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在医疗环境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分别于2016年4月25日、8月29日对某院检出CRKP的患者周围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前随机采样,采样类别主要为物体表面和医疗器材。分析CRKP的分布特点。结果外科ICU、呼吸ICU、急诊ICU分别采样90、41、56份。外科ICU和呼吸ICU标本中未检出CRKP;急诊ICU检出CRKP6株,检出率为10.71%。2016年4月份采样103份,检出CRKP6株,检出率为5.83%,高于2016年8月份CRKP检出率(P〈0.05)。不同标本类别、负责人类别CRKP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加强重点科室如急诊ICU的环境清洁消毒,减少CRKP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CRKP 环境采样 清洁消毒 分布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耐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方法收集我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3600株。应用PCR法对其耐药基因IMP、NDM、KPC、VIM、OXA的耐药性检测,同时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别。结果耐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检出16株,检出率0.44%,细菌对妥布霉素的耐药性为25.67,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87,对其他常用的抗菌类药物均呈现出较高耐药性。16株细菌中KPC阳性8株,占50%,IMP阳性8株,占50%,VIM阳性4株,约占25%,OXA阳性1株,约占6.25%。结论产青霉烯酶在细菌分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KPC、IMP是主要的基因型,因此,加强对产青霉烯酶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耐碳青霉烯 肠杆菌科细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90—2016年公开发表的关于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ADR的文献159篇,分析引起ADR的药品、患者性别及年龄、原发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结果:纳入文献159篇,共430例患者,涉及5种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主,其次为美罗培南;男性254例,女性158例,不详18例,〉60岁者多发;患者原发病主要涉及呼吸系统,其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ADR主要发生于患者用药后48~〈120h(156例,占36.28%),其次为24~〈48h(133例,占30.9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神经系统(214例,占49.77%)、消化系统(88例,占20.47%)以及皮肤及其附件(63例,占14.65%);死亡患者5例(占1.16%),余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临床应重视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护,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耐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对CRE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采用BD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对耐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采用改良Hodge方法进行青霉烯酶确证实验,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药敏试验采用E试验进行复核,统计CRE的耐药情况和临床分布。结果2016年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730株,其中CRE38株占2.20%,包括阴沟肠杆菌(ECL)9株占0.52%,大肠埃希菌(ECO)5株占0.30%,肺炎克雷伯菌(KPN)24株占1.39%。神经内科和ICU各8株均占21.05%,泌尿外科7株占18.42%,神经外科和康复科及呼吸内科各4株均占11.43%,肾内科2株占5.26%和内分泌科1株占2.86%。药敏结果显示:耐青霉烯类肠杆科细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最低为7.9%,其次为阿米卡星57.9%,再为左氧氟沙星76.25%;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94.5%、97.3%和94.8%。对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分别为100%、80%,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83.4%、95.8%,阴沟肠杆菌分别为77.8%、100%。结论耐青霉烯类肠杆科细菌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严重限制临床抗感染治疗有效药物的选择。CRE菌株在ICU、脑科综合区和泌尿外科较为集中,应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以遏制此类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 肠杆科细菌 耐药性 临床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青霉烯类双联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85例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的资料,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注射头孢哌酮治疗,研究给予青霉烯类双联治疗,比较两组血清指标、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综合疗效显高(P<0.05),且生活质量评分显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青霉烯类双联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不仅疗效高,且血清指标与肺功能改善明显,其生活质量评分较高。

  • 标签: 碳青霉烯类双联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室(ICU)耐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及同源性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重症监护室目前院内感染控制的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至2015年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PCR(ERIC-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对ICU3年间临床分离的耐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的同源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3年间铜绿假单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检出率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数值有明显上升趋势。112株耐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经基因分型,主要分为A、B、C、D、E5型,其中A型66株,B型34株,C型8株,D、E型各2株。结论ICU耐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并呈高度同源性,可能存在科室内的克隆传播,应该合理化使用抗药物,以减少此类耐药菌的产生,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在院内的传播。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铜绿假单胞 同源性 院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标本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CRE共900株,对其病原菌构成及标本来源分布进行分析,同时对主要CRE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分析主要CRE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900株CRE中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分别占比41.4%、13.8%、12.1%,且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占比33.9%;而在科室分布中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332株最高,占比36.9%,其次分布在神经内科的18.9%、泌尿外科的11.0%。本研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占比前三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主要CRE均对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耐药,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1.8~19.4%),敏感性较好。结论耐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种常规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临床中加强耐药检测频次,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药敏试验 分布 耐药
  • 简介:目的评价MicroScanWalkAway96Plus(MSW)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在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鉴定与预警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同时用PCR法和MSW系统检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实验室保存的8l株CRE。以纸片扩散法和PCR法为金标准,比较该分析仪器对CRE菌株鉴定及预测是否产青霉烯酶的可靠性。结果MSW判定CRE的符合率为69.1%(56/81).PCR检测有48株细菌携带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仪器法检测这些菌株时,高级专家系统(AES)预测产青霉烯酶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42.4%,阳性预测值为70.3%,阴性预测值为82.4%,准确度为72.8%。结论MSW系统对CRE具有较强的检测能力。

