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解本地区头癣患者病原菌与家养宠物关系的流行分布情况,我们对来本院1998—2004年就诊的1020例头癣病患者及其所养宠物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现将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头癣 宠物 病原学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小儿腹泻的病原菌分布,流行趋势及细菌耐药等情况。方法对我院07年9月到09年9月期间住院及门诊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腹泻的466例儿童粪便标本作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466例小儿腹泻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64株,总检出率为35.2%,以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最高,164株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是婴儿期,其次是幼儿期。腹泻的病原菌可见于各个季节,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期,夏季检出率最高为38.6%。本次肠道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高的有氨苄西林78.5%,还有哌拉西林54.1%,三四代头孢类药物敏感性高。结论条件致病菌目前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头孢类药物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腹泻的首选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

  • 标签: 腹泻病原学
  • 简介:摘要肺炎的病原诊断极易误诊和漏诊,是临床和实验室的共同关注点。本文拟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免疫受损患者肺炎的病原检查、病原谱、注意事项、报告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炎 病原 病原学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猴痘(monkeypox,MP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它的重新出现是全球潜在的威胁。自2022年5月7日人类MPX阳性病例在英国被发现以来,世界大多数MPX非流行国家报告的阳性病例不断增加,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全球关注。了解MPX病原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对猴痘的防治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MPXV病原特征及防控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猴痘病毒 病原学 致病机制 疫苗 药物治疗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及其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398例产后检查的妇女采集阴道或宫颈分泌物,进行白带常规与宫颈液支原体检测。结果398例产后妇女,其中未检测出异常130例(32.66%),细菌性阴道炎阳性266例(66.83%),支原体阳性41例(10.30%),假丝酵母菌阳性5例(1.26%),细菌性阴道炎合并支原体阳性41例(10.30%),细菌性阴道炎合并假丝酵母菌阳性3例(0.75%)。结论大部分产后妇女均会出现阴道菌群失调,其中最常见的细菌性阴道炎疾病,产后的妇女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利于及早发现病原,及时治疗。产后妇女在恶露干净后可采用外源乳酸杆菌制剂治疗,使阴道菌群失调逐渐恢复正常,降低细菌性阴道疾病的产生。

  • 标签: 产后 阴道分泌物 病原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不同病原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12年04月至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肢体震颤、眼球异常运动、易惊、嗜睡、呼吸节律改变、血压高等,易发展至危重症。结论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感染为主。

  • 标签: 重症 手足口病 病原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科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病原,为临床合理抗感染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新生儿肺炎患者63例,行痰培养,采用血标本检测常见的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或呼吸道分泌物行病毒检测.结果新生儿肺炎病原检出率最高的为肺炎克雷白杆菌(40.54%),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7.03%),金黄色葡萄球菌(16.21%),鲍曼不动杆菌(2.70%),销绿假单胞菌(2.70%),白色链珠菌(2.70%),呼吸道合胞病毒(8.11%).结论我院新生儿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占第3位,呼吸道合胞病毒占第4位,对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新生儿肺炎 病原学
  • 简介: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增大,蛙类养殖在中国迅速发展,但因养殖密度过高、管理不当,蛙病流行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蛙类疾病的病原研究进展,详细介绍病原体种类、抗菌药物筛选、致病机理、疫苗制备等相关研究,为防治养殖蛙类主要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蛙类疾病 病原学 抗菌药物 致病机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特点,为肝脓肿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本院2017年6月1日—2018年10月1日97例临床诊断肝脓肿病人肝脓肿穿刺脓液标本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剔除重复菌株,结果按照CLSI2017年版标准判定,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分析。结果97例肝脓肿病人肝脓肿穿刺脓液标本培养其中90%为肺炎克雷伯菌,其他10%有大肠埃希菌(5%)、肠球菌(2%)、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等,且单纯肺炎克雷伯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细菌敏感性高,对CLSI推荐应用的常规抗菌药物均敏感,敏感率达90%以上。结论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经验用药以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皆为宜。

