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百多年前清末实行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基础。在以尊君尊孔为核心的教育宗旨指引下,清末兴起的中学实施了以读经讲经为重点的德育课程,推行了以制度考核为手段的德育管理,体现出社会转型期新旧杂糅、中体西用的时代特色。清末中学德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未实现其拯救统治危机的初衰。

  • 标签: 清末中学堂 教育宗旨 德育课程 德育管理
  • 简介:我国的传统教育到20世纪初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废科举、兴办学堂了。这是我国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关键性步骤。而“新政”的推行,为科举制的废除、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清政府利用政权的力量,促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是它始料不及的。

  • 标签: 废科举 近代教育 传统教育 关键性步骤 科举考试 新式学堂
  • 简介:清末“新政”中,遵照“壬寅癸卯”学制之要求,一批新式中学在川省出现,这些中学在教学系统中地位较高,带有精英教育的色彩。四川新式中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其出身、家世、求学以及仕宦经历,均带有强烈的传统色彩。在进入新式中学之后,师生们在教学、读书和生活等诸方面,也普遍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清末新式中学中新学制与旧师生之间的不兼容,正是清末教育改革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 标签: 新学 四川 教师 学生 传统
  • 简介:清末民初将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这一段位归入高等教育阶段。这样就掩盖了这一段位与中学相联系的一面。该文从学制和课程方面论述了其作为中学向大学过程过渡的中间性质,及对此后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 标签: 清末 高等学堂 大学预科 中学性 民国 学制
  • 简介: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新式学堂,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变革来塑造一种全新的国民形象,而新学堂规则的产生直接指向学生的行为改造。本文试图以清末新式学堂的卫生规则为文本,考察其中关于学生个体清洁、学校公共环境、疾病预防与控制、禁吸烟草等方面的规范,进而探讨教育变革、文化变革和政治改造之间的关系,并诠释新学堂的卫生规则如何在晚清的政治与文化现实中产生,以及强国的迫切需要如何透过学校卫生规则而试图形塑全新的国民形象。

  • 标签: 卫生 新式学堂 教育改革 规训
  • 简介:清末贵州新式教育之兴办受制经费困窘者良多,如经费筹措机制难以真正有效建立,经费来源有限,经费筹措过程中各方势力冲突不断且自我管理十分混乱,这些对兴学的各层面和环节都形成了极大的制约。地方政府虽根据学部精神,尽量变通办理,以期能培植新式学堂,然而在学堂数量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其兴办实情则依旧不容乐观。

  • 标签: 清末 贵州 新式学堂 教育经费
  • 简介:1909年保定师范恢复招生,由简易师范发展为完全师范,定名为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招生高等小学毕业生,学制五年,培养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教员,学堂治学严谨,规范办学,1911年乔迁新址,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 标签: 清末 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 办学 概况
  • 简介:清末救亡图存的号召下,女子学校教育广泛兴起,成为塑造新一代“女国民”的重要场所。女学堂要求学生摈弃缠足、华丽服饰和妆扮等传统女性身体美学特质,实现“去性别化”的身体改造。但是,女学生的身体仍被排斥在社会公共空间之外,意味着这种改造只是女性被纳入民族国家建设的一种手段,并未为女性带来相应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 标签: 去性别化 国民 身体改造 女学生 女子教育
  • 简介:一、法政兴学之背景清末民初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从被迫开放到实务兴国,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苞中外而计其全",一系列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异的元素渐渐传入并渗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清廷实施新政,废除科举制,推广新学堂,派遣留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我国的教育制度自此发生巨大变革,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融合。自从被迫打开国门,法律成为外交的必然要素与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学教育的发展也加快了进程。

  • 标签: 法学教育 清末民初 学堂 中国传统社会 中西方文化 辛丑条约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大学的雏形,"京师大学堂"为后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提供了制度性经验积累。在面临特殊政治危机以及治理模式变革的背景下,"大学堂"组织自身形态与管理文件改良尝试,成为清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短短几年间,京师大学堂在性质上经历了"政府官员培训机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再到"最高学府"的转变。《京师大学堂章程》则经历了单一职能、多元职能,回归到单一职能的文本变化。不同版本章程的理念与内容变化,是清末教育制度变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文化面临新教育急剧变迁冲击时,对教育管理模式探索的尝试、创新与超越。

  • 标签: 清末 京师大学堂 章程 教育制度变迁
  • 简介:清末新式学堂引入了学年、学期、星期、钟点等一系列西方的时间概念,不但将学生约束在统一的时空之中,还对学生生活进行精细安排与划分,进而培养讲求纪律与效率的现代国民。这种时间管理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生活在西方时间观冲击下被迫接受改造的境遇,也是特定历史情势下学校教育主动构建国民身份的策略。从对清末学堂中的时间管理的分析,可以管窥西方现代性如何与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交互作用,从而理解近代中国国民身份的特殊含义。

  • 标签: 时间管理 国民 新式学堂
  • 简介:清末学堂学生以罢课、退学与集会、游行等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前者是学生在校内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方式,后者是学生在校外反抗侵略、追求宪政的表现.清末学生社会参与形式与其接受的新式教育以及清政府的教育政策密切相关.其中,新教育促成了学生素质结构的变化,并使学生获得新观念;而晚清教育政策要求学生的素质结构发生变化,规格却不能变,结果使得实然教育目的与应然教育目的之间出现冲突.清末学生的社会参与在对学生自己、教育以及社会变革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却存在明显的不足,影响到参与的质量.

  • 标签: 清末学堂 学生 社会参与 影响
  • 简介:清末新政的推行意味着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移植,然而也引发了毁学暴力风潮。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固然多因经济利益受损而起,但作为舶来品的新学堂疏离于中国本土社会、难以获得中国基层社会民众的认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移植而来的教育制度缺乏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关联,而只是作为"陌生的他者"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从清末毁学事件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新教育制度的引入,都需要契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新教育一方面应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亦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否则不仅会遭遇有声或无声的抵抗,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标签: 清末新政 毁学风潮 本土社会 移植 疏离
  • 简介:清末女师难求成为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女子教育实践者通过对传统与域外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因袭传统与制度约束的合理变通以及教育制度的创新,不断开拓女子学堂教师的来源渠道,推动女子教育现代化进程。

  • 标签: 教育早期现代化 清末女子学堂 女学教师
  • 简介: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招聘启事《孔学堂》杂志(中国思想文化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批准创办的公开发行的期刊(中英文、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52—5035/C),宗旨是: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孔学堂书局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批准成立的出版单位,主要出版范围是:发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大众文化类图书

  • 标签: 孔学堂书局 孔学堂杂志 杂志孔学堂
  • 简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有一个人不应被后世忘记——他早年饱读诗书、考取进士,通过科举制度参与封建王朝的官僚统治体系,而面对近代中国之变局,他又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时势,编定“新学”教科书,为废除科举之后的中国新式教育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晚清学务大臣唐景崇。

  • 标签: 教育体制改革 近代中国 书目 课本 学堂
  • 简介:语法小口诀时间名词前使用介词速记歌年月周前要用in,日子前面却不行。星期、几号前用on,上午下午又是in。

  • 标签: 英语 语法 名词 介词