  • 标签: MICROSCAN WalkAway 96 Plus仪器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高级专家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5例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94例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结果CRPA感染组在神经外科(40.0%)和ICU(22.4%)的占比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16.0%和9.6%);CRPA感染组原发疾病主要为脑外伤(30.6%)和脑血管意外(21.2%),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11.7%和8.5%;CRPA感染组患者的发热、意识状态改变及严重低蛋白血症占比明显高于CSPA感染组;CRPA感染组39例(45.9%)存在复数菌感染,高于CSPA感染组的23例(24.5%);CRPA感染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者38例(44.7%),低于CSPA感染组的74例(78.7%);CRPA感染组病情恶化47例(55.3%),包括死亡14例(16.5%)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20例(21.3%)和1例(1.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临床感染CRP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先前应用青霉烯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鼻饲管和机械通气。结论CRPA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治疗困难,预后更差,其控制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丙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对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选出389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环丙沙星治疗,观察组给予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均相对轻微,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观察组的环丙沙星最小抑菌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丙沙星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可提高环丙沙星对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抗菌活性,提高抗菌效果,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环丙沙星 阿奇霉素 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肠杆菌科菌株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分离出的25株肠杆菌科菌株,采用改良后的Hodge实验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鉴定,分析其对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肠杆菌科菌株对多粘菌素敏感,真敏感率为100.00%;对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嚷唑敏感率依次为76.40%和68.20%;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为100.00%;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87.40%;经Hodge检测阳性率为84.00%。结论: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菌株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多重且高度耐药性。

  • 标签: 肠杆菌科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敏感率
  • 简介:目的探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12月血标本分离的1株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方法对该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耐药基因筛选、质粒分型、PCRmapping基因环境分析。结果该菌株对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MLST属ST46型。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存在~70kb接合型质粒上,分别介导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存在~150kb接合型质粒上,介导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CRmapping结果显示blaKPC-2位于Tn1721-blaKPC-2-Tn3样结构内,fosA3位于IS26-fosA3-IS26移动元件。结论此株来源于血标本菌株携带blaKPC-2、fosA3、blaTEM、blaCTX-M等多种临床常见耐药基因,其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应引起医院感控高度重视。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类 磷霉素 耐药基因 基因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为提高青霉烯类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2012–2016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消耗金额、使用频度、占全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占比和4种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并将耐药率与使用频度占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12–2016年期间,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增长了97.6%,总使用频度增长了111%,使用频度占比提高了41.5%,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呈显著正相关(r=0.888,P〈0.05),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与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青霉烯类的使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变化影响较大,其临床应用需要加强管控。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使用频度 革兰阴性菌 耐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青霉烯酶失活法(carbapeneminactivationmethod,CIM)试验检测耐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产生青霉烯酶的能力。方法收集12l株鲍曼不动杆菌,应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C1M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所含青霉烯酶,应用PCR方法检测OXA-23型青霉烯酶基因。结果12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68株对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其中65株菌PCR显示携带OXA-23基因,66株菌CIM试验为阳性。5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其中49株菌OXA-23阴性,52株菌CIM试验全为阴性。1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对美罗培南敏感,CIM试验阴性,OXA-23阳性。CIM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2%和98.1%。结论与PCR方法相比较CIM试验操作简便,成本小,结果易读,易于在实验室开展。应用CIM试验可以检测鲍曼不动杆菌OXA-23型青霉烯酶,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失活法 OXA-23型碳青霉烯酶
  • 简介:目的初步探究一株耐青霉烯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检测该菌株对青霉烯类及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改良Hodge实验和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对青霉烯酶进行初筛,并用4对金属酶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时进行AmpC酶的检测。结果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烯和三代头孢耐药,并不被传统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但对单环类的氨曲南敏感。改良Hodge试验和组合纸片法金属酶的初筛试验均为阳性,PCR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Vim-2及Vim-5型金属酶基因。AmpC酶检测结果表明受试菌产诱导型AmpC酶。结论产Vim-2和Vim-5型金属酶是此株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烯类耐药的重要原因,产诱导型AmpC酶可能参与其多重耐药机制,同时提示青霉烯类耐药性有向肠杆菌科扩散的趋势。

  • 标签: 耐碳青霉烯 阴沟肠杆菌 金属Β-内酰胺酶 AMPC酶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尽量使用正常肌注针头时,提高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成功率方法两组医患同时注射240万单位卞星霉素,两位患者的臀部每侧注射120万单位,同样使用的22号的针头,注射液在注射器中停留的时间不一样结果注射液在注射器中停留短的成功结论尽量减少注射液在注射器中停留的时间,减少针头堵塞的可能性

  • 标签: 长效青霉素 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近3年来产青霉稀酶肠杆菌(CRE)检出率及其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至2015年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的产青霉稀酶的肠杆菌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并对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5年度共检出CRE菌株128株;其中2013年度共收集标本25112例,阳性株数9216株,CRE检出21株,在阳性菌株检出率为2.28‰;2014年度收集标本28491例,阳性菌株9908株,CRE45株,在阳性菌株检出率为4.54‰;2015年度收集标本31243例,阳性菌株11221株,CRE62株,在阳性菌株检出率为5.52‰;检出的128株CRE菌株中,痰标本中检出23株,占18%,血液标本中检出44株,占34%,尿液标本中检出18株,占14%,引流液标本中检出26株,占20%,其它标本检出率13%;年度检出率中2013年度检出21株,占16%;2014年度检出45株,占35%;2015年度检出62株,占48%。药敏试验显示CRE菌株对目前常用青霉稀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100%,美罗培南耐药率97.6%,厄他培南耐药率98.4%,耐药情况极为严重。结论目前,CRE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强对产KPC酶的肠杆菌的检测与分析,掌握其耐药趋势,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和临床抗感染治疗极为重要。

  • 标签: 碳青霉稀酶 碳青霉稀类耐药的肠杆菌 耐药性 改良Hodge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01月至2017年01月入住我院呼吸科重症ICU分离出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病例资料。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间患者一般情况以及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结果死亡组患者住ICU时间明显长于生存组患者(P=0.001),此外死亡组中更多患者存在免疫抑制状况(P=0.02),更多的使用了青霉烯类抗生素(P=0.02),死亡组患者接受有创通气治疗的比例更高(P=0.03)。结论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死率高,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防治耐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死亡的重要措施。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