  • 标签: 肝脓肿 肺炎克雷伯菌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道病毒脑炎病原及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2014年4月-2022年7月临床住院部收治肠道病毒性脑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对88例患者进行肠道病毒及临床针对性的分析。结果:88例患者初始临床症状为发热、头痛、抽搐、脑膜刺激征和呕吐等症状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1.59%、20.15%、19.32%、19.32%、19.32%;出现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上升(超过10×109/L)患者所占比例为38.64%,出现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患者所占比例为64.77%,肝功能异常患者所占比例为26.14%,出现脑电图异常患者所占比例为23.86%。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00%,其中柯萨奇病毒16型为8.0%,肠道病毒71型为35.23%;柯萨奇病毒6型为3.41%,柯萨奇病毒10型为1.14%,其他型肠道病毒为52.27%。结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肠道病毒脑炎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在肠道病毒脑炎患者中,其中,肠道病毒通用核酸检测阳性率较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采用针对性治疗。

  • 标签: 肠道病毒 病毒脑炎 病原学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外科复杂感染一例的病原证据分析探讨,找出总结这类严重疾病的微生物感染菌鉴定对明确诊断,及时对症治疗起到积极的效果。方法对特殊一例外科复杂感染患者在就医,检查,诊断,手术,治疗,微生物鉴定,对症合理用药,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这例外科复杂感染坏死性筋膜炎主要是由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导致的严重感染,是一个威胁生命,高死亡率的疾病。临床迅速的诊断和充分的治疗是必须的。外科清创、坏死组织的彻底清除、创面的充分引流以及抗生素的使用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高压氧、物理治疗等可以作为辅助的治疗手段,但是特别重要的是找到这例复杂感染的病原证据。患者一开始就需采用3种大剂量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通常是三代头孢菌素、B-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林霉素、甲硝唑、氨基糖苷类等联合应用,共同对抗多种需氧菌和厌氧菌;根据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敏感的抗生素,加强治疗和护理。患者最后痊愈。结论当前临床医生与微生物检验人员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合作的,临床医生需要我们,患者需要我们,我们及时有效地找到感染源头,我们也需要临床!明确诊断,对症治疗,认真检查,精心护理,密切协作,为患者解除病痛。

  • 标签: 外科 感染 病原学 证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膜腔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病死率高、预后差。不同地区、不同感染单元(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不同人群的胸膜腔感染病原各有特点,因而了解胸膜腔感染的病原特征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传统的胸水培养阳性率低,新的病原诊断技术包括16S rRNA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借助新的诊断技术提高胸膜腔感染的诊断率,有利于在感染的早期确定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胸膜腔感染的治疗包括合适的抗感染治疗、积极的引流治疗、胸膜腔内药物的应用以及内科胸腔镜或手术治疗等。研究表明,胸腔内注射脱氧核糖核酸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用于治疗胸膜腔感染显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胸膜腔感染的病原特征、诊断治疗新进展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胸膜腔感染的诊断及管理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胸膜腔 胸膜腔感染 病原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导管相关感染(CRD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合理使用留置针。方法对我院部分科室送检的138例导管培养标本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在138例标本中,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86株、阴性菌12株及真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肠球菌和绿脓杆菌分别在导管留置针培养阳性样本中占15.9%、9.1%、6.82%、3.03%。CRI与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操作部位及细菌定植部位有相关性(P〈0.05)。结论CRI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长时间放置导管、反复插管及插管的不同部位是导致CRI的潜在危险因素。预防重点是避免导管腔内外的污染。

  • 标签: 导管相关感染 病原菌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沧州各区县的手足口病进行开展病原研究,为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沧州市各区县医院通过临床和病原手段确诊的1198例患者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检测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HEV)。结果1050例检出病原体,其他肠道病毒占48.30%,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占17.10%,柯萨奇病毒A16型占13.48%。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合并其他肠道病毒(HEV)占18.57%,柯萨奇病毒A16型合并其他肠道病毒(HEV)占8.09%。结论手足口病在沧州各区县发病高峰月份为5、6、7月,多发于1-5岁儿童。

  • 标签: 手足口病,实时RT-PCR,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