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MENIERE病 前庭周围性眩晕 BPPV 临床医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眩晕宁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患者11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眩晕宁片联合阿司匹林,n=57)与对照组(阿司匹林,n=56),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片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眩晕宁片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以位置诱发试验(Dix-Hallpike试验)诊断患者是否患良性位置性眩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予以镇静、改善脑循环、止晕等对症治疗。将眩晕症状和位置试验诱发的眼震消失作为治疗是否有效的判定标准,并运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良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护理
  •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眩晕症患者跌倒发作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 2017年 7月至 2019年 7月 68例眩晕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 n=34)与观察组( n=34),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干预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情绪发生率。结果:采取干预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取干预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应对患者的眩晕症患者的跌倒发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 

  • 标签:   眩晕症 跌倒 发作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又称耳石症,发病率为每年107/10万,占所有眩晕的20%,容易误诊为其它类型的眩晕,治疗主要采用手法复位(管石复位),我科自2004年8月引进此项技术后,到目前已筛选并治疗此类患者48例,均取得痊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 Semont手法
  •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眩晕症患者跌倒发作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 2017年 7月至 2019年 7月 68例眩晕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 n=34)与观察组( n=34),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干预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情绪发生率。结果:采取干预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取干预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应对患者的眩晕症患者的跌倒发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眩晕症;跌倒;发作原因;护理对策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use analysi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vertigo patients with falls.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vertigo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9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 = 34).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intervention nursing.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emo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nursing,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mo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nursing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fall attack of patients with vertigo, which has a high clinical promotion.

  • 标签:
  • 简介:例1,男,13岁。发作眩晕1年,每次发作先嗅到一种怪味,开始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历时1—2分钟。间歇期正常。发作间隔1周1次,有时1日3—4次。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脑电图两颞中高幅尖波,棘波散在。每日服卡马西平300毫克,发作眩晕消尖,脑电图恢夏正常。例2,女,15岁。93年9月一天突发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而跌倒,

  • 标签: 眩晕型癫痫 发作性眩晕 临床脑电图 卡马西平 嗅觉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并发眩晕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发病率、诱发因素等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和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临床资料。结果在60例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率为75%,远高于颈内动脉系统发病率;在60例患者中,并发眩晕症状的患者45例,占7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合并眩晕患者占91.1%。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并发眩晕的发病率较高,临床中常受年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冠心病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影像学多表现为腔隙性梗死特征。主要病因是由于长期的颈椎病或脑动脉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最终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标签: 短暂性脑血发作 颈椎病 并发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平衡针治疗急性发作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2年 1月至 2015年 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48例急性发作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平衡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三天、治疗两周、治疗后一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 83.33%、 91.67%;治疗的起效时间为( 10.56 3.86)分钟 。结论:平衡针治疗急性发作颈性眩晕症操作简单、起效迅速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平衡针 急性发作颈性眩晕症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椎动脉椎间段走行变异(椎动脉未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入颅)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有眩晕症状的患者为眩晕组,同期选择56例健康体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眩晕症状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椎间隙段的走行变异类型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分析走行变异对颅内、外椎动脉PSV的影响以及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结果:①眩晕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3%(45/54)和21%(12/56),P=0.001。②两组共57例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双侧变异者比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P=0.021);椎动脉走行高、低位变异(第3颈椎水平以上为高位变异)与眩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③走行变异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和颅内段的PSV分别为(56±10)和(53±10)cm/s,走行正常者分别为(59±12)和(56±11)cm/s,两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PSV比较,两者颅内段的P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走行变异者椎动脉颅内段流速低于椎间隙段,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CDFI与TCD联合检测可客观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该变异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变异 椎动脉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反复发作的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03月我科就诊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反复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因素、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23例患者经个性化手法复位、前庭训练和药物治疗后,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再发作。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反复发作可能与残余碎片、内耳缺血有关,采用手法巩固复位、前庭康复锻炼并结合药物的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 标签: 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血宁联合异丙嗪对急性眩晕发作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因急性眩晕发作的患者 61例,随机分为 2 组,一组联合应用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及异丙嗪肌肉注射。对照组单用舒血宁静脉滴注,观察 3小时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的情况,运用统计学分析观察联合治疗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舒血宁联合异丙嗪治疗急性眩晕发作的效果确切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眩晕 舒血宁 异丙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176例明确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发作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管结石症患者采用Epley法复位治疗,嵴帽结石症患者采用Semont法复位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76例患者经1次治疗后痊愈134例,有效26例,无效16例,2次治疗后痊愈149例,有效18例,无效9例,经过3次后痊愈161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结论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明显,安全简单,是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观察了加味天麻温胆汤在治疗老年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急性发作患者临床疗效优势作用。方法:根据数字随机分析法专门选取我院自2022年8月~2023年8月所收治的80例老年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对照组结合患者病因进行基础治疗,为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实验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再口服加味天麻温胆汤,两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症状疗效。结果: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急性发作症状疗效,其中实验组患者眩晕临床治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天麻温胆汤可以有效治疗老年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所引发的眩晕急性发作,其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较高、非常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加味天麻温胆汤 眩晕-痰湿中阻证 脑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急性发作症状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观察了加味天麻温胆汤在治疗老年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急性发作患者临床疗效优势作用。方法:根据数字随机分析法专门选取我院自2022年8月~2023年8月所收治的80例老年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对照组结合患者病因进行基础治疗,为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实验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再口服加味天麻温胆汤,两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症状疗效。结果: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急性发作症状疗效,其中实验组患者眩晕临床治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天麻温胆汤可以有效治疗老年眩晕-痰湿中阻证、脑动脉供血不足所引发的眩晕急性发作,其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较高、非常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加味天麻温胆汤 眩晕-痰湿中阻证 脑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急性发作症状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顽固性眩晕患者按12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6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眩晕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 标签: 眩晕 中医辨证分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