《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了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和管理办法,随后出台《北京市精神疾病患者强制治疗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为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提供可操作性依据。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的预防和管理现状,

  • 标签: 精神疾病 危害社会 社区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在白人到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印第安人社会疾病较少,印第安人身体相对健康。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居住模式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土著社会中各种疾病开始增多,印第安人健康状况逐渐恶化。至哥伦布到来前夕,印第安人社会已经充斥着各种疾病,并非是很多学者所说的毫无疾病的“伊甸园”。白人到来前北美印第安人社会疾病生态对白人到来之后的外来传染病入侵美洲具有重要的意义。印第安人已有的疾病削弱了土著民族的健康状况,导致外来传染病会产生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加剧了该群体的疾病负荷。这一时期土著民族的疾病生态成为白人到来后外来传染病入侵、印第安人人口大量死亡、土著社会遭受严重打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白人到来前的北美 美国印第安人 疾病生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肠道疾病中的影响 。方法:在 2018 年 3 月 13 日 至2019 年 6 月 20 日 期间选取对照组 54 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 54 例 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均进行各项资料调查和 社会心理因素调查 。结果:观察组睡眠状态差 ( 70.37% ) 、负性应激事件 ( 35.18% ) 、强迫 ( 75.92% ) 、焦虑 ( 74.07% ) 、抑郁 ( 77.78% ) 、工作(劳动)紧张率 ( 59.26% ) 高于对照组 (P< 0.05),同时负面情绪( OR : 3.5698 ; β: 1.2324 )、睡眠状态( OR : 4.8456 ; β: 1.1084 )、负性应激事件( OR : 3.2614 ; β: 1.6354 )、工作(劳动)紧张( OR : 4.5846 ; β: 1.4145 )是导致 慢性胃肠道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社会心理因素可成为诱发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还需注重相关疏导 。

  • 标签: 社会心理因素 慢性胃肠道疾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人在疾病情况下的社会支持情况,分析社会支持和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心身疾病患者、非心身疾病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心身疾病组在SCL-90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除人际敏感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分及总分亦均显著高于非心身疾病对照组(P<0.05);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方面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非心身疾病对照组无差异(P>0.05)。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婚姻情况、退休后是否仍继续工作、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结论老年心身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其他组的老年人,而其社会支持亦低于其他组的老年人。

  • 标签: 老年